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胰腺炎26例CT影像学分析

2012-08-15崔红领崔庆周陈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胰周坏死性积液

崔红领 崔庆周 陈鹏

急性胰腺炎占急腹症的第二位,其临床表现复杂,重症胰腺炎病死率高达65%[1]。绝大多数患者可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确诊,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疑似病例的诊断、评估病变的范围及并发症以及了解病变进展和吸收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2]。螺旋CT平扫,是急诊条件下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20~82岁,平均54.6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多数位于中上腹部,并向腰背部放射,发热、恶心、呕吐(胃内物或胆汁);10例出现黄疸,全部患者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明显增高,均大于正常值上限的3倍及1倍。

1.2 CT检查方法 设备为飞利浦64排螺旋CT。采用螺旋CT平扫+部分动态增强的方法,扫描范围自膈顶起向下至胰腺各部显示,或视病灶情况而定,层厚10 mm,15~20层。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开始时间为静脉注射后25~30 s,速率2.5~3.0 ml/s,专扫描胰腺,门静脉期扫描开始时间为30 s后,扫描范围自膈顶开始向下至胰腺各部显示为止。

1.3 AP的CT分级标准 采用Balthazzar CT分级标准[3]。

1.4 AP的疗效标准 ①痊愈:肿大的胰腺恢复正常。②有效:肿大的胰腺缩小,胰周积液减少。③无效:胰腺缩小不明显,有假性囊肿或炎性肿块形成。

2 结果

26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其中5例CT检查见胰腺形态、大小正常,胰腺弥漫性肿大9例,胰头肿大5例,胰体肿大4例,胰尾肿大3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4例,主要CT表现胰腺增大,密度不均,可见出血坏死病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强化,并发胰周积液、肾旁间隙积液及肾旁筋膜增厚,假性囊肿和脓肿形成。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也是常见的危重病例。AP的主要致病机理为多种原因所致的胰管暂时或永久阻塞,导致胰酶释放进入间质组织,产生自溶性的脂肪的坏死和非特异性的胰腺及胰周组织炎症。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炎症还可扩散至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腹腔,甚至纵隔、盆腔。AP从临床上分为急性轻症或急性重症胰腺炎。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超声、CT、MRI的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价值。特别是CT已成为AP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检查方便、经济,不仅能诊断AP,还能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影像学表现,为预后提供较高的诊断价值。

急性单纯型胰腺炎的CT表现 少数轻型患者,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胰腺体积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下降,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胰腺轮廓清楚或模糊,渗出明显的,除胰腺轮廓模糊外有胰周的积液,肾筋膜增厚,增强后均匀强化。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表现胰腺体积明显增大,胰腺体积的增大可以与临床的表现及严重程度不一致,密度往往不均匀,水肿区的CT值降低,出现坏死则CT值更低。伴有出血时CT值升高,超出正常胰腺的CT值,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区不强化。胰腺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由于渗出液而使胰腺的边界模糊不清,胰周可伴有明显的脂肪坏死。胰腺周围的积液以小网膜积液最常见。肾周筋膜可因炎症而增厚部分坏死性胰腺炎因治愈而消散,部分病变继续发展,可以出现液化甚至化脓而成为脓肿,增强后脓壁可以强化,有时因为纤维组织粘连包裹而成为大小不一的多个囊肿,CT可成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大多数呈单房,囊壁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囊壁环形强化,囊内不强化。

总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能直接发现胰腺和胰周组织的局部病变,发现病因,诊断并发症,而且可以评价AP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因此对疑有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应首选CT检查,有利于争取有力的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6-698.

[2]李晋波,张东友,于国放.腺体疾病影像诊断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5.

[3]张磊,杨海涛,曹前来,等.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0):728-731.

猜你喜欢

胰周坏死性积液
CT评估胰周坏死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胰腺MSCT灌注扫描参数对鉴别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周感染的价值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一种新型眼科手术积液盒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腹水、胸水、心包积液,都是什么病?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Ang-2表达评价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