APP下载

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2012-08-15淼,张

关键词:社会化政治建设

刘 淼,张 纯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政治社会化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最早提出,是指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参与政治实践、完善政治人格的社会与个人互动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和功能良性运行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的构建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政治社会化作为传递政治文化,塑造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重要媒介,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且还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等各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和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和谐地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推进民主进程,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

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据研究表明,在社会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和群体中,政治社会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要大于社会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域和群体[1]。这就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程度息息相关,经济越发达,人们享受的发展成果就越丰厚,政治认同就越容易实现。反过来政治社会化作为增强人民民主意识,强化民主共识的重要手段,对于推进民主进程至关重要。即政治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建设和发扬民主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而民主作为政治领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民主进程中,对于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情,加强经济竞争中的参与,主动维系公平、自由的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减少了阻力,从而夯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

(二)深化政治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攻坚阶段,随着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人们的政治倾向也呈现多元化。为了保障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就要创新解决的方法,使得人们不断深化政治认同,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文化,培养形成政治意识的过程;也是政治权威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传输政治思想,塑造政治人格的手段;同时也是社会与其成员互动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政治认知的共识。政治参与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有助于形成政治技能的政治资源”[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正是需要这种积极的政治参与、合格的政治角色、统一的政治价值,才能不断将政治文明建设演化为一种精神和习惯,以便更好的依靠人民,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弘扬先进文化,提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立足当代实际和具体国情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和部分敌对势力的分化,我们更应理性地积极地应对。政治社会化的动态性决定了其传播的政治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须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更要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进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正是为了通过这种教育的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的人才,进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保障政治稳定,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环境氛围

“对于一个政治制度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政府就没有权威,法律就无人服从,税收就无人交纳,政治就不稳定”[3]。政治稳定的维系可以通过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暴力方式即是依靠国家机器来实现的,而非暴力方式主要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这种柔性的“工具”来实现的。政治主体价值取向的统一性有助于增强政治凝聚力,达到对政治系统的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这是因为政治稳定需要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作为支撑,而政治参与的实现则依赖于政治社会化,它主要是借助家庭、学校、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介来实现的,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社会共同体对于国家政权和统治的心理认同,以此实现政治稳定。当前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需要政治稳定这个大的环境背景,而这种稳定的环境氛围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

二、优化政治社会化方式,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优化政治社会化的方式,需要加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建构,形成整个社会的合力。这就依赖于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包括政府、家庭和学校、个体、新闻媒介等等,同时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当政治社会化无法为人们自觉所接受时,就需要法律法规予以保障,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减少阻力。

(一)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者,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的主导者的作用,其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行为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党和国家,这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和政治情感的形成。为了确保社会各界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社会成员对其认同,就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注重丰富政治社会化的形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确保政务公开和高效的办事效率,从而适时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从宏观上把握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形式,合理运用法律和行政权力推进政治社会化,排除一切落后文化及消极因素的影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发挥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组织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家庭作为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起点,是人们最初接受政治社会化和教育的单位。虽然这种政治社会化是非正式的,但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却潜移默化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性。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关键场所,对于形成稳定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政治态度,正确的政治取向至关重要。它是教会社会成员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协调各种关系,奉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至上的重要途径,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对于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处理以及利益关系的协调意义重大,从而减少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为此,我们应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更好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三)加强自身学习与实践,发挥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既已存在的政治思想意识以及现实政治环境的长期熏陶下、通过政治实践逐渐形成的”[4]。相对于权威的政治机构和社会组织而言,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客体理应积极主动的学习政治社会化的相关理论知识,自觉培养政治情感,加强自身政治能力,端正政治态度。实践表明,文化程度越高,政治敏感程度也就越高。为此,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实践中注重知行统一,认识到个人政治参与的必要性,以实际行动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建言献策,发挥主体作用。

(四)发挥新闻媒介的导向作用,形成构建和谐社会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6]。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即需要政治稳定来维系。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介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直观的形象等特点成为维护政治稳定的新工具,开辟了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掌握核心技术的强大网络资源的国家,通过网络技术传播其文化,影响甚至左右若干国家的政治文化,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的的网络技术垄断”[7]。这足以说明新闻媒介对于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影响巨大,也是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推行的要因。新闻媒介强大的影响力,对于宣扬主流文化,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能使政治社会化本身的内容与时俱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所用,更能通过舆论平台,健全利益诉求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得社会问题得以及时解决,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和深化,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以法律化推进政治社会化,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相对柔性的统治手段,本身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执行力,为此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社会成员的心理排斥及政治冷漠等现象。这与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是相悖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阻滞因素之一。为此,政治社会化必须以法律化为支撑,在政治社会化无法自觉的为人们所接受,政治制度和规则无法自觉为人们所执行时,就要依靠法律来保证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实际作用,剔除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因素,通过法律的制度化推进政治社会化,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内在统一的,都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政治稳定,而政治稳定的实现也离不开政治社会化。对此,只有不断优化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5

[2]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4.

[3]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46.

[4]杨光武.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6.

[5]十六大报告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娄成武,张雷.质疑网络民主的现实性[J].政治学研究,2003(3):35-37.

猜你喜欢

社会化政治建设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