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篮球课程价值的开发

2012-08-15陈劲松

关键词:篮球院校情境

陈劲松

高职篮球课程价值深开发,是指篮球课程的重新设计。即在高职体育教育地位逐步清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逐步深入的背景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体育课中的篮球教材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过程评价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反映结果评价的社会性。目的在于充分发掘利用篮球项目的教学优势资源,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服务。

一、高职院校篮球课程价值开发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之所以称为职业教育,是由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征所决定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往那种将职业教育及其专业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科之下的现状已广受争议。高职教育的体育课是不是可以游离于职业教育的背景,继续承袭普通教育中体育课程的传统?答案是否定的。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职业教育特征对专业课程的影响力逐步加深,专业课程目标更具指向性,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

就课程开发的动因而言,专业课多是由于需要适应外部因素的变化对自身所作的调整。而体育课等基础课的开发则更主要是自我创新,为适应职业教育内部因素变化对课程提出的要求所引发的变革。这些要求包括教育理论发展对课程提出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对课程提出的要求。

二、影响篮球课程价值深开发的因素

(一)多元智能人才观

职业教育与普通院校的培养对象的差异,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两类院校分别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能力本位教育观

职业教育既要为学生的生存打基础,又要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机理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和运用。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

(三)全面发展能力观

职业教育绝不等同于功利性的职业培训。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它同样承担着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除了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能力观更强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获得方法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社会能力的提升。

(四)工作过程课程观

长期以来,学生所具有的自然心理顺序,与人为构建的学科顺序是不一致的。强调课程结构要确保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组织方式的整合,强调知识的排序方式与知识习得方式的整合,是职业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标。

(五)学习情境建设观

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教学为主。它应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基于行动、生成和构建意义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反应存在。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真实存在。

三、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一)认知特点

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主要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智力类型决定了对不同类型知识摄取的效率。具有形象思维的人,善于获取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学习中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不善于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对概念、原理、法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很难掌握。普遍在文艺、体育创造性劳动或组织管理上有独特的优势,很有可能成为技术型、学术型和设计型的专家。

(二)情感特点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情感特点”可归结为过于敏感、脆弱,心理承受力较差,自卑自负两极倾向严重,价值观和成才观偏离,依赖感强。

(三)意志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从下就缺乏意志的锻炼,未曾吃过苦,受过累,普遍存在缺乏毅力和自控制力。

四、高职院校篮球项目的教学现状与深开发

(一)关于课程目标

按照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普通高校体育课涵盖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五个领域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差异,又将五个领域的目标划分了“基本目标”、“发展目标”两个层次。《纲要》针对普通高等学校下发,应当涵盖了高职层次的学校。但是,《纲要》显然没有考虑高职学校学制的特点和职业教育行动体系课程的特点。

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必须贴近职业教育需求。这一点对专业课有效,同样适用于体育课。但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在《纲要》前面贴上职业的标签就能实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向学生传授制定计划、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独立学习、绩效评估的方式和方法等能力。同时,针对学生所将要从事的职业活动需求,通过教学,把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交流与沟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二)篮球课程内容

研究发现,篮球项目在育人方面较比体育课程的其他项目有着独特的优势,但遗憾的是,这种价值长期被忽略了。如果从“技术”的角度解读篮球教学,它只是“跑”、“跳”、“投”的组合,学生的身份是运动员,教师的身份是教练,如果从“娱乐”的角度解读篮球教学,它的就变成对抗性的游戏,学生的身份可以是裁判、选手,教师的身份是仲裁,如果从“活动”的角度解读篮球教学,它就变成了一幕舞台剧,学生可以是演员,也可以做导演,身份可以是选手、裁判、组织者、仲裁。教师是出资方,是顾问而退居幕后。如此看来,该如何界定“篮球项目”能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

高职院校的篮球教学的内容应当更泛。有关篮球的知识如技术、裁判法、竞赛组织方法等都可以作为篮球教学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内容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排序,而是更加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过程的自然的心理顺序,即“比赛”顺序。使学生的“肌体”对知识的构建,与“肌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行动实现了融合。

(三)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的选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入。每次课都可以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序列,让学生通过所扮演的角色,掌握相关技能、习得相关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趋于灵活、多样、实用。

(四)教学情境

教学情景原本是学科体系下很少关注的问题,但在职业教育体系下,“情境”就变得很重要。篮球课是否需要“情境”,可能是体育教师很少思考的问题。但是细想就不难发现,我们一直都在情境之中。构成“情境”的要素可以是教师的一个眼神,表情的一个细微变化,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充满激情的手势,也可以是篮球场上几个醒目的标志。但对于篮球项目而言,最富吸引力的“情境”莫过于真实的比赛。有序的组织工作、表情淡漠的裁判、威严的哨声、不断跳动的计时钟、服装整齐且意气风发的的队友,还有虎视眈眈的对手等等。这一切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是真实的,不论你的身份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组织者,而这一切又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学生的智能类型,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主动营造出来的。

五、结语

篮球课程给于学生更多选择、更多尝试机会,最大限度地、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无论在大众体育,还是在竞技体育,无论教学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可以容纳多种组织形式。用他们所擅长,喜欢的方式,发展自身能力,感受运动乐趣。回归体育文化本位的未来走势。体育教学体制更应尽早应变,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现阶段,解决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参与,是积极投入还是消极应付,远比探讨学生运动水平的好坏、运动能力的高低更具现实意义。对高职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98-99.

[4]邱洪钟.大学生心理卫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篮球院校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护患情境会话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