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2012-08-15刘贤凤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体系院校

刘贤凤

安徽省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刘贤凤

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的核心因素是课程的定位、目标和评价等理念性问题,而非课程实施手段等技术性问题。通过在院校、专业和教师间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从建立科学的课程目标入手,正确解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特色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及应用,以构建合理的英语课程体系。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校本课程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该要求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围绕着“两阶段、双目标”来进行,两阶段即是“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双目标是“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1]

如何实现“两阶段、双目标”的课改要求?省内各院校英语课程设置是否能满足这个要求?各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困难与烦恼?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展开了调研。

一 调查设计

1.调查内容。

本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与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相关的问题展开设计,包含7个量化调查项,1个开放式调查项。定量选项涉及课程的定位、目标、体系、实施、评价、课时安排与教材使用等内容;开放式选项主要围绕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烦恼设置。

2.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涉及到52所省内不同类型高职院校,2010年度全省有毕业生的高职院校总共80所,调查院校占总数的65%,基本能全面反映出当前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与改革情况的全貌。

具体调查院校分布如下:

(1)24所含有二级高职学院的本科学院(含3所民办)中的4所,约占同类型院校总数的17%;

(2)4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的39所,约占同类型院校总数的95%;

(3)15所民办高职院校中的9所,约占同类型院校总数的60%。

3.调查形式。

本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进行了两次集中的调研活动。

(1)2011年5月中旬,借助参加安徽省高职高专英语“十二五”规划教材研讨会之便,对参会的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学科负责人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共发放问卷23份,回收23份,有效问卷22份;

(2)2011年7月底,对参加安徽省高职高专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部分一线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48份,剔除与上次问卷调查对象来自相同院校的部分问卷(以免统计数据重复),实际有效问卷30份。

综合两次集中调研情况来看,本调研活动的对象既包括各院校英语课程负责人,又涵盖了一线骨干教师,基本代表了安徽省高职英语教师的主体,他们对本校的英语教育现状十分了解,所以说,本次调查样本代表性强,调查数据可信度高。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定位。

如何定位高职英语课程既是一切高职英语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评价其教学效果的落脚点。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1.2%的教师认为英语课程应着眼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这种定位比较宏观,因为它适用于一切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职业特色模糊;15.4%的教师选择了英语课程的“双服”定位,即,既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又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服务;认为高职英语课程应遵循学科自身规律的教师不在少数(11.5%),持有这种观点的基本都是公立院校的教师。这说明高职英语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师们的心目中还不很明确,在目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大环境下,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核心价值首先要体现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辅助与推动上。课程定位问题是方向性问题,在方向明确且准确的前提下,教师们才能各显其才、各展其能上好这门课程。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航标。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事实上,一切以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教学,都是以其内在的基础性知识与能力为前提的,调查显示,53.8%的教师认同这一点,认为英语课程目标应具有双重性,即兼顾基础英语能力与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19.2%的教师持有纯粹的英语学科教学观,尤其是本科院校下设的二级高职院校全部持有这种观点;17.3%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学应以职业需要为宗旨,只为就业服务,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公共性;9.6%的受调查者无教学目标,被动盲行。访谈发现,省内公共英语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培训与方法指导,骨干教师培训班对此也是鲜有涉及,这与安徽省规模与数量都很庞大的高职教育实际不协调,可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强化在职培训等是极为必要的。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阶梯,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有形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尽管大部分教师认同高职英语应兼顾职业能力与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但该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实现难度很大。调查显示,大部分(57.7%)受调查者院校只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体系;32.7%的受调查者所在院校既开设了基础英语,又开设了行业英语(专业英语),其中3.8%的受调查者所在院校还补充有自主开发的校本英语课程(基本是一些短期培训项目,教材大都是一些教学讲义或零散的音视频资料),主要是一些对外语要求较多的专业,比如,涉外商务、涉外文秘、涉外酒店与旅游等。可见,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认识到即使是公共基础课程,高职英语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特色,但在实际教学中,行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存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时安排紧促,教学要求模糊,教学考核无标准”等一系列困扰教师的问题。总之,各院校在加大行业英语教学力度的同时,更需规范行业英语教学活动。

4.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教学中最为核心、最具有表现性的环节。本问卷设计从师生关系入手,从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推演出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关课程理念的贯彻、课程设计的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潜在问题。调查发现,48.3%的教师选择“导演-演员”型师生关系,说明他们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语境的创设,能积极选择有效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20.7%的教师选择“讲-记-练”型师生关系,说明他们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要任务,这种观念与教法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亟需改进;选择“火车头-火车”型师生关系的教师比例为18.1%,说明他们的教育理念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生动、有趣,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参与,但课程方案设计过于注重教师的课堂表现,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思路;12.9%的将师生关系描述为“马-马车”型的教师,其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可推理出他们的课程设计主观性较强,教学方法偏向于单调,其教学的乏味性是可以想见的。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方案、选择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课程教学效果与课程存在价值。调查显示,50%的院校把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学生英语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这其中,民办院校、政府或行业独立设置的院校、隶属于本科院校的二级高职院校分别在各自类别中所占比例为:100%、67.2%、0%,不难看出,本科下设的高职院校与民办院校处在两个极端上,后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重视对教学效果的直观与量化考查。依据本校实际,结合专业需求,自主确定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院校比例为34.3%,这类学校一般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比较完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当中有21%的院校还是比较重视应用能力考试的,将其通过率也列为了参考指标,真正完全自主确定评价标准的只占13.3%。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标准的院校占15.7%,本科下设的高职院校以及少数对英语有特殊要求的其他院校专业采取了这一评价标准。

由此可见,眼下大部分院校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与其定位脱节,不仅无法实现课程目标,而且与职业教育的主旨也不吻合。

6.课程开设学期、周学时。

19.2%的受调查院校英语课程开设四个学期,周平均2.8课时;开设三个学期的院校比例为23.1%,周平均3.7课时;如果每学期实际上课按16周来算的话,上述两类学校勉强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规定的“180—220学时”的最低值,累计占比例42.3%,不足一半。调查显示,英语课程只开设2个学期的院校达到了48.1%,周平均4.5课时;只开设一学期英语课程的院校约为9.6%,每周平均6课时。这两类学校英语课时量远低于《基本要求》规定的最低学时数。综合来看,安徽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大幅度缩减了公共英语课程的课时,目前,只有涉外文秘、国际贸易等专业课时量充足。面对着英语基础薄弱、生源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要想实现英语课程目标,220课时都远远不够,高度压缩的课时量意味着实现课程目标成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致英语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尴尬的“鸡肋”地位。

7.教材使用。

调查发现,56.6%的学校使用高职高专类教材,其中使用《新编实用英语》的占47%,《新职业英语》的占5.8%,浙大版《当代高职高专英语》的占3.8%;也有少数院校(5.8%)使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如《新视野英语》等。另有20.3%的院校出于专业需求和生源质量的差异,高职高专类教材与本科教材混用,有的专业用高职类教材,有的则用本科类教材。访谈中获知,教师们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满意度都不高,焦点在于,即使是高职高专类教材,其内容难度都远高于现在的学生实际,行业英语教材更难施教,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所调查院校中却没有一所院校自主开发有英语课程教材或校本教材,部分院校(16.5%)部分教师配有比较实用的讲义,对高职高专类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以适应所教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专业需求。说明市面上很难选到合适现在学生实际的英语教材,教师们必须要对所选教材再度开发,使其难度能切合学生的现有水平,使其内容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同时要建立教材自主开发的意识,从更高层次的、课程的角度审视英语教学。

8.困惑与问题。

综合分析开放式话题的反馈信息,提炼出以下两个教师们最为关切的问题:

(1)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课时不足等实际困难与课程目标之间落差大,导致教师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找不到该课程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极易形成职业倦怠,导致教学激情与创新性迷失;

(2)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传统定位强调其公共基础性,当今形势又要求增强其职业实用性。现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与评价模式等无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强力推行两者兼顾,极有可能出现“浮光掠影的基础英语教学+走场作秀的行业英语教学”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恶劣局面。单纯地采取改革课程体系、增加课时量等措施不能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英语能力的人才才是问题的关键,无论是英语教师个体还是群体都无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院系、各专业的全程与通力合作,因此,建立院系专业与英语课程的动态联动机制十分必要迫切,否则,英语教师们自身的存在都面临着危机。

三 思考与建议

1.构建定位明确、目标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公共英语课程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与访谈资料汇总,当前安徽省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网络媒体手段应用等技术性层面的问题,而是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等方向性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更宏观、更弹性的视角进行指导。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对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给出了具体评估标准:“近三届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达到50%,或有证据说明多数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达到相应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的院校达到及格标准;近三届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达到70%,或有证据说明多数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院校达到优秀水平。”[3]这个评估标准几乎导致所有高职院校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的重视,直接导致对基础英语教学的重视和对行业英语的漠视。毕竟,相对于需证据证明学生应用能力达到某种程度的考察指标,通过率是直接且量化的,考查起来简单,可信度也高,所以无论是评估专家组还是学校都愿意考察该指标。

如果该项评估指标仅作权重参考,而不作为硬性考察指标,应该更有利于目前形势下英语课程“双服”定位的实现。

(2)学校、专业和教师“三级”统筹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学校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在参考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本校英语课程教学所应达到的宏观目标。其次,各院系根据本部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生源质量实际,对学校的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优化,提出本系、本专业的英语课程中观目标。最后,英语教师在研究本校以及所授专业的上述两级课程目标基础上,通过与专业技术老师及时沟通和充分切磋,确定所授专业英语课程微观目标,这样制定出来的课程目标才是精准的、适切的。学校层面的宏观目标定的是方向与基调,可使全校英语课程教学以“一盘棋”的态势出现;系部或专业层面的中观目标可确保英语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其适切性;教师层面的微观目标是对院级宏观目标和系级中观目标的具体化和落实,是一切具体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更是推进与校正教学过程的导航仪。实践证明,学校、专业和教师的“三级”联动是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课程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2.切实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公共英语课程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应包括以下核心含义:教学内容是学生成长与发展必需的;教学起点是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是能吸引学生真实参与的;教学评价是能为学生真心接受的。

教学内容是以课程体系和教材为载体的。围绕“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英语的需求程度”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各系、各专业应依据要学内容的多寡,开展英语课程体系建构,进行课时设置、教材选用与开发等,以确保课程体系合理,课时够用、教材适当。

有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真实性参与为前提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品质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以确定整个教学活动的基调与起点,使技能训练内容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相关性。起点适度才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技能积累,学习训练内容切合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点可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同度与亲近感。其他诸如“教学设计是否灵动新颖、教学方法是否趣味多变、教学节奏是否紧凑流畅”等问题都是吸引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这些涉及教育教学技术技巧方面的问题,不仅是影响教师教学成效的关键点,更是他们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们可通过教研室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外出学习观摩、自我反思与学习等途径获得提升。

3.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及教材是实现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价值的最佳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日趋精细化,人才市场对学生英语职业能力需求也是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变化而变化,英语课程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才能适应学生以及社会需求。实践表明,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是保持英语课程灵活性和适切性的最佳方式。

特色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而开发的课程”。[4]它是专业特色的载体与切入点,不仅可以补充、完善、微调已建课程体系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而且能充分满足学生们特殊的以及阶段性的英语需求。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就业需要为主轴线,围绕“微型化、情景化与适度化”来展开。

“微型化”是指针对特定专业、特定就业岗位而开发的特色英语校本课程,它具有主题精小、内容面窄、针对性强的特点,可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灵活调整,课时安排随行就市、按需机动,如《每天口语5分钟》《天天诵读》;“情景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预期工作场景下的工作需求来组织,课程结构以模拟工作过程中对英语语言的使用来安排,课程实施以情景模拟、仿真案例、任务驱动等方式来推进,如《电影台词我来配》《媒体英语短频快》《美容系列ABC》等;“适度化”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控制校本课程专业内容与英语语言的难易度,使其切合学生语言实际和专业方向,才能引起学生的职业认同和情感共鸣。

作为特色校本课程的载体,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即“院系领导与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英语教师与学生群体、英语教师与英语教师”之间的多维度合作,以确保校本教材在专业内容的适用性和语言英语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校内外课程资源”,即校企、校际以及与课程专家间的合作,可以保证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向性和直接的指导性。特色校本教材大多是多维立体的,纸质与数字化媒体并存,这些可读、可听、可视、可感的教材吸引力强,感染力深。

特色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以及应用不仅能充分凸显本校、本专业高职英语课程的特色性与应用性,而且为“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学校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英语职业能力”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切入点,也是实现职业院校英语课程价值、体现教师职业价值的最佳方式。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EB/OL].http://www.jstvu.edu.cn/ptjy/gaozhi/06061902.doc.

[4]刘驹.职业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实施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5]沈建民.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Investig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Liu Xianfeng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view,a study has been made to expla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study shows that functions,objectives and assessment standards of English curriculum are the key element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It is suggested that“three-level”interactive system among colleges,departm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objective of English course and that student-centered idea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We should develop some school-based cour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xtbooks to build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system of English course;school-based curriculum

G719.28

A

1672-6758(2012)05-0065-4

刘贤凤,硕士,讲师,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邮政编码:230011

安徽省2010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安徽省高职英语“EGP+ESP”课程体系改革调查与实践研究》(项目号:20101622)主持人:刘贤凤

Class No.:G719.28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