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青新闻传播思想刍议

2012-08-15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穆青新闻报道舆论

黄 莹

(长江日报社,湖北 武汉 430015)

穆青新闻传播思想刍议

黄 莹

(长江日报社,湖北 武汉 430015)

通过对穆青新闻思想背景、新闻观念(媒介功能观、舆论观和新闻价值观)和新闻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透视穆青新闻传播思想特点:现实体验的文学化转换;政治语境下的媒体预设;超越事实的意义化表述,并以此挖掘其社会主义性质与新闻专业精神的内在矛盾,揭示其新闻观对后世新闻思想发展的引导价值及现实意义。

政治整合;舆论引导;主流;意义

我国新闻事业在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发展历程中,新闻思想及报道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新闻记者,善于在多元化报道视野及价值取向中,多途径、多方法进行报道,但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下的新闻人,仍然面临着如何用主流化、宏观性的战略思想统筹新闻报道,更好地协调新闻传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穆青是为我国当代新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之一,通过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探讨,能体悟到其新闻观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一、新闻思想背景:现实体验的文学化转换

(一)革命理想主义情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代,穆青先后进入《解放日报》和《东北日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其新闻生涯开始于他在三八五旅实习期间撰写的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穆青回忆说:“这是我步入新闻界的阶梯。”[1]这篇诞生于战时,有感于革命战士精神风貌的报道对穆青新闻思想具有启蒙意义,其正面引导、主题向上的指导思想已见雏形。再看穆具有代表性的战地通讯,如:《狂欢之夜》(1949年8月12日)、《热情彭湃的长沙城》(1949年10月24日)、《尖刀师直插敌后》(1949年11月12日)等,[1]或从正面再现革命胜利之气势,或从侧面衬托解放军之英勇面貌,话语背后无不饱含革命激情。这里,新闻作为一种现实的转换,体现了鲜明的意义建构。作为战地记者,穆青倾向于主体介入,以主观情感体验影响读者。而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情怀是由新闻特定情境——理想化的革命时代决定的。在时代的召唤下,他把报道视作阐发新闻事实的政治、社会意义的舞台。无论塑造革命典型形象,还是关注普通人,皆赋予其一定的宣传价值,以展现符合时代需求的宏大主题。

(二)文学出身及传播艺术素养

文学出身是穆青新闻思想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穆青中学时曾阅读大量中外名著,对鲁迅作品尤为钟爱。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与良好基础不仅为日后新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还直接促成了他对新闻传播方式的独到认识,成为其写作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穆提倡新闻报道要注意文采。如人物通讯,“在遵守新闻真实原则的前提下,一切可用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文学的、政治的、乃至电影艺术的某些手法,都可以适当吸收到人物通讯写作中来。”[1]之所以强调报道的文学性,通过典型的传播艺术技巧达到典型的传播效果,还在于“我们的报刊和新闻报道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们不仅直接引导读者,指导工作,而且对一代人的成长,对一代文风的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都有巨大的影响。”[1]基于对当时新闻报道被赋予的多重影响的现实体验,穆青文学化的报道形式是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的。

二、新闻观念:政治语境下的媒体预设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穆青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观。

(一)媒介功能观

1956年,新华社记者对上海鸡鸭死亡事件进行了报道,发现除管理问题外,还与收购、交通等问题有关。穆青认为,如果仅仅批评了家禽批发部的管理混乱,而不过问收购等问题,很显然,鸡鸭的继续死亡仍是不可避免的……若不从实际出发,报道意图虽好,也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会增加群众的恐慌心理,使已经紧张的上海市场更加紧张。[2]

可见,对于社会主义宣传工作,穆青注重的是媒介的政治整合功能。从新闻事实中发掘出可兹利用的宣传价值,整合舆论以实现社会一体化。这种宣传观念是迎合当时政治需求,又基于战争年代成熟的宣传运作经验的。不同于现当代西方媒介诉诸于独立性、公共性的民主制衡角色,穆理想中的媒体是担负着社会主义政治诉求和建设使命的权力一体化的工具,甚或权力的一部分。不同于西方视公众为传播主体,致力于参与式民主功能,穆所理解的媒介功能倾向于以媒介主体优势维护其话语权,传达、分配、整合其话语资源,对受众进行单向线性输出以达到教化效果,前者重意义分享的主体间性的建构,后者重意义整合的宣传功能。

同时如穆青所言,完全有责任站在群众中间,针对群众的思想状况,根据党的政策、方针来宣传和解释一些群众还不理解的问题,以提高群众的认识。[3]在对新华社的改革工作中,穆青希望新华社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们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新华社真正成为实现党在新时期各项任务的强有力的宣传舆论工具。”[1]这些言论折射出穆青对新闻报道功能的思想进程。不变的是配合时代需求和主流思潮,以正面为主的报道倾向指导实践。同时努力开掘新闻事实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指导性。[4]

(二)舆论观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事业而言,新闻报道被视作舆论宣传工具。对于媒体而言,新闻报道又是舆论引导工具。在当时中国,其重要性远较舆论代表、舆论监督突出。这是穆青新闻观的又一标志。

“对于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这是记者最主要的两条。”[1]穆青对受众是重视的,范敬宜评价道:他永远不忘记自己的作品是为人民群众而写的。这种强烈的感性诉求一方面有利于他接近新闻事实真相,另一方面也导致他欠理性地自我赋予过多的责任、义务,强化单向传输以教化受众,同时限制了报道主题、题材,弱化了受众能动的主体性。穆曾说:“只要是能鼓舞群众、能推动工作、能产生极大精神力量的……都是新闻,都应当也都可以用新闻的形式加以表现。”[5]可以形象地说,穆青的新闻受众被“溺爱”了。其注意、理解、接受等一切思考和行为空间被媒体预设,以至于部分地丧失了主题自由。改革前后穆青之所以在本质上视受众为客体,客观上是为党和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思想环境所限,主观上是不愿触及问题的核心及内在矛盾的负面效应,从而先发制人地提出问题以吸引眼球,控制舆论。穆青在50年代的一段评述可以说明:“新闻是一种舆论,舆论的力量就在于能够及时地不断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反映了穆议程设置的意图,引导舆论关注某一焦点事件。

西方媒介引导舆论多被认为以反映舆论为基础,而这里所体现的穆青的舆论观是引导舆论超越了反映舆论的,至于舆论监督更不是时代与现实的主要需求。

(三)新闻价值观

“离开了政治,不接触思想,新闻报道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和战斗性,就等于抽取了新闻的生命。”[3]“只有真正重视事实,多方面地挑选有意义的事实,才是好新闻的丰富的来源。”[3]在思想性、政治性指导下,穆青强调报道不仅要源自实践,尊重事实,更要发掘其意义——符合主流话语的正面意义,以教育民众。“有意义”,正是穆青最突出的新闻价值观。同时,他认为新闻应具有新鲜性:“主要还是要善于抓住新鲜的事物,”“要随着实际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宣传新人物,在‘新’字上努力下功夫。[3]之所以重视新鲜性,是因为“只有新生的萌芽的事物,才是最有教育意义和指导价值。”并且,穆所认识的新鲜性不仅不同于西方猎奇式新闻,也比如今国内新闻报道保守得多,即一种选择性的“新”——抓住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对人民群众有教育意义的新材料。其次,穆青不反对新闻的趣味性。在他看来,“有趣的事物往往同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有生活气息,是人民群众需要知道而还没有知道的新鲜的东西。”这种趣味限于有宣传价值的趣味。在他看来,“许多有趣的事物往往都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发掘它。”[3]由此可见,无论新鲜还是趣味,都以意义为导向和目的。尽管在报道选材、形式上有着显著的探索与创新,如报道社会新风和典型人物,但其终极关怀往往殊途同归——在时代背景下反映时代意义。透过现象解释本质,是穆青对发掘新闻意义途径的哲学思考。他说,若报道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就只能“束缚于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之内,看不出事物的真正价值和普遍意义;但如果能透过现象,从政治上,思想上揭示事物实质,充分阐发其政治意义,那么我们的报道就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和客观实际产生深刻的影响。”[3]这里,穆青的新闻价值观再一次印证了媒介的强势主题性,倾向于党政权力的代言,而非舆论代表。以传者积极介入与说话的姿态控制话语权,进而将受众——在他看来是作为集体而非个体地存在——向预设的方向上引导。

三、新闻报道方式:超越事实的意义化表述

在主题一体化的背景下,穆青新闻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报道形式的突破上,这可归纳为散文式笔法和用事实说话。

“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是穆青1963年提出的:新闻报道的领域要像散文那样广阔,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创造出深邃的“意境”,结构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2]一方面既是为了打破公式化的新闻报道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对西方开放化的新闻报道形式的借鉴。客观上则是对旧新闻模式的超越,形成了新的写作观念,即将散文的表现性融入新闻的再现性中,并以前者的艺术表现力强化作品的思想意义与价值。

坚持“用事实说话,从新闻事实出发,而非从概念出发。”“新闻本身就是事实,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实,来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3]具体方法如视觉新闻、实录性新闻。

视觉新闻提出于1983年,即报道形象化、立体化,让人感受真实。这一概念表面上看,似乎增强了新闻表现力,更加贴近生活、群众,回归到了事实本位。但从实现过程来看,仍以传统价值为评判标准:视觉新闻的关键在于去抓典型意义的形象。“要运用形象思维,把生活中那些最精彩、最富有时代特色的形象摄取出来,表现出来。”[1]如他写的《月夜寒萧》、《歌及其他》等,仅抓取了现场一个镜头,向读者传达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意向,超越事实,反映观点,而不只是陈述已知信息。

穆青提倡的实录性新闻,是用实录性文体再现群众声音。较之早期对舆论引导的侧重,穆青80年代开始更加关注受众需求,加强对舆论的反映和代表。这种转变是改革开放时代背景和穆青的现实体验所决定的,同时借鉴了西方潮流。然而,“积累起来,我们就能从中听到时代的声音,看到社会的动向。”在其潜意识层面,仍是以挖掘主旋律,呈现时代精神的宏大主题为指导思想。

然而,尽管穆青的报道形式有了一定创新,但主观上,他的改革诉求无法摆脱特定时代的思维惯性,客观上则是丰富了穆青新闻思想的多样性。

四、结语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决定了穆青新闻传播思想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特殊性在整体上固然符合普世性的新闻规律,但却与新闻专业精神存在矛盾,是穆青改革新华社,重建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掣肘。然而,为求得双赢局面,穆青试图以新闻实践为突破口,化解二者矛盾,虽然并未触及本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后世的新闻思想发展,同时为当前舆论环境下,如何协调新闻传播与政治权力、社会需求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钱钟书评价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是“戴着镣铐跳舞,跳得很好”,这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穆青的写照。

[1] 彭正普. 当代名记者[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19-38.

[2] 窦锦平. 穆青的“新闻三论”及对中国新闻界的影响[A]. 徐人仲,李年贵. 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C].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8. 295.

[3] 穆青. 新闻散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7-281.

[4] 单波. 应用新闻学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87.

[5] 张惠芳, 王昉. 人民记者穆青[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291.

Humble Opinion about MU Qing’s Theory of News Communication

HUANG Ying
(ChangJiang Daily, Wuhan Hubei 430015,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background of MU Qing’s news thoughts, news concept of media function, public opinion, and news value, as well as reporting style, this thesis seeks for his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conversion for experience of reality, media presupposition in the political context, meaningful expression beyond reality. Meanwhile, the thesis excavates intern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alist property and news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reveals guide value for development of news thought in later age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olitical Integration; Public Opinion Leading; Mainstream; Significance

G206

A

1009-5160(2012)-0061-03

黄莹(1983-),女,记者,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穆青新闻报道舆论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