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英文版)少数民族题材作品选材分析

2012-08-15林文艺

武夷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英文版题材

林文艺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中国文学》(英文版)少数民族题材作品选材分析

林文艺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中国文学》是建国后国内第一份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英文杂志。分析该杂志有关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翻译情况,研究该英文杂志译介少数民族相关题材作品主要是受审美艺术、对外宣传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繁荣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构建和谐国家理想形象以向外宣传新中国形象等因素影响。

英文版《中国文学》;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英译

一、引言

1951年创刊的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①刊物(下文简称《中国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对外传播中国文学、以书代刊的英文杂志。该杂志最初的读者群为亚洲国家,后来发展到欧美国家,总的发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作为纯文学刊物的《中国文学》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于2001年停刊,但它在向外传播和宣传中国文学文化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文学》对外介绍许多著名作家及其优秀作品,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的相关著作的译介也涵盖其中,成为外国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中国文学》中有关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译介分析

英文版《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古典及现当代文学作品,包括许多现当代著名作家及其优秀作品,其中也翻译介绍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的文章。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译介少数民族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文学》除了选译许多优秀汉族作家及其作品外,还对外介绍卓越的少数民族作家、诗人、艺术家及其著作,诸如满族、蒙古族、苗族、白族、彝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鄂温克族、藏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作家、诗人、艺术家及其创作等。

(1)满族作家:被《中国文学》杂志介绍的满族作家有端木蕻良、老舍、寒风等及其作品:端木蕻良的《雪夜》(1962.4)②③、《鴜露湖的忧郁》(1962.4);老舍的《月牙儿》(1957.4)、《正红旗下》(1-3 章,1981.2;4-7章,1981.3)、《我这一辈子》(1985.1)、《骆驼祥子》(7-13 节,1978.12)等八部作品;寒风的《尹青春》(1952)等。

(2)蒙古族作家、诗人:被《中国文学》译介的蒙古族作家、诗人有萧乾、玛拉沁夫;敖德斯尔、安柯钦夫;乌兰巴干、巴·布林贝赫、纳·赛音朝克图、席慕蓉、查干、莫·阿斯尔等的作品。例如,文学翻译家萧乾的《草原即景》(1957.3)和《篱下》(1983.4)等;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1953.1)、短篇小说集 《花的草原》(1962.1)、《鄂伦春组曲》(1963.1)、《活佛的故事》(1981.2)等8部作品;作家敖德斯尔的 《老车夫》(1960.10)、《草原上的摔跤手》(1962.11)、《旗委书记》(1964.12)等7部著作;安柯钦夫的《在冬天的牧场上》(1957.2);乌兰巴干的 《草原烽火》(1960.7,3-7 章)、《第一个春天》(1960.7)等。此外,著名中国现当代诗人、当代蒙古诗学理论的学术领路人巴·布林贝赫的诗歌创作《车儿呀,你尽情地奔驰吧》(1957.2)、《爱情的秘密》(1983.12)等8部作品;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的《兰瑟软缎的 “特尔力克”》(1957.2)、《白色的海》(1964.1)等;散文家、诗人席慕蓉的 《泪,月华》(1994.2)和诗人查干的《默读祁连山》(1995.4)以及莫·阿斯尔的《在路上》(1964.12)等等皆在《中国文学》上得到介绍。这些被选译的作品让读者感觉到蒙古族特有的习俗、强烈的草原气息和抒情色彩。

(3)苗族、白族、彝族、回族作家

苗族、白族、彝族、回族作家的创作亦得到《中国文学》的英译。例如,苗族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1962.10-11)(该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萧萧》(1980.8)、《丈夫 》(1980.8)、《贵 生 》(1980.8)、《湘 西 散 记 序 》(1982.2);在我国新时期寓言界有着重要地位的白族寓言作家凝溪的 《音乐会》(1979.11)、《摘核桃》(1979.11)等;作家那家伦的《登攀》(1979.9);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 《黑色的河流》(1993.3)、《老去的斗牛》(1993.3);彝族作家张昆华的散文 《你的离情别绪》(1998.2)、《牧帐里的月亮》(1998.2);回族作家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1987.2,原载于《十月》1984年第1期,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引起当时文坛强烈反响。)、《夏台之恋》(1995.4)、《绿夜》(1998.2)等。

(4)新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作家、诗人

新疆维吾尔族爱国诗人木塔里甫的 《中国》、《给岁月的答复》、《解放的使者》、《愿望之歌》等8首诗歌(1956.3);现代维吾尔族著名诗人尼米希依提的《伟大的中国》、《觉醒了》、《开放吧!我的花》等5首诗作(1963.4);哈萨克族作家郝斯力汗《起点》(1959.4);以及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七岔犄角的公鹿》(1983.1),等皆在杂志得到翻译介绍和宣传。

(5)藏族、土家族作家、诗人

《中国文学》杂志也注重对藏族、土家族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的英译,藏族第一个成名的青年诗人饶阶巴桑,当代中青年作家阿来,作家扎西达娃,文学家吉米平阶,藏族著名诗人伊丹才让;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叶梅等作家及其创作都得到宣传:饶阶巴桑的《马背上卸下来的房间》(1964.3)、《让我变成一条金鱼》(1983.1)、《发给春天的密码》(1983.1)等 7 部诗作;阿来《首途》(1993.3)、《手》(1993.3)等;扎西达娃《西藏女人》(2000.4);吉米平阶《洛桑其人》(1995.3);孙健忠的《映山花》(1966.3)、《罗塔的河流》(1973.2)等;以及叶梅的小说 《花树花树》(1995.3)、《撒忧的龙船河》(1994.3)等。

在上述众多少数民族作家中,蒙古族作家及其作品被《中国文学》选译较多,因为蒙古族历史悠久,其文学在解放前已有数百年的厚实积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里率先形成本民族的作家群,作家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文学发展最快,成绩也最为显著。代表性的有杰出诗人纳·赛音朝克图、著名小说家玛拉沁夫(玛拉沁夫的创作着力描写草原生活,其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歌颂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萧乾、敖德斯尔、扎拉嘎胡、朋斯克、安柯钦夫以及剧作家超克图纳仁等。[1]满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作家表现也不俗,在建国后的文坛上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各少数民族作家以真切而深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各民族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草原色彩、天山风情、壮乡生活、彝土藏区变化、白山黑水奇观和苍山洱海胜景等等,他们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形象序列,填补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些从未反映过的空白。他们以自己的文化智能、文学才华和创作实践,推动着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2]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2、选译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1)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和寓言

许多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和民间寓言也得到译介,例如,《中国文学》刊载西藏民间故事(1956.2,8则;1983.3,4 则)、寓言及文学评论 (1956.2):《The Chachatatutu and the Phoenix.》、《The Work of Six》、《The Hare and the Merchant》、《The Frog Rider》、《Plop! 》、《The Rabbit's Revenge》等;维吾尔族民间故事 (1956.3,桑树荫影的故事 1998.2):《Stories About Nasrdin Avanti》、《A Woman's Love》、《Three Treasures》、《King of the Pomegranate Tree》;蒙古民间故事(1957.2):《The Law and Silver》、《The HunterWho Had a Beautiful Wife》;新疆民间故事 《阿凡提的故事》(Tales of the Effendi,1980.7,7 则)以及戈宝权的《阿凡提上了银幕》("The Effendi",a New Cartoon Film )。

(2)少数民族诗歌、民歌、民族风情的作品

《中国文学》选译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诗歌、民歌、风情的创作,例如:西藏民歌 (1956.12,l2首):《Love for Each Other》、《A Countryside at Peace》、《Harvesting Peas》、《The Dance》、《The Bird I Love Well》、《Await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White Clouds in the East》、《Welcome to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The Fairest Spot》、《Red Flowers in Bloom 》、《The Fickle Lass》、《Straight from the Heart》;《边疆的人民团结起来》(Let the Border Region People Unite as One!,1954.1);蒙古族作家朋斯克的《金色兴安岭》(1954.4)、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头巾》、蒙古族诗人查干的《默读祁连山》、《维吾尔族少女》等作品。

(3)汉族作家、诗人、画家、艺术家歌颂民族团结及边疆风光、风情的创作

除了少数民族作家外,也有许多汉族作家、诗人和画家创作了大量歌颂民族团结及边疆风光的作品,现代诗人闻捷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中国文学》宣传了他的诗作吐鲁番情歌 (1956.1):《苹果树下》、《葡萄熟了》、《舞会结束了》、《种瓜姑娘》;1956-1964 共译载其11首诗(情)歌,这些都是描写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皆选自他的《天山牧歌》,为英语世界的读者展现了我国边疆少数民族青年美好的爱情和愉快的劳动生活。碧野的《走进天山》(1957.3)《南疆千里行》(1960.2)《雪路云程》(1966.3)等,汉族画家辛克靖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画作 (1995.4)国画选 《春霄》、《彝寨秋月》、《流泉瀑布》、《泊舟》;艺术家黄宗江编写的电影剧本《农奴》(1965.1,作品真实再现了旧西藏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生活,它第一次在电影银幕上讲述西藏农奴的故事);田间的 《给藏族歌手》(1962.10);韩书力的《西藏雕刻艺术浅识》(1997.1);谈风的《塔里木河两岸》(1966.2)等作品都被杂志对外介绍。

3、开设专栏对外宣传少数民族作家或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艺术

《中国文学》重视对外宣传少数民族及其相关题材的著作,并设有专栏进行译载。例如,1956年第4期专栏介绍新疆年轻作家及其作品:吐尔洪.阿勒玛斯《红旗》、依力亚斯《母亲的心》、阿·麦斯伍德《他找到他自己的道路》;1957年第2期的蒙古民间故事栏目:《The Wise Bird》、《How the Horse— Headed Fiddle Came to Be Made》等;杂志1998年第2期专门介绍少数民族题材:徐镇贵《多情的远山——访彝族作家张昆华》、余友心《藏族画家巴玛扎西的人生与艺术》、评论特·塞音巴雅尔 《新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朗樱《柯尔克孜族宏伟的史诗<玛纳斯>》武丽娟《中国少数民族节日趣谈》、美术插页《巴玛扎西画选》等。2000年第 4期的“西藏神韵”(Tibetan Charms)专栏,介绍汉族作家创作的西藏题材文章:彭见明 《“大篷车”行记》、范稳《马脚子的故乡》及陆军《神秘的西藏美术(彩插)》等等。

杂志1995年第4期的 “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专号”,专门介绍藏族作家、西藏传统绘画的图画和文章、蒙古族作家以及土家族民俗风光的的作品,例如特·赛音巴雅尔《五十五朵鲜花的辉煌》、彭万廷、刘君励《一部富有山野情趣的民族歌舞》、余友心《圣山神湖之间的天国艺术》;同一期,刊物还介绍西藏宗教绘画选:壁画《开光庆典之四》、《释迎十二宏化图(削发出家)》、《五佛五智局部》、《马神》、《佛弟子 (唐卡)》、《少数民族风情界画选(黑白)》。其他如土家族大型歌舞《土里巴人》、蒙古族作家、评论家撰写的文章等,也详细地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使国外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成就及民族政策。[3]

从上文可以看出,英文版《中国文学》十分重视翻译介绍少数民族相关题材的作品,例如,从1951年至1960年代,英文版《中国文学》译介的少数民族作家36位及其作品110多篇;到1970年代共英译少数民族题材作品150多篇。上述所介绍的,远不能囊括该英文杂志所译介的所有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这些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个性鲜明、题材广泛与新颖、思想深刻与独特,形式的多样与丰富,民族特色鲜明与浓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更加绮丽多彩,[2]P7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丰富了中国文学。

三、英文版《中国文学》有关少数民族题材选材的原因

通过分析《中国文学》关于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译载情况,认为影响该杂志选译此类题材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服从审美艺术要求

纵观《中国文学》各期刊物的翻译选材,主流意识形态是影响该英文杂志选择原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包括我们现当代文学史其实也未能摆脱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中国文学》却能兼顾审美的艺术要求选材,大量对外介绍对在当时不是占主流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展示少数民族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舞台上已有一席之地,突破了汉族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因此选择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也是出自文学上的审美要求,比如,杂志选译作家散文家碧野的《走进天山》(1957.3),该作品描述新疆天山异彩奇情的景物,歌颂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新面貌,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人与山川的画卷,该散文也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写景抒情,语言生动形象、气韵飞扬、诗意盎然。还有很多例子足以体现杂志编辑对杂志选材方面服从审美的艺术要求。

2、旨在对外宣传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繁荣及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文学》所译载的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刻画了各民族人民独具的心理结构与性格特点,为异域他者描绘了包括历史风涛和现实变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山川风物、神话传说等在内的各种艺术画卷。[2]P7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建国后政府对少数民族的重视,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以少数民族生活、风情为题材的作品。为外国读者展示我国各民族文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民族文学快速发展、传播并取得较大成就。

由于《中国文学》的办刊主旨是对外宣传中国文学文化,选译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主要是对外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的新景象、新风尚。

3、构建和谐国家的理想形象以对外宣传新中国形象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处于东西两大阵营对立、冷战的环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全面封锁。英文版《中国文学》主动对外输出自身文学文化,对外翻译少数民族题材著作,不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局面及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一种自主意识,同时也是力图修正当时东西方权力关系不平等和突破文化封锁及宣传新中国形象的一种努力。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翻译介绍,特别是长篇小说、叙事诗的译载都是节选的,但英文版《中国文学》作为政府主办的对外宣传的杂志,选译这些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无论在翻译动机或译本的面貌上,旨在构建和向世界宣传一个全新的中华民族国家形象。因而,通过研究该英文杂志选择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英译活动,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在不同时期,我们中国人是如何建构自己的民族国家形象的,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实践的理解。[4]

4、杂志编辑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兴趣

《中国文学》杂志的编辑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兴趣爱好也是影响该题材被选译的因素之一。例如,《中国文学》在1955年第1期节译的撒尼族叙事诗 《阿诗玛》(“Ashma,”the Oldest Shani Ballad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根据担任杂志编译多年的杨宪益先生回忆,“……这部优美的翻译作品的成功有编辑李荒芜不小的功劳:李荒芜说少数民族的东西也应该介绍一些,他介绍一部云南白族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我们也就翻了,翻的很快。李荒芜又建议最好找一个人画插图,就介绍了一个年轻人叫黄永玉来画木刻的插图。插图画的很好看……。”[5]

虽然少数民族文学在当时的文坛上并不是十分活跃,英文版《中国文学》却大量翻译介绍该题材作品,显示了该杂志办刊的独特性和办刊主旨,即尽可能为外国读者介绍我国优秀的作品,尽可能全方位地介绍中国文化。从侧面也看出杂志办刊独有的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族文学是其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

四、结语

少数民族优秀作品,不论是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看,还是从民族学、文艺学的角度看,都有无法取代的价值。就文学方面说,全面地传递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信息,完整地反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深刻变革,历史地刻划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2]P7英文版《中国文学》在不同阶段介绍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增加了国外读者研究中国文学的资源并提供更为开阔的研究角度和视野。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亦呈现了新时期中国文坛的活跃气氛及文学创作的自由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观,从而推动了我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

总之,自创刊以来,英文版《中国文学》致力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努力促进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杂志选译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的著作主要是为了宣传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成就及树立中华民族的新形象,构建和谐国家理想的形象的一种方式,从而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该英文杂志,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以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和曲解,努力塑造、宣传中国在国际的正面形象。

注释:

①英文版 《中国文学》杂志1951年创刊初期为不定期丛刊,1954年起改为季刊,1958年为双月刊,1959年为月刊,1964年增加法文版,此后英法两种版本并存,1984年恢复季刊,2001年停刊。

②由于篇幅限制,在本文,《中国文学》(英文版)选择的作品名称大部分只体现中文题目,英文题目省略。

③文中提到的作品均出自英文版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1951-2000)各期刊物,中国文学出版社 1951-2000。

[1]左尚鸿.十七年民族作家群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J].彝族人网,2006:10.

[2]李鸿然.三十五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J].民族文学研究,1984(04)7-9.

[3]郭林祥.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架起桥梁[J].对外大传播,1996(03):12.

[4]倪秀华.建国十七年间“革命历史小说”英译研究——以《林海雪原》英译为个案 [J]外语与翻译,2008(04):13.

[5]田文文.《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研究[D].华侨大学,2009:3.

An Anali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inority Theme Works in Chinese Literature (English Edition)

LINWeny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u,Fujian 350012)

The English ed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eriodical issued by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which translates and introduces Chinese culture to foreign countries in 1951.The article analiz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y writers and works of minor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concluded that the periodical aims to propagandize the national minority literature achievement obtains in our country,to manifest national unity and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and idea lnational image,therefore to propagandize the new China image in the world.

English ed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work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writers and minority theme;English translation

I206.7

A

1674-2109(2012)01-0044-05

2011-12-15

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 “对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学》(英文版)的研究”(JA10311S,2010.10)。

林文艺(1972-),女,汉族,福建师范大学200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等。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英文版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学报(英文版) (Started in 2013, Bimonthly)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烟草科技》英文版征稿启事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