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扬雄《法言》研究综述

2012-08-15韩文娟

关键词:张兵扬雄扬子

韩文娟

近三十年来扬雄《法言》研究综述

韩文娟

扬雄《法言》是一部仿《论语》而作的语录体著作,在各方面都有其价值。由于其文辞艰涩难懂,研究者相对较少,近30年来,《法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主要从版本、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对《法言》作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法言》在语言研究方面尚存在诸多空白。

扬雄;《法言》;综述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是当时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语言学家。《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①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扬雄的“大儒”之称主要体现在他仿《论语》而作的《法言》上。

一 《法言》的版本研究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法言》版本的著作约5篇。其中,束景南在《〈法言〉仿〈齐论语〉辨》一文中主要从《法言》的相关篇目与《齐论语》篇目的对比中进行论述,说明了《法言》的版本是仿《齐论语》的。而马辉芬的《〈法言〉著录及版本考略》一文主要对扬雄《法言》的不同时代的著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时代《法言》的著录情况及版本差异。刘冰的《南宋台州刻本〈扬子法言〉》一文则主要论述了《扬子法言》的特点,包括篇目、注解、流传及版本价值等。张兵的《扬雄〈法言〉的版本与流传》则主要是对《法言》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两大版本系统,一为十三卷本,一为十卷本进行了论述。分别简述了它们的特点,并对其优劣进行了比较,发现其旧本与今本之间的甚微差异。刘明的《〈纂图互注扬子法言〉版本考略》一文则主要说明了国家图书馆藏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是现存的宋刻孤帙。此本所保留的牌记等版刻特征和避讳字等文献信息,是鉴定《纂图互注扬子法言》版本的重要依据,并简述了《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在明清两代以及民国间的递藏源流。

纵观以上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杨雄《法言》的著作及版本进行了全面的论证,最终归于对《法言》版本的清晰呈现,为以后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法言》的思想研究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法言》的思想著作约14篇。学术界主要从哲学、文学两方面探讨了《法言》在思想方面的成就。

1.哲学思想。

李英华的《第二部〈论语〉—〈法言〉述评》和魏然的《〈法言〉伦理思想研究》,认为《法言》体现了广评诸子,归宗孔门;性善恶混,礼法宜中;天道无为,生死自然;礼义立世,明哲保身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黄开国的《扬雄〈法言〉的人论及意义》一文则主要通过论述《法言》中所蕴涵的伦理来体现扬雄的人论及意义。认为扬雄的人论具有鲜明的儒学伦理主义色彩,以伦理为唯一的判定人之为人的标准,并以伦理程度的高低区分人的品级,强调道德实践的意义,这些都是扬雄人论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使扬雄的人论把儒家关于人的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此外,张兵的《儒主道辅 本道兼儒—论扬雄〈法言〉的思想特征》以及《扬雄〈法言〉中的道家思想》都认为《法言》中所体现出的扬雄的思想及其他的自然观、历史发展观、善恶混等方面都有道家思想的一面,但他从宗经征圣、修身为本、礼法兼治,刑德并举等方面进一步说明了扬雄《法言》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以道家思想为辅的哲学著作。实际最终高高推举出的还是儒家的学说理论。从所统计的学术论文中,其普遍都论证了这一观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是靠易学思想作理论的。因此,李英华在《扬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一文中,就指出了《法言》体现了《周易》“唯变所适”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正是为《法言》的儒家思想作了理论,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2.文学思想。

杨海文的《扬雄〈法言〉的文化守成主义》一文主要从《法言》中所体现出的“有所守”才能“有所为”、“学派分疏意识”两部分进行谈论,指出文化守成主义的创新品格本质上是立足于继承的创新。

孙素秀的《〈法言〉的文学观及其影响》一文认为扬雄创作《法言》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学术思想。还认为扬雄的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对于文学及文质关系的认识及观点,明显地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王博在《扬雄〈法言〉研究》一文中认为《法言》在文学思想方面体现了扬雄“文必丽靡”与“文以致用”的文学观。在文与质上,认为扬雄重文;在述与作上,认为扬雄“述并且作”;在言与心上,认为扬雄以儒为本兼取道家。

三 《法言》的语言研究

1.《法言》的语法研究。

(1)复音词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法言》的语言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复音词研究。张焕新和杨晓宇的《〈法言〉复音词研究》都通过对《法言》中复音词的研究分析,指出了意义、结构、简称、人名及地名、语境、同义及近义等是界定《法言》复合词的标准,并且强调意义标准始终是界定复合词的最重要标准。以此标准将《法言》中已认定的复音词归为联合、偏正、支配、表述、附加、重叠、非重叠式单纯词等七大类,同时,论述了每一种结构形式复音词的构成特点。并得出结论:联合式复音词在《法言》中数量居第二位,而偏正式复音词数量在《法言》中居首位。

(2)语气词研究。

罗雪萍的《〈扬子法言〉中句末连用语气词汇释》一文对《法言》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现象作了统计,她认为《法言》中的语气词连用现象非常多。其中以两个语气词连用为多见,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并对所统计的语气词连用的现象作了具体的论述。

(3)语法研究。

路广在《〈法言〉词类研究》一文中,分为两编进行研究。上编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等十类词做了一个详尽的研究,全面展示了其中的语法现象。指出有的词和先秦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有的词出现了一些新的用法,并说明了原因。下编通过对五个专题的研究,作者认为存在着一个焦点标记词“为”,但后来它又逐渐被新的焦点标记词“是”所取代。指出助动词用法非常特殊,相当于几个助动词,并指出原因,但又说明由于语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后来就慢慢消失了。作者还指出应该从与“是”相关的成分来考察系词“是”。

这是唯一一篇有关《法言》的语法研究,对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2.《法言》的训诂研究。

卫仲璠的《〈扬子法言〉论屈原章析义》一文是对《法言·吾子篇》中描写屈原的“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这几句做了重新的分析,否定了李轨有损屈原形象的注解,并给出了更为准确的释义,捍卫了屈原的形象。

卫仲璠又在《〈扬子法言会笺〉前言》一文中,在删略《汪疏》、去繁就简,兼采刘师培、激浊扬清的基础上,汇辑李轨以后诸注家,包括桐城诸老之研究成果,综合探讨,弃同取异,会为一编。旨在为古籍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

白寿彝的《跋扬雄〈法言〉卷十、卷十一》一文则是通过对《法言》卷十、卷十一中的某些语句的论述,认为此两卷的话不全是扬雄所说。

3.《法言》的修辞研究。

《法言》虽是一部语录体的哲学著作,但也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王博的《扬雄〈法言〉研究》和张兵的《扬雄〈法言〉语言艺术特色初探》都论证了《法言》在语言上除承继了《论语》等先秦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外,还以辞赋和散文创作相互融合的笔法,使《法言》呈现《论语》所未有的华彩气息和骈俪化的时代风貌,也使其具有了更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学术界对《法言》在版本、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在语言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由篇幅数量的对比可以发现,学术界对《法言》的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复音词上。训诂、语法等方面的研究虽有几篇论文,与《法言》研究的其它方面相比,也是相对沉寂。总体来看《法言》研究角度相对单一,缺少系统的综合研究。因此,《法言》语言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其深入研究价值。

注 释

①《汉书·扬雄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卷八十七上,扬雄传五十七上,3513.

[1]汪荣宝.法言义疏中[M].华书局,1987,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0.

[3]王以宪.扬雄著作系年[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3).

[4]束景南.法言仿齐论语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3).

[5]马辉芬.法言著录及版本考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4).

[6]刘冰.南宋台州刻本〈扬子法言[J].图书馆学刊,2009,31(6).

[7]张兵.扬雄法言的版本与流传[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7(4).

[8]刘明.纂图互注扬子法言版本考略[J].图书馆杂志,2010(11).

[9]李英华.第二部论语——法言述评[J].孔子研究,1997(2).

[10]黄开国.扬雄法言的人论及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1989(4).

[11]张兵.儒主道辅本道兼儒——论扬雄法言的思想特征[J].管子学刊,2005(1).

[12]张兵.扬雄法言中的道家思想[J].济南大学学报,2001,11(5).

[13]李英华.扬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J].周易研究,1996(4).

[14]任俊华.论易学与儒学的关系[J].理论学刊,2000(5).

[15]杨海文.扬雄法言的文化守成主义[J].学术研究,1997(9).

[16]孙素秀.法言的文学观及其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8.

[17]张焕新.法言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18]杨晓宇.法言复音词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9]罗雪萍.扬子法言中句末连用语气词汇释[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

[20]路广.法言词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1]卫仲璠.扬子法言论屈原章析义[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2]卫仲璠.扬子法言会笺前言[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23]白寿彝.跋扬雄法言卷十、卷十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3).

[24]王博.扬雄法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25]张兵.扬雄法言语言艺术特色初探[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Review of Study on the Book Fayan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n Wenjuan

The book Fayan,which is written by YnagXiong in the Hna Dynasty in China,is a book of quotation from which it imitate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ue to the inaccessible wording,there are few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book.The study on the book Fayan focuses on the version,the ideas expressed and the language and some achievements has been achiev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However,there are little achievements in the language study of the book Fayan.

Yangxiong;Fayan;review

I206.2

A

1672-6758(2012)05-0100-2

韩文娟,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研究方向:古代汉语。邮政编码:730070

Class No.:I20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张兵扬雄扬子
扬子石化:呵护好醉美“蓝鲸蓝”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如梦令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2019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岔路失羊
差点就没命
生日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