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路径

2012-08-15李嘉欣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李嘉欣,李 鸿

(1.中国轻型燃气轮机开发中心体系部,北京100282; 2.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5)

科技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路径

李嘉欣,李 鸿

(1.中国轻型燃气轮机开发中心体系部,北京100282; 2.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5)

文化科技创新的本质特征是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核心内涵是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重点内容是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链。科技创新一方面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推进文化创新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层面的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文化创意、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强化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强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文化科技创新;科技支撑;基本路径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何主动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贯穿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1],一方面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推进文化创新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一、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其本质特征是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核心内涵是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重点内容是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链,着力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性技术,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关技术和装备的自主研发和集成应用。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力和传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支撑和推动。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互动演进的历史。文化引领时代风气并影响着科技的生成与发展,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信息社会,科技创新助推着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给文化的传承样式、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深刻变革;而文化的力量,都为科技的每一次跨越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丰富内涵;文化与科技的每一次大融合,都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跃发展。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今世界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技发展孕育着新的突破,科技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和国民财富的获取方式;同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的有机融合,必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裂变效应;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必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日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起到基础性作用。首先是用高新提升增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包括珍贵文物、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遗址、中国历代建筑、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等。其次是用高新技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化水平,包括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的技术标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对濒危项目、代表性传人实施抢救性保护,以及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其三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等。

从文化创新的视角来看,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已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新引擎。“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崛起的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2]美国文化产业以高科技为依托,已成长为国民经济中地位仅次于军事工业的支柱性产业,如电影3D技术的研发带动了3D动漫、大型文艺展演及体育赛事直播等一系列新型文化产业的崛起;日本和韩国将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作为文化发展传播的主要驱动力,促进了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国,正是互联网技术、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和数字三维虚拟展示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才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赢得了“无与伦比”的赞誉,并让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明显提升了创新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在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日益深远影响和变革的同时,也为其自身的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数字、网络、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加速了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以“苹果”系列产品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产生,使集文化、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一体的、具有文化与科技结合特点的创新活动,正在成为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3]。

二、提升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资源极为丰富。例如,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极具特色和魅力,她涵盖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饮食服饰、历史典籍、民间史诗、蒙医藏药等各个方面,包括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体现在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然而无论是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还是全国城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用先进技术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力和传播力,迫切要求提升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从世界文化竞争格局来看,目前中国文化科技发展依然滞后,文化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特别是城乡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就在于文化与科技缺乏深度融合,科技自主创新和文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快文化与科技体制改革,增加文化科技投入和研发经费,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和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依靠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已成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必然选择。

提升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应当坚持以多样性的丰厚文化资源为依托,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以支撑文化事业繁荣和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 440亿元,占GDP的2.1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2009年达8 400亿元左右,2010年突破万亿元。尽管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例如,2010年深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已占GDP的6.7%,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3]。2012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公布了北京中关村等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些均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活力和创造力还不强,区域布局不尽合理,政策体系还须完善,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只有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集约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才能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品牌;只有在深入挖掘多样性文化资源丰富内涵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才能推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才能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翼齐飞。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基本途径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这一基点上,文化软实力体现着发展硬道理。科技进步对于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新技术已成为提升文化影响力、表现力及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科技创新程度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的生产规模。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文化经济,大大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且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因此,文化经济应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深入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层面的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文化创意、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一步强化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快建设文化科技共享工程,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提高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水平。通过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等工程网络体系,加大数字电视、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保障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基层和农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二是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文化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路线图。积极拓展基于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文化业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娱乐、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功能。同时要遵循社会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规律,建立产业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和开放式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和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三是强化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带动作用。提升文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关键在人才。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文化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要加强统筹协调,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实施若干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加强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实现文化产业重大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

四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快培育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要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基层、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科技与文化发展基础能力建设。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文化领域高新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技术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强化对文化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2]赵玉海.高新技术已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新引擎[EB/OL].[2012-01-10].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1/10/content_12195962.htm.

[3]第八届深圳文博会见证文化产业的发展[N].经济日报,2012-05-17(1).

(责任编辑 王莉)

Basic Path for Sciece and Techology to Guid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

LI Jia-xin,LI Hong
(1.System Department,Development Center of China Light Gas Turbine;2.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eastern Minoriti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tific and technological.And its core connotation is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dogical contents.It also gives priorit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dustrial chai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help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ropelling cultural innovation.The paper dwells on the basic path of impelling 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carry out culture-undertakings-based and culture-industry-based 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further the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enhance the contingent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and bring the leading role of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to full play,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basic path

book=4,ebook=47

G120:304

A

1009-315X(2012)04-0350-04

2012-03-21;最后

2012-06-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MZ001)。

李嘉欣(198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及理论研究。

李鸿(1956-),男,内蒙古包头人,教授,学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民族问题理论及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研究,E-mail:lihong@dlnu.edu.cn。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