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012-08-15关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锡伯族民族传统

关伟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5)

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关伟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5)

近年来,辽宁省锡伯族传统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锡伯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论述了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加以指导,从规范化、文本化、专业化、普及化和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化等方面入手,对辽宁省锡伯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

锡伯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为探寻保护和开发辽宁地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对策,我们对散居辽宁省各市的锡伯族及沈北新区、丹东、凤城、瓦房店、抚顺、锦州等地锡伯族乡镇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各地锡伯族文化现状所做的深入调查,了解到各地市县乡镇政府、一些企事业单位及当地锡伯族群众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及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传统技能后继无人、文物保护资金匮乏、研究人员断层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应从规范化、文本化、专业化、普及化和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化等方面入手,对辽宁省锡伯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

一、辽宁省锡伯族文化现状

锡伯族文化是锡伯族民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住宅、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精神文化。

在物质文化方面,衣食住行和生产手段已一改传统方式。如住宅风格发生根本的变化,由南、西、北炕组成的三连炕或对面炕早已被现代风格的设计取而代之;民族服装只有在节庆或婚礼上得以展示;饮食方面也只保留了火锅、韭菜盒子、蘸酱菜、酸汤子等少数大众菜肴,而鞑子饭、酸茶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已远离了餐桌;生产工具则由耕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替代了简陋的木犁、柳条耙、木锨、木叉、镰刀。锡伯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由传统农耕型转变为现代多元型。

在精神文化方面,尽管辽宁省锡伯族每年“四一八”都聚集到锡伯家庙举行祭拜祖先和纪念西迁的活动,极个别人家保留着祭祀“喜利妈妈”的信仰习俗,但锡伯族语言文化、艺术、传统技能等基本遗失。为此,省、市及各地乡镇政府和锡伯族民众做了大量抢救工作。2000年,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聘请到文工团的总导演、国家二级编导阿吉·肖昌和少年宫主任、国家三级演员伊文兰教授学生锡伯族语言、音乐和舞蹈,又聘请国家射箭教练高德昌到校执教,所建射箭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射箭项目重点学校”,2009年射箭队获得辽宁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另外,镇政府投入近百万元,建成了锡伯族文化展室及舞蹈、乐器演奏、射箭等10余个专用教室,使学校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教育初具规模。

2004年,沈北新区投资修建了西迁广场和西迁纪念馆。锡伯族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原生态歌舞《喜利妈妈的传说》获沈阳市“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少数民族调演金奖、全国首届农民汇演“丰收杯”,并登上了2009年辽视春晚舞台。

为了使本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自1988年初以来,辽宁各市的锡伯族相继成立了锡伯族联谊会、学会、研究会、锡伯族学校和文艺团体,为锡伯族的社会调查和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出版了《沈阳锡伯族志》《大连锡伯族》《丹东锡伯族志》《抚顺锡伯族志》《锦州锡伯族》《锡伯族图录》等志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取得喜人的进展。“喜利妈妈”被列为省级项目,并有望成为国家级项目;锡伯族民间故事、灯官秧歌、牙痛闻药、抓嘎拉哈被列为市级项目。2011年5月,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面临的问题

尽管辽宁地区还有少数锡伯族民众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和信仰“喜利妈妈”的风俗,但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在辽宁地区仍处于快速流失状态。如锡伯族民间故事的传承人陶丽红只能讲十来个故事,而她母亲在世时能讲60多个;锡伯族庙会在沈北地区曾比较普遍,但现在随着寺庙的消失而偃旗息鼓;在锡伯族聚居区曾极为盛行的“抹黑节”,如今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锡伯族语言和文字基本消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锡伯族语言、文字、歌舞、民间文学艺术处于濒危状态;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保护经费不足,缺乏保护意识;民间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断层等。

锡伯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开发,其主要原因一是与清康熙年间南迁至辽宁地区的锡伯族长期与汉族杂居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二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锡伯族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三是缺乏理论指导。

三、锡伯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策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等优势,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靠政府支持,运用科学理论加以指导,从规范化、文本化、专业化、普及化和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化等方面入手,对辽宁省锡伯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

1.规范化。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出台,使人类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世界性课题。中国正在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保护工程,都为保护和发展锡伯族文化提供了可实施的依据。政府依据政策法规,高度重视,落实政策,并予以正确指导和统筹管理,是锡伯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根本保证。如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拨给人员、编制和经费,确保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地方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管理办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建立表彰奖励机制,鼓励在文学创作、艺术作品和体育项目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予以嘉奖。

2.文本化。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挖掘、抢救、搜集和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通过普查和编目,以书籍、影视、电子文档数据库等形式记录下来,使其既起到保护作用,又便于系统地开发。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学校开设锡伯语课,出版锡伯文报纸与图书,创作锡伯族文艺作品,保留刺绣和剪纸工艺等做法都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以上经验皆可借鉴,在辽宁锡伯族聚居区建立博物馆、文化广场、祭祀场、射箭教习场等文化展示中心。

3.专业化。培养传承锡伯族文化的后继人才,一是通过学校培养,如民族中学实行双语教学和民族高等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二是举办锡伯族文化培训班。三是组织乡镇人员、各锡伯族联谊会成员共同对城乡锡伯族现状进行调研,在实践中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化队伍。四是以沈北新区为中心建立“锡伯族文化保护开发研究中心”,聚集人才从事调查研究,创办内部交流刊物,刊登研究性文章、调研资料、民族知识介绍、国内外各类信息等。

4.普及化。利用多种形式与方法,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使知识普及化。可采取利用“西迁节”等民族节日、宣传栏、报刊、广播、网络等传媒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锡伯族民众了解锡伯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以便通过家庭传承、节庆传承、仪式传承等多样化形式,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对锡伯族文物,一是支持和帮助家庭保存家谱、喜利妈妈、祖宗匣子、碑拓等物件;二是由文化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征集、保管和展出;三是推出锡伯族名优产品,如“锡伯贡米”“锡伯贡酒”等,注册印有锡伯族文化标志(如“鲜卑瑞兽”)的商标。

5.产业化。落实中央关于“加大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精神[1],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保护锡伯族文化的同时加以开发,使其文化经济化,做到发展民俗旅游、促进民族节庆和民族艺术的商业化、使民族文化产品化。形成文化促经济,经济服务于文化的良性循环[2]。

第一,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旅游文化成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新兴产业。锡伯族聚居地区应大力开发具有锡伯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利用沈阳市锡伯族聚居地的石佛七星山、黄家拉塔湖、沈阳市太平寺(锡伯家庙)、锡伯族学校、锡伯族西迁广场等各风景点及文化设施,开发“锡伯文化一日游”线路。还可以创立以“锡伯族生态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乡村度假休闲型民俗风情园,在园中设立游人可亲手制作锡伯族风味小吃的五坊(碾坊、米茶坊、酒坊、豆腐坊、粉坊)。修建展示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的展厅,设锡伯龙宴;建可观看影片、可歌可舞、学刺绣、学射箭的娱乐厅。

第二,举办锡伯族文化展览会,开设锡伯族工艺品商店、锡伯族饭店,推广现有民族名牌产品。不断开发新品种,如具有锡伯族特色的发面饼和八样酱菜等,外包装印制代表锡伯族特点的标志。

第三,开发艺术产品。将锡伯族的民族文学作品、戏曲、歌舞、弓箭技术、手工艺品等通过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网络、图片、广告等传播媒介和载体进行广泛宣传,也可作为商品销售,通过展销会、旅游等途径进入市场。

第四,在锡伯家庙庆祝“四一八”节、纪念西迁和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逐步恢复庙会,在庙会上展销锡伯族历史文化书籍、锡伯贡酒和锡伯贡米等名牌产品、刺绣类服饰和神兽配饰等特色工艺品。

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既要依靠政策长期而有力的支持,又要科学地加以规划。相信有国际公约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新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作保障,从规范化、文本化、专业化、普及化和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化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锡伯族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弘扬。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6].http://www.sina.com.cn.

[2]李沛新.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0.

(责任编辑 王莉)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Xibe Cultural Resources

GUAN 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eastern Minorit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Xibe 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However,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concerning the inheritence and protection of Xibe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scientific theories to guid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Xibe 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tandardization,text,specialization,popularization,and industrialization.

Xibe;traditional cultur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ook=4,ebook=41

C95

A

1009-315X(2012)04-0294-03

2012-01-05;最后

2012-03-2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09BMZ002);辽宁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9A1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30211)。

关伟(1966-),女,锡伯族,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锡伯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