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素质拓展研究

2012-08-15黄晓燕黄家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价值政治生态

黄晓燕,黄家军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广东 广州 51066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素质拓展研究

黄晓燕,黄家军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广东 广州 510663)

生态素质教育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睦相处,这应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内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素质教育缺失。加强生态素质教育,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实性,培养大学生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类意识”,引导和促使大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素质教育;情感;认知

工业文明以来的经济发展,其负面影响是导致了严峻的生态危机,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气候异常、水资源及土质灾变、臭氧层破损、核污染及电磁波辐射等,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人类不得不反省自身的活动方式、生存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协作,而且需要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引导学生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教化育人功能。但是,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现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显得力不从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急需在内容上实施生态素质教育拓展,把政治理想教育与生态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利于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培养自尊自爱、关心他人和群体利益、关心人类命运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一 生态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工业文明以来所导致的生态危机表明,人类急须反思自身的行为,切实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拯救自然和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但是,我国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尚未把生态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还没有把对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教育提到应有地位。这就需要在弘扬社会主旋律,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素质拓展。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忽视自然内在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人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有实现自己内在价值的欲求,这是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承认的,但是,关于自然界有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问题,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承认。其实,自然物的生存和延续同样具有其内在价值。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指出:一棵树,为了汲取水分和养料,而深深扎根于更加肥沃、更加适宜自身生存的土层之中;一只蚂蚁,为寻找面包屑而四处奔走;沙壳虫像蜗牛那样,用沙粒建造窝巢并随身带着窝巢行走,当遇到危险时它就躲进窝巢。这些生命机体受自然选择和遗传程序所决定,不停地 “去抗争、探求、战斗、逃跑、生长、繁殖、抗拒死亡。……有机体虽有某些倾向性,但它们并不是有意而为”[1]。在罗尔斯顿看来, “有意而为”和 “无意而为”毕竟都是 “为”,都是主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因此,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和实际发生的过程,值得人们去关注,去重视。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然现象似乎并没有诉诸应有的关注、同情和重视,甚至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在强调,只要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做贡献,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值得提倡,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做的,哪怕是以践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难免在一系列问题上陷入 “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这整个源泉——而非只有诞生于其中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大自然是万物的真正创造者。”[2]自然价值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在与人相区别的价值主体的意义上,自然价值是指人以外的自然物的应然存在的生成,尽管这种自然价值的生成是盲目的自然选择过程,但它对于自然生命体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来说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价值生产者”;其二,在有助于人的价值生成的意义上,自然价值是指对人有用的自然资源的应然存在,这是自然对于人类说来的工具价值;其三,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自然物以 “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形式求得自身的应然存在,这是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内在价值的生成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人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关系中,与人的应然生成达成了默契、交汇,从而构成人与自然的双重 “应然生成过程”。在这里,自然与人类在各自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中结成了互为 “工具价值”的内在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然价值也就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价值。这就是说,不同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通过工具价值的中介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生成的。环境伦理承认并尊重自然界一切非人类生命体的价值,认为凡是非人类生命体均有其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即均有其生的欲望和逃避死亡的本能欲求,因此,人不能无端地加害于所有生命体。从肯定方面说来,就要提倡 “己所欲而欲人”,“人所欲而欲人”, “物所欲而欲物”;从否定方面说来,就要提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物所不欲,勿施于物”。所有这些道理,都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只要正视当今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应该再继续沉溺于 “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二)忽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工业文明以来的经济增长,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掠夺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代价的方式,从而导致经济过程难以健康持续地发展。诸如 “围湖造田”、 “填海造田”、砍树毁草种庄稼、猎杀毁坏珍稀动植物等等,都是以短期行为获得眼前利益,其结果,无异于杀鸡取蛋式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美国学者G·哈丁早在1968年就提出了著名的 “集群性悖论” (又称 “牧场悖论”、 “渔场悖论”或 “公用地悲剧”),就是对这种活动方式及其后果的逻辑预见与深刻反思。他所指的是,人们所共同拥有但却不能围圈的开放性资源,如公共牧场的土地、公共渔场的海域等,由于每个放牧者或渔猎者都想在公共场合最大限度地获利,积以时日,天长日久,便造成了牧场草地的退化或水产资源的枯竭。他痛心地指出:“这就是悲剧之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奔向的目的地,每个人都在一个信奉公用地自由享用的社会中追逐各自的最大利益,公用地的自由享用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3]

工业文明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基本上都没有能够逃脱这个 “集群性悖论”,结果是一边发展经济,一边破坏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使少数人获得暴利,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多数人蒙受灾难。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出现了空前的紧张状态。凡是到过河南 “癌症村”的人们,都会身切体味到现代工业化对人道主义的严峻挑战。面对部分地区为贪图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赌上沉重的环境代价,无视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污染项目屡禁不止的现状,有人从内心发出惨烈的质问:“命都没了,经济发展了又能怎样?”[4]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城镇化运动中的城市 “贵族化”误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矫正。近些年来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建大城、盖高楼、反生态、求大求洋的“贵族化”倾向,这种倾向 “会使普通群众的生活更加不方便,也使普通群众的谋生空间更加狭小。偌大的城市,可以摆下无数高楼大厦,却难摆下一些菜摊。”“城市越来越漂亮,但不少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却越来越狭窄。”[5]在一些城市,圈地势头有增无减,例如,成都市副市长孙平曾经对记者说: “我到农村调研的时候,农民问我:‘改革都改些啥?’我告诉他们:改革就是 ‘我要拿走你的土地,你可以找我拼命’”[6]。如此把农村改革概括为 “拿地—拼命”的模式,反映了一部分领导决策层的缺乏远见和生态素质严重缺失的现状。

针对这股城镇化风潮,朱镕基总理曾经痛切地指出:“我非常担心的就是搞 ‘城镇化’。现在 ‘城镇化’已经跟盖房子连在一起了,用很便宜的价格把农民的地给剥夺了,让外国人或房地产商搬进来,又不很好地安置农民,这种搞法是很危险的。这跟中央的政策精神根本不符合,我们曾经多次讨论过,就怕这个东西。”[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当前社会现实问题,使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关注民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撇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十分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严重脱离实际,教育也就成了 “空对空”书斋说教。

(三)忽视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正面疏导

学生处于受教育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他们的生活选择不一定都是科学的、生态的、合理的。有学者指出:“人生来只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一自然事实并不足够有逻辑地蕴涵人权。……因为人的选择有着多种可能性,一个人有可能选择去做一个像样的人即一个具有道德价值的人,也可能选择做一个坏人;有可能选择做一些好事,也可能选择做一些坏事。既然存在着选择的不确定性,所以自由权的有效期限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所选择的是什么。”[8]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学生在诸如婚恋观、幸福观方面,出现了一些随心所欲的现象,想抽烟的抽烟,想酗酒的酗酒,个别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面对此类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其进行疏导,否则那就是教育的失职。

我国是人口大国,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活污染。当今中国的烟民存在日益年轻化趋势,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这项工作不仅是经常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通过适当的理论教育,让学生逐步懂得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健康相处、可持续相处。

(四)忽视系统人生观教育

系统人生观也叫大人生观,人要做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就必须把人和人的生存环境统一起来。人与人的生存环境是不能彼此割裂开来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诚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当然,人创造环境需要凭借自然力的帮助,创造人的 “环境”也不单纯是自然力的作用,其中蕴含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结果。假如外在环境十分恶劣,逼迫人无法正常生存,那就需要认真反思和探究人的本质力量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从人本身寻找原因。所以,大人生观在价值选择中需要同时兼顾自利性的内在价值、利他性的工具价值和互利性的系统价值,而不能停留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是片面强调利他性的工具价值,一味号召人们为他人或群体做奉献。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素质拓展的主要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素质拓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情感、生态认知、生态价值、生态生活等方面。

(一)生态情感培育

生态素质首先在于对自然的尊崇、关怀和热爱,把一切生命形式都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把自然物视作人类的 “朋友”。生态情感属于非理性层面的内容,但却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情趣感悟,而不是出于某种目的或精心谋划有意做作之为。孟子曰: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广义的生态情感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仅只是 “见孺子落水而起恻隐”,而是见自然物 “蒙难受苦”也自然而然 “起恻隐之心”,这种关爱自然的生态情感当然不是想从自然物那里得到什么 “回报”或 “好处”。

(二)生态认知教育

对于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从人类本性说来还是要仰仗理智,依赖自身对于自然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诸如经济的发展是不是无限的自然资源是不是无限的自然界对于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是不是没有限度的?所有这些问题的求解,都属于生态认知教育的内容。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在其 《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一书中写道: “一般来讲,人类一直致力于从土地中获得尽可能多的 ‘物质生产资料’,其方式是发展及维持生态系统的早期演替类型,通常是单一的农业经营。但是,人类当然并不是仅靠食物和纤维就可以生活的,他们还需要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比例的大气层、由海洋和广阔植被所提供的气候保护以及文化与工业需用的清洁用水 (那是不能生产的)。很多生命循环的基本资源,除了供娱乐和审美需要的资源之外,基本上都是由缺乏‘生产创造力’的土地提供的。或者说,土地不仅是一个供应仓库,而且也是一个家——我们必须生活于其中的家。”[10]这里所说的正是人类应当具备的自然情怀,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支持。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要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人的需要是全面的,除了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外,还必须有环境需要,即必须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绿色、安全、健康的生活质量,防止 “富裕中的贫困”现象的隐性蔓延。

(三)生态价值教育

生态价值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旨向: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群体,关爱人类,关爱自然万物。关于如何正确把握人的价值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11]。这里昭示了关于人的价值的重要研究维度和由内及外、由外及内以及由静及动、由动及静的方法论依据。有据于此,我们就有可能从深层本质上比较全面地把握和界定人的价值的生成、实现与超越的动态过程,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对可能生活的选择和实现程度,这是人的价值生成的确切内容。

人生活于自然界,人的价值生成不能脱离自然价值而独立存在和孤立运行,它必须与自然价值的生成相互协同、同步发生,才能够保证其应然性与可持续性。如果有人在这里企望孤立地、单方面地实现人的价值,甚至为此而不惜践踏和牺牲自然的价值,最终的结局都是 “黄粱一梦”。

(四)生态生活教育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人的生活怎样才是生态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混乱。有人认为,吃好,住好,玩好,就是生态生活了;甚至有人以为,占有资源多多益善, “暴食”、“酗酒”就是幸福。如果占有不够多,所谓 “拉动内需”就出来向多占有、多消费 “拉”一下。可以说,这些五花八门的选择都不是什么生态生活,那么,生态生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1.适度消费。节约资源,适度消费,以满足基本需要为限度,节约资源和能源,这样的生活既有利于健康,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全面需要。人不是动物,除了吃饭、穿衣之类的物质需求以外,还要有精神生活、文化需求、审美愉悦等的需要。避免生活单一型的物欲化,是生态生活的重要特点。

3.珍惜生命。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抽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按时作息,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4.绿色环保。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同自然界打交道,有自然情怀,不污染环境,把自然物视为人类的朋友。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素质教育拓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论拓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当今人们的活动目的不应局限于一国一地的局部利益,而应当观照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这就提出了一个原则要求,必须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出发来规定人的活动方式,不要再把“可持续”误认为经济永远保持直线上升的势头。“‘可持续’在现在的发展修辞学中被误用,它不应表示永远发展的经济,而是指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资源不会受到永久性损坏的条件下,对资源的多种利用。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的一些变化是为了吸收、补偿、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另外一些变化则超越了这个范围,因而腐蚀、改变,甚至完全破坏了生态系统。有些变化程度之强,以至于可能会影响区域性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12]。

(二)有利于增强生态忧患意识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的生态危机日趋严峻,如果对之麻木不仁,听之任之,人类必然自绝后路。国内有论者谈及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时指出:“首先,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小,土壤严重退化,全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全国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严重退化的草场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其次,城镇环境状况下降,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只有少数几座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此外,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污染浪费严重,已出现水资源危机。工业和生活废污水年排出量360亿吨,其中8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河段污染。地下水因过度开采而水位持续下降。”[13]生态忧患意识是启发和促动人们切实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优化生态环境的强大潜在动因。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素质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生态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推进环境正义和代际正义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人道精神和 “类意识”;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建立人与自然的互动机制,逐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

(四)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顺应时代发展,扬弃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逐步克服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活动成果的协调统一。

[1][2][美]H·罗尔斯顿.环境论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8-149、268-269.

[3]黄鼎成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6.

[4]郭建光.河南沈丘癌症村[N].健康文摘报,2007-10 -31.

[5]王 炜.城市化不能“贵族化”——中国城市化观察(下)[N].人民日报,2011-02-21.

[6]蒋 艳.成都副市长:我要拿走你的地你可以找我拼命[N].中国青年报,2011-03-04.

[7]朱镕基.朱镕基讲话实录(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86.

[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14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0][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侯文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26.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

[12][韩]金圣震.环境历史和生态危机的起源[J].郭 辉等译.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13]谭崇台.论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J].新华文摘,2006,(6).

[14]徐仲伟.论师范大学学生的素质及其培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Ecological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HUANG Xiao-yan,HUANG Jia-ju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0663,China)

Ec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stressing their mutual dependence and harmonious existence.It should be an organic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but in reality it is lacked.Therefore,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is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feas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respect for nature,their cherishing life,strengtheni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ategory consciousness,and directing their choice of ecological and healthy life sty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ec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emotion;cognition

G641

A

1674-3652(2012)04-0031-05

2012-03-10

黄晓燕,女,湖南郴州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家军,男,河南信阳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价值政治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