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再孕问题分析

2012-08-15杨静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年15期
关键词:结扎术输卵管腹部

杨静

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长期永久的避孕方法,就目前而言,国内常常使用的方法为切开系膜输卵管部分切除结扎法,这里包括近端和两端包埋法,还有输卵管压挫结扎法、输卵管伞部切除法、输卵管双折结扎切除法,输卵管结扎手术途径有经过腹部,阴道前、后穹窿和腹股沟部,现在已腹部手术方法最为提倡[1]。伴随着手术结扎技术的熟练和使用器械的更新,腹部切口显著减小,时间也有所缩短,使用器械的刺激性也在减少。输卵管结扎手术是为了使女性绝育而施行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防止卵子向子宫腔位移。这种手术专门为不想再生育的女性所实行,不适合为只想短时间不要小孩的女性使用。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6月间进行剖宫产的同时对输卵管进行结扎手术后再孕的女性共12例,并对她们实行二次输卵管结扎手术,对造成再孕情况进行分析。进行结扎手术的女性年龄均在22-42岁之间,再孕时间最短的为7个月,最长的为6年。有2例是再孕时间为7个月,有6例是再孕时间为2年,有2例是再孕时间为3年,有2例是再孕时间6年。这12例患者经过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

2.方法

本组12例女性患者在被发现妊娠情况以后,都进行无痛人流,在患者月经复潮并且干净3-7天以后,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然后使用抽芯包埋发在输卵管通液再次结扎再通输卵管,手术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观察输卵管结扎部位,分析它们再通的原因。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盆腔粘连较为明显。在分离粘连以后仔细查看24条输卵管,有23条有结扎瘢痕被发现,在这些输卵管中,结扎于壶腹部的有12条,所占百分比为50%,结扎于峡部的有6条,所占百分比为25%,结扎于伞端的有5条,所占百分比为20.83%,输卵管管壁完好的有1条,同侧圆韧带被误扎。有4例为新生管腔形成,有4例为新生伞形成,有3例为输卵管腹腔瘘形成,有1例漏扎。女性再通部位在壶腹部的有8例,有2例为伞端者。

结论

有不少地区研制出了输卵管银夹,钛夹,也同样可以达到阻断输卵管管腔的目的。手术时,病人将进入全麻状态。术者会在患者腹部做一细小切开,将内窥镜置入腹内进行手术。两边的输卵管会被切开会结扎,然后将腹部伤口缝合。术后数小时患者使可出院。输卵管结扎术可在分娩后立即进行。大多数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几天内不适宜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若伤口有疼痛,只需口服一些止痛药便可。已有生育两个及两个以上孩子的妇女,或患有疾病不宜生育者,都可以做输卵管结扎手术。如果只打算要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二次剖宫产的同时进行做结扎术。而对于有腹壁皮肤感染,急、慢性盆腔感染,或周身情况虚弱(产后出血,心、肝、肾等病伴有功能衰竭),或24小时内体温两次超过37.5℃以上者,均应暂不作结扎术。

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长期永久的避孕方法,就目前而言,国内常常使用的方法为切开系膜输卵管部分切除结扎法,这里包括近端和两端包埋法,还有输卵管压挫结扎法、输卵管伞部切除法、输卵管双折结扎切除法,输卵管结扎手术途径有经过腹部,阴道前、后穹窿和腹股沟部,现在已腹部手术方法最为提倡。选取2010年1月-6月间进行剖宫产的同时对输卵管进行结扎手术后再孕的女性共12例,并对她们实行二次输卵管结扎手术,对造成再孕情况进行分析。输卵管结扎手术简单,操作性强,且非常实用,但是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一旦失败后较容易造成异位妊娠。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有俗称宫外孕,就是说受孕的卵子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而这种异位妊娠尤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其周围发炎,导致管腔不通畅,妨碍受孕卵子的正常运行,造成受孕卵子在输卵管里着床成长,从而使得输卵管破裂或者是孕妇流产[2]。往往在流产和输卵管破裂之前,患者都毫无症状,只是会有腹痛和少量阴道出血的症状。但是一旦破裂的情况发生,就会引起患者剧烈的腹痛感,阴道出血,甚至是休克。引起再孕的主要因素可以归咎为结扎部位和手术方法不当所造成,在剖宫产手术当中进行结扎术需要理清解剖结构,选择峡部进行抽芯包埋结扎法是值得被推广使用的。

1 贾志红,腹部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74例分析[J]北京医学,2010年第02期.

2 柏亮,130例输卵管、子宫粘连结扎术的指征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

猜你喜欢

结扎术输卵管腹部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输精管结扎术后中远期对附睾、睾丸影响的超声观察
护理干预在腹部输卵管结扎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