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2012-08-15

关键词:学习态度方法

陆 亚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陆 亚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初步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观。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在学习目的方面,他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救国救民;在学习态度方面,他勤奋刻苦,谦虚好学,且有恒心;在学习方法方面,他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技巧,如博约结合、共同讨论、调查研究;在学习内容方面,他强调中西贯通,先中后西,且学习要全面,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在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探索学习方法与拓宽学习内容方面对当代青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青年毛泽东;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学上的才能也是相当杰出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一生中写过多篇论学习的文章。他在青年时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问题作过大量的阐述。他在学习问题上的主张不乏自己的独特见解。由这些主张可以发现,青年毛泽东已逐步形成自己的有体系的且内容丰富的学习观。

一、学习目的的指向性:寻求真知,救国救民

青年毛泽东很早就自主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在1910年秋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时,毛泽东就立下了求真知的志向。他给父亲留下的一首诗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3。在报考湘乡东山学堂时,他在题为《言志》的考卷中具体地表达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校长阅卷后高度赞扬道:“我们学堂里录取了一名建国材”[2]。

青年毛泽东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确立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为自己的理想和学习目的。同时,他对当时一些青年学生的所谓“立志”,表达了自己的否定态度。他认为这些人所谓的立志,比如有的想当军事家,有的想当教育家,是因为看到前辈的所作所为,羡慕他们的成功,因此也将这些前辈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这是盲从,是出于一种模仿。毛泽东不赞同这是真正的立志,他认为真正的立志必以学习为基础,“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3]86。可见,毛泽东谈论的立“真志”,必须先要研究哲学、伦理学,以获得真理,作为自己的言行准则,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因此,毛泽东把寻求真理作为志向,认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3]87。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求学过程中,一直谨守此志,尽力为之。

由于立下求真理,救国救民的学习目的,毛泽东对当时人的不学无术感到愤慨,并作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当今天下纷乱,然而国人本身本领不足,没有能力拯救天下。仅靠木薄栌之材,想要承担栋梁的责任,这就像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必定是不能长久的。他提出“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3]85面对中国的改造问题,他提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3]86青年毛泽东希望通过寻求真理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寻求真理,必须学习哲学、伦理学,并且改造哲学、伦理学,以改变旧思想,获得新思想。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立下崇高理想,明确学习目的,一方面,与他的家庭环境及所受教育分不开。毛泽东的父亲是经历了生活波折、通过奋斗改善家境的普通农民。在父亲的影响下,毛泽东养成勤奋上进的品格。此外,毛泽东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也对其明确学习目的起到了积极作用。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很欣赏毛泽东,曾用曾国藩、梁启超的例子来勉励他。毛泽东也喜欢听杨昌济讲学,受到其影响。他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就表达了对杨昌济老师的尊敬之情[3]26。另一方面,毛泽东早年立志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20世纪初,长沙发生了多起饥民暴动事件,加上韶山当地的秘密农民会社、哥老会为反抗官府和地主的压迫发动了武装起义,这些事件使毛泽东关注社会斗争。1910年夏,他恰好读到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他后来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4]13。由此可见,毛泽东已开始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学习目的的形成也有了基础。

毛泽东早年立志,明确学习目的,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当代青年应根据社会现实确定学习目的。当今的社会环境与毛泽东青年时期已迥然不同。青年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国家战争频仍,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当代的中国社会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竞争愈来愈剧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代青年应当将自己的学习目的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确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求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的确立不可随意或仅凭主观,而要联系当今社会实际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结合起来。第二,当代青年应当在学习中寻求真知。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勤奋向学,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用所得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青年人应当务真求实,追求真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各种思潮鱼龙混杂,青年们极易迷失,误入歧途。有些青年把学习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容易腐蚀人的心灵,应当摒弃。

二、学习态度的端正性:勤勉谦逊,学贵有恒

1.勤奋刻苦

毛泽东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读书,曾经往返40多里,到外婆家借书[1]6。在私塾学习期间,他在熟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常看中国古典小说,尤其爱看关于农民造反的故事。从14岁开始,毛泽东辍学在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尽管劳动辛苦,他仍然坚持自学,尽可能地借阅书籍。他尤其爱读《盛世危言》这类具有爱国色彩的书。1912年他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读了一批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著作。到湖南第一师范后,他更加勤奋,读了一批中国近代和古代的书籍。青年毛泽东何以如此刻苦努力?一方面,是由于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之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则全为依靠新知之指导而活动者也”[3]227。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毛泽东形成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将来能够为国家、民族效力,他深感求知的重要性,因此努力读书,刻苦学习。

2.谦虚好学

毛泽东在学习中看重和他人的讨论交流,这就免不了要向别人虚心求教。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经常去老师杨昌济的寓所请教问题。1917年,日本友人白浪滔天来长沙参加黄兴国葬。毛泽东与萧三联名写信给他,高度赞扬了他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并要求见面、赐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毛泽东并不因为他人某些方面不足就对其全面否定,如果有需要,他同样会虚心求教。他说:“看人首先就应当看他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大家应该鼓励和运用他的长处,而不管那长处是多么小、多么有限”[5]。毛泽东的谦虚好学使他能够戒骄戒躁,增长了知识,而且完善了品性。

3.持之以恒

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因此,有无恒心,是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毛泽东认为“凡事皆宜有恒”[3]74,“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3]82。他还在《讲堂录》里写道:“夫善,积而成者也。是故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一丝所积。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朱子学问,铢积寸累而得之,苟为不蓄,则终身不得矣”[3]60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毛泽东始终坚持学习。1920年,在忙于湖南自治运动并伴有多种其他事务的情况下,毛泽东仍不放弃自修。

对于勤奋刻苦、谦虚好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当代教育依然重视,并且希望青年们能够做到。但是在今天,尽管不乏勤奋刻苦的青年,同时也有许多青年却在学习上慵懒散漫,这种懒散的学习态度其原因之一,在于这些青年家庭生活条件优裕,家庭、学校教育不力,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和人生理想,学习态度自然也就不端正了。这些青年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习毛泽东勤奋刻苦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当代青年应当谦虚好学。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容易导致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当代青年的自我优越感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因此,谦逊求学是极为可贵的学习态度。最后,当代青年要培养恒心和耐力。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他们是否有恒心和毅力等良好的意志、心理品质。当代许多青年受挫能力较弱,一旦在行为中遭遇挫折,往往不能坚持,轻易放弃追求,这种态度不利于成功,因此,要像毛泽东那样“以久制胜”。

三、学习方法的实效性:科学合理,学以致用

青年毛泽东虽然没有对学习方法作系统的论述,但从留下的文字记录看,他在求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1.先博后约,博约结合

毛泽东根据早年的学习经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认为“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2]7毛泽东认为,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他在湖南图书馆学习时博览群书,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思想认识。但是在博的基础上,还要约。所谓约,就是学习要深入精细,不可泛泛而学。毛泽东自己也努力践行这一点。他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做了大量批注,而且划了圈点等多种符号,阅读相当细致透彻。毛泽东的这一学习方法离不开广泛阅读。他读《中庸》,读到孔子讲博学,读《大学》,读到了孟子讲博学而详说。他将二者结合,认为学者应当遵循博约结合的原则。关于博与约的关系,毛泽东曾向黎锦熙请教。黎锦熙认为,通为专之基。此处“通”与“博”相当,“专”与“约”相当。这一观点得到毛泽东的赞同。在“博”的基础上再去“约”,与毛泽东重视基础的思想是一致的。

2.共同讨论,切磋学问

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青年毛泽东也喜欢这种学习方法,认为与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可以收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他说:“人获一珠,家藏半璧,欲不互质参观,安由博征而广识哉?”[3]18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期间,经常去老师寓所求教,讨论问题。毛泽东也经常与同学、朋友探讨学问,而且有不少是以书信的形式。毛泽东反对一个人闭门造车,他认为个人独立研究是“用力多而成功少”,是“最不经济”,要解决这个弊端,就需要采用“共同的讨论”这个方法。“要这样的共同讨论,将来才有共同的研究(此指学问),共同的准备,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3]465青年毛泽东因此和蔡和森等同学一起组织课外哲学研究小组,还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团体“船山学社”(该学社专门宣讲和研讨王夫之的思想,并主办《船山学报》)的活动。在这些组织中,毛泽东结交了优秀青年,共同探讨学问,交流思想。

3.调查研究,实践助学

毛泽东历来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学问应与生活合一。他曾设想在岳麓山建设新村,也曾试图办自修大学,发起工读互助团,实行半工半读,但由于在当时的实际条件下行不通而最终失败。但他的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他认为要增长见识,除了要读书之外,还要深入到社会、群众中去。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3]587。因此他走出学校,曾到5个县“游学”,进行社会考察。他先后访问工人家庭,走访工厂、铁路、学校等,还到农村去了解社会情况,并靠学识获得旅途费用。毛泽东通过这种方式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了解了当地社会生活状况。他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也促进了自身学识的增长。毛泽东其后一生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这一思想的起点就在他的青年时代。[6]

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具备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上述的学习方法以外,青年毛泽东采用的方法还有其他多种,如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劳逸结合等等,也是值得借鉴的。但是我们研究青年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并不是要求青年盲目模仿,因为每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同一种学习方法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因此,青年们要做的不是对毛泽东的方法采取拿来主义,而是要首先分析一下自己的认知特点,判断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对于像在实践中学习这类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应当积极采用。青年毛泽东的学习方法给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激励我们积极探索,在求知的过程中增强改善学习方法的意识,努力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中西兼顾,全面发展

1.先中后西,中西比较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崇尚西学的风气盛行。毛泽东却没有盲目追随大流,他对学习内容问题保持着一种辩证的看法。他非常重视学习传统文化。毛泽东对国学怀有一种敬意,他说:“国学则亦广矣,其义甚深,四部之篇,上下半万载之纪述,穷年竭智,莫殚几何,不向若而叹也!”[3]24青年毛泽东十分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他认真研读唐代思想家韩愈的著作,并因此写得一手好古文。从毛泽东当时的学习笔记可以发现,他的学习内容从古代到近代,涉及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史记、唐宋古文,还包括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文章和思想。1916年2月29日,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一封信中,列出他认为的“中国应读之书”即经、史、子、集77种书目,“右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3]37。由此可见,他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尽管如此,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也抱着批判的眼光与改造的精神。他指出,我国古代文化的弊端,“在于混杂而无章,分类则以经、史、子、集,政教合一,玄著不分,此所以累数千年而无进也”[3]82。面对当时的留学之风,毛泽东认为中西文化都应当学习,但是有先后顺序,应当立足国内,先研究我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他说:“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3]22。学习西方,是为了与国内比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中国进步。

2.广泛学习,全面发展

毛泽东曾写过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阐明体育的地位、功效、运动的具体方法等,其重视体育可见一斑。他还劝黎锦熙老师勤加运动,并举出罗斯福、孙棠、嘉纳等外国名人积极锻炼的例子。毛泽东不光注重体育方面的发展,实际上他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曾向黎锦熙求教,赞同他的观点,认为“体操、图画、音乐、手工,是培养技能的,是美术的,君子通过学习这些,可获得为学、养生之道”[3]23。为什么为学需要学习这些呢?因为可以培养有条理、有秩序的习惯,改善我们的个性。至于有益养生,是因为学习这些有利于恢复精神。此外,游戏、手工、图画、音乐,都是美感教育。借用蔡元培的话,美感教育是“现在世界达到实体世界之津梁”,所以不可缺少。

3.不同阶段,区别对待

毛泽东重视全面发展,但不是对各方面均等看待,没有差别的。他认为在人发育的不同阶段,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也是各有侧重的。他认为,小学时,应当专门注重于身体的发育,而增加知识、培养道德次之。他批评当时的人不关注儿童身体发育,使儿童因读书而得病或夭折。至于中学及中学以上的学生,他认为应当三育并重。而当时的人则多偏重于智育。毛泽东对这种现象甚为不满,同时,他抨击了当时的教育制度,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过于繁重,即使成年人也未必能承受,何况未成年人。对于那些智力过人的学生,额外增加读书负担,是残害学子。毛泽东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的不同学习内容,具体方面仍有可探讨之处,如小学的时候,是否对德、智育就能放松,这是人的品性、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其区别对待的思想符合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在教育中是科学的。

在青年应当学习什么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观点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一是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中西文化都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各有所长。加之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青年们都应当学习,但是这有先后,必须先学好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西交流愈加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具有民族的意识,世界的眼光。二是在兼顾各方条件的基础上,全面学习。音乐、绘画、手工等的学习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生活,开发人的多方面潜能。但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如经济条件及主观上的原因如兴趣爱好或能力精力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多方面内容。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掌握所有的才能不等于全面发展。当代青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在学习时,虽然要注意“广撒网”的原则,但是也要根据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全面学习,要有所取舍,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发展。

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有些观点在理论上还不够完善,也有些观点不够明确,但是这些观点已经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同时青年毛泽东的研究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代青年应当像青年毛泽东那样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求知过程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各种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莫志斌.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24.

[3]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4]斯诺.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76.

[6]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A84

A

1671-4970(2012)01-0012-04

2011-09-27

陆亚(198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方法
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用对方法才能瘦
222名高职护生考试测量与学习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民办院校英语专业自考生的学习态度研究*
——与民办院校英语专业非自考生的对比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