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文化观与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2012-08-15侯淑萍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文化观大学生

侯淑萍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教幼教系,山西 阳泉 045000)

“个性和谐发展”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提出的概念。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而“和谐”的本质不仅在于有差异的统一,还强调大学生个性多元化发展中寻求“和”的统一。这一理念与儒家思想“和而不同”文化观基本一致。我们如果能够更好地研究儒家思想的文化观,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化,这对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儒家思想“和而不同”文化观现代价值的体现。

一、“和而不同”文化观的解读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观点之一,它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当时论述的是社会和谐发展问题,但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不同”是指精神世界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和”的本义就是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因此,“和而不同”的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获得新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而不是毫无原则的趋同附和。[1]在“和”与“同”中,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和”而不是“同”,“同”只是简单的认同;而“和”承认了事物的多样性,将个性和共性统一起来,既充分尊重个体的“不同”性质,又强调不同要素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社会的融合与协调。

儒家思想既强调“和谐”,又关注“不同”,与我们所倡导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内涵基本一致。“不同”是大学生个性多元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而“和”不仅表明了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体现出大学生个性差异统一的必然性。因此,儒家“和而不同”的“和谐”观为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在推崇自己个性的同时,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在求同存异中和谐共生。

二、对当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审视

现在在读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的一代,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地区差异、文化差异、贫富悬殊,甚至还有民族差异和宗教差异,大家共处时难免会产生某些矛盾。[2]同时他们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家庭对他们的溺爱,妨碍了他们的自立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缺乏与他人共处的生活经验。因而,当前大学生的个性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对“个性”的认识出现偏差

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有限制的,不是让他们自行其是,为所欲为。有的大学生把个性理解为随意、无拘无束,甚至一些大学生把个性理解为一种“形象”,为了装酷扮炫,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抽烟说脏话等。而事实上这种盲目的随意不仅不是个性张扬,恰恰是个性磨灭的体现,是一种肤浅的作秀,他们不会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积极发展个性。再者还有一些大学生故意曲解个性发展的含义,把现实生活中不能解释的心理问题都归因于个性,使个性发展误入歧途。然而,真正的个性应该是一种注重内在修养,积极和健康的、尊重他人的个性,如谈吐得体、乐观开朗、合作包容和大方自信等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极端强调个性发展,缺乏团队意识

许多大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只注重个人的发展,认为个性就是个人的东西,忽略个性发展的社会性,如果他们过分强调个性,不考虑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那么就会失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缺失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3]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只有与同伴团结协作,靠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才能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合作”的积极影响不仅体现在要促进当代大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在于让他们从对话、争论到为了共同的目的而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造就和谐的个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其中有一项就是“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而“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大学生个性多元化发展中寻求“和”的统一

大学生为了在社会竞争中求生存、在实践活动中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拼搏,寻找各种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自我价值只有在他人、集体和社会发展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个人行为只有首先满足社会需要进而满足自身需要时,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途径。

(一)秉持“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前进的动力,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和而不同”文化观的理念就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的统一,唯有此差异和个性才能得到协调,才能在平等的条件下相互吸收融合,统筹相成相济,形成和谐统一的局面,这与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内在一致的。

因此,大学生在不断挖掘潜力的同时,要承担起自身社会化的重任,形成正确的个性发展观。重视个性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注重个体内在的品德修养,即个性的锤炼,又强调群体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4]因为只有当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为大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教师也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正确引导并培养大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高校中要注意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风,大学生要在积极向上的群体中逐渐形成民主的意识,并在平等、宽容的教育过程中树立起自尊和自信的理念。正如19世纪瑞士著名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育的宗旨不是孤立地发展个人,而是把个人放在人类缚在一起的大链条的位置上,使整个人都得到发展。”

(二)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核心是追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全面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具有不同个性心理的每个学生身上就是个性化,而并非是千人一面的平均发展的模式。[5]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要实现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群体,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和谐校园的育人功能,营造和谐和民主的育人环境,为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平等友爱、和而不同、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和谐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大学生坦诚、宽容、诚信、开放的良好心态,增强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认同与接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6]因此,高校应该开展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及社会适应能力,将大学校园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家园。

(三)加强价值共识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价值共识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但是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的鼓励与支持。大学生离开高校走上社会之后,不仅要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接受社会给予的磨练,重新建立新的认识,更要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之产生共鸣,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形成价值共识,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是建立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大学时代,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共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大学生团结、和谐、向上氛围的必由之路。[7]与此同时,在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个性发展的内涵,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达成价值共识,才能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和而不同”文化观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我们运用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来探讨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途径,意在表明让当代大学生既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准则,又可以在适当范畴中追求个性和自由发展。具体而言,大学生的行为不仅要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更应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穿着打扮、仪态仪表和言谈举止要符合社会的共识;同时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地区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不违反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大胆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独特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呼唤个性发展,彰显个性的时代,让大学生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狭小天地,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和谐生活在一起,形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局面。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215.

[2]王秀章,余启全.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3]郑秀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导向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

[4]曲建武,周伯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5]魏小林.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6]冯峰.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7]陈晓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共识教育[J].江汉论坛,2009(8).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文化观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