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歌、谣、杂辞编年

2012-08-15

关键词:诗卷战国策孟尝君

宋 健

(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一、《段干木歌》,《吕氏春秋・期贤》,魏国,佚名,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1年)

《吕氏春秋・期贤》:“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按,《史记·魏世家》:“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司马迁系此事于魏文侯二十五年,则《段干木歌》亦当作于此年。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二录之,作《段干木歌》,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一同。

二、《田者祝》,《史记• 滑稽列传》,齐国,佚名,齐威王八年(前349年)

《史记·滑稽列传》:“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汙邪满车,五穀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据上文可知,《禳田辞》当作于齐威王八年。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六录之,作《田者祝》,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三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四》作《禳田辞》。

三、《邺民歌》,《吕氏春秋 •乐成》,魏国,佚名,魏襄王元年至二十三年(前318至296年)

《吕氏春秋・乐成》:“(魏襄王)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魏襄王任史起治漳水的具体年代于史无载,《邺民歌》的创作年代只能断在魏襄王在位期间,即元年至二十三年间。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录之,作《邺民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二、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同,宋陈仁子《文选补遗》卷三十五作《魏河内歌》。

四、《鼓琴歌》,《史记 •赵世家》,赵国,佚名,赵武灵王十六年(前310年)

《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四录之,作《鼓琴歌》①,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三、梅鼎祚《古乐苑》卷三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同。

五、《齐人诵》,《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齐国,佚名,齐宣王时期(前319至301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炙毂过髡。’”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文中“齐王”,据《田敬仲完世家》记载为齐宣王,那么齐人对淳于髡、驺衍、驺奭的歌颂,当在齐宣王时期。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三录之,作《齐人诵》,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二同。

六、《长铗歌》,《战国策• 齐策四》,齐国,冯谖,齐宣王十八年(前302年)或稍前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载于此略同,惟冯谖作冯驩。

《战国策·齐策四》所载上文之后又曰,“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又郦道元《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然《战国策·齐策四》言孟尝君并未至梁,且冯谖所见为魏惠王,而《史记·孟尝君列传》则曰孟尝君适秦。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于釜邱考》:“孟尝本为魏相,则其见逐于齐湣,使驩先容,而与魏为会,情事恰符。明年,秦昭王八年,即齐湣王二年,泾阳君复归秦,而田文亦入相秦。则谓冯驩入说秦王,亦非尽无因也。”如此,则《竹书纪年》、《战国策·齐策四》与《史记·孟尝君列传》可互通无碍。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于釜邱考》以为,齐湣王免孟尝君当在其初立之年,即齐宣王十九年。《战国策·齐策四》又谓“后期年”孟尝君被免而就薛,则冯谖作《长铗歌》当于齐宣王十八年或稍前。

宋陈仁子《文选补遗》卷三十五录之,作《长铗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一作《弹铗歌》,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三、梅鼎祚《古乐苑》卷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同。

七、《狐援辞》,《吕氏春秋 •贵直》,齐国,狐援,齐湣王十七年(前284年)

《吕氏春秋·贵直》载狐援说齐湣王,不被采纳,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汉高诱《吕氏春秋注》:“狐援,齐臣也。”又《战国策·齐策六》:“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②《汉书·古今人表》有“狐爰”,颜师古《注》曰:“即狐咺也,齐人。见《战国策》。”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卷二十三:“援、咺古音皆隶元部,通假。爰、援古今字,详《古乐》‘注二八’。”据《战国策·齐策六》,狐援说齐湣王之后,燕使乐毅破齐,此战在燕昭王二十八年,即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则《狐援辞》当作于此年。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七载狐援之辞,作《狐援辞》,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四》相同。

八、《士卒昌》,《战国策 •齐策六》,齐国,田单,齐襄王五年(前279年)

《战国策·齐策六》载田单攻燕而不克,请教鲁仲子,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云曰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襄王在莒五年,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菑。”可知,此事发生于齐襄王五年,即本年。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七录之,作《士卒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四》作《为士卒倡》。

九、《婴儿谣》,《战国策• 齐策六》,齐国,佚名,齐襄王五年(前279年)

《战国策·齐策六》:“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说苑·指武》所载略同。按,田单攻狄为复齐战役,在齐襄王五年。但据上文可知,《婴儿谣》作时略晚于《士卒昌》。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三录之,作《攻狄谣》,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三》同。

十、《佹诗》,《荀子·赋篇》,赵国,荀况,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之后

《佹诗》当作于楚考烈王八年之后,其证有二:一是《佹诗》从形式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皆有脱胎于屈赋的痕迹,“正显示了从屈原以来歌诗向诵诗的转变”③。这说明《佹诗》有着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很有可能是荀子在楚国时写成。二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据笔者考证,荀子在齐遭谤与之游说齐相有关。据《春申君列传》:“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春申君于考烈王元年相楚,那么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在考烈王八年。荀子多次往来于齐楚两国,期间经历了五国伐齐、秦破郢都、为齐人毁谤等一系列丧乱。《佹诗》既抨击了“忠臣危殆,谗人服矣”的乱世,也是荀子坎坷人生的自我哀悼。综上可知,荀子作《佹诗》应在楚考烈王八年之后。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八录之,作《佹诗》。

十一、《成相杂辞》,《荀子·成相篇》,赵国,荀况,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年)

《成相篇》中有“春申道缀基毕输”一语,据此可知该篇作于春申君见杀(楚考烈王二十五年)之后。

《汉书·艺文志》分别载有“孙卿赋十篇”和“成相杂辞十一篇”,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八以“成相杂辞”即《荀子・成相篇》。实则,《淮南子》佚文和睡虎地秦简皆有《成相》篇,《汉书・艺文志》所录《成相杂赋》十一篇,只能说明“成相”是当时一种流行赋体,与《荀子・成相篇》未必有直接联系。

十二、《赵童谣》,《史记 •赵世家》,赵国,佚名,齐王建三十四年(前231年)

《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皇霸篇》“六国”条载之,作:“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上生毛。”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三录之,作《赵童谣》,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二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三》作《赵民谣》。

十三、《楚人谣》,《史记 •项羽本纪》,楚国,楚南公,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

《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说项梁曰:“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又据《楚世家》:“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则楚人谣当作于是年。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三录之,作《楚人谣》,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同。

十四、《荆轲歌》,《战国策 •燕策三》,齐国,荆轲,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忼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刺客列传》所载略同。据《史记·燕世家》,此事发生于燕王喜二十八年。

唐《六臣注文选》录之,作《荆轲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八作《渡易水》,元左克明《古乐府》卷一、明梅鼎祚《古乐苑》卷十三同;朱熹《楚辞集注·楚辞后语卷一》作《易水歌》,陈仁子《文选补遗》卷三十五、元祝尧《古赋辩体》卷十同;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十四》作《易水之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二作《渡易水歌》,李攀龙《古今诗删》卷一、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三、陆时雍《古诗镜》卷十三同。

十五、《琴女歌》,《燕太子》,秦国,佚名,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

《史记·刺客列传·正义》引《燕太子》:“左手揕其胸。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瑟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裂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王于是奋袖超屏风走之。”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四录之,作《琴女歌》,梅鼎祚《古乐苑》卷三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同。

十六、《 松柏歌》,《战国策 • 齐策六》,齐国,佚名,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

《战国策·齐策六》:“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栢之间,饿而死。先是齐为之歌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载略同,又载秦灭齐在王建四十四年。

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一录之,作《松柏歌》,李攀龙《古今诗删》卷一、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一》同。

附: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秦始皇时民歌》、《甘泉歌》,一并归入先秦诗卷二。逯氏对上述两篇歌谣的年代归属有失严谨。按,《秦始皇时民歌》中言及秦筑长城,据《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匈奴列传》所载亦同。可见,秦筑长城已在平定六国之后,则《秦始皇时民歌》必作于秦代,而非战国。又,《甘泉歌》实为民众对秦始皇修骊山陵的怨恨之情。虽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大修陵墓始于即位初,此时仍处于战国时期。但《甘泉歌》中言及“金陵余石”,秦能够从金陵辗转千里运送石料,必在平定天下之后,则《甘泉歌》作时亦在秦代。

注释:

①明冯惟讷《古诗纪》卷四《鼓琴歌》题注:“一作鼓瑟歌。”

②宋鲍彪《鲍氏战国策注》曰:“孤狐咺,‘孤’因‘狐’字误衍,《大事记》去之。《吕氏春秋·贵直论》狐援云云,即谓此正议也。《古今人表》作狐爰。”

③参见赵逵夫《〈荀子・ 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刘向.战国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应劭.风俗通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诗卷战国策孟尝君
南辕北辙
七绝·读黄教授《未来不是梦》感怀
高枕无忧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春行
春行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