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2-08-15邹金霞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关键心理健康职业

邹金霞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邹金霞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在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本文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并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能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日益加快,新工种、新岗位、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显然,高等职业教育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已经无法适应。基于这种局面,高职教育界提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在德、英、美、澳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践行多年的“关键能力”培养策略进入我国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共识。

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的出现可追溯至1972年。时任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的梅腾斯在向欧盟提交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首次提到“关键能力”,1974年,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梅腾斯进一步对关键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随后各国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根据其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关键能力”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界定,并在其高职教育教学中付诸实践。我国学者对“关键能力”的研究近年来也层出不穷。概括而言,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善于思考,能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面对复杂情况的判断能力、团队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3)学习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主动地获取知识,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又具有发展创新的精神和意识;(4)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为人坦率,善于表达,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有团队合作精神;(5)心理承受能力: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能较好地适应环境,面对压力和挫折有较好的承受能力。

我们发现,关键能力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普遍性。关键能力是对所有劳动者提出的一般要求,是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不专属于某一特定职业。二是工具性。通过关键能力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劳动者在职业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三是可迁移性。即前面知识或能力的获得将促成以后知识或能力的获得。

综上所述,所谓的关键能力就是一种独立于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纯粹的专业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是劳动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强调在职业发生变化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具备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在关键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优势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它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其身心修养,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训练其自我抗压力、耐挫折的能力,这恰恰与关键能力的部分内容相吻合。因此,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策略、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在充分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客观现实地评价自我,正确处理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驾驭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发生的必然性以及挫折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性,在身处逆境时仍然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再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意识,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

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及优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关,但是它所培养出的良好心理品质无疑能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未来职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

(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关键能力的内涵较广,其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作为关键能力培养方式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紧扣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侧重。

高职教育学制较短,三年期间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实操技能,还要进行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培训和考核,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获得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大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侧重于适应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和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的大转折,也是人生的大跨越。从紧张、忙碌、单调而又压力重重地高中生活突然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学业压力减轻了,课余时间多了,活动丰富了,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制,许多学生或者整天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或者茫然无措备感空虚;与此同时,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感,来自不同地域同学的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所产生的摩擦和矛盾,初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熟悉环境和亲戚朋友所产生的分离焦虑情绪等问题接踵而至,使学生深受困扰。能否尽快地渡过这一适应期,对高职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二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性问题,包括学业的发展和个人情感的发展。学业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前景,而个人情感问题也是人际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地开展学习策略、时间管理策略、情绪管理策略教育。

大三阶段,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择业、就业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即将离开学校,面临着就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结合社会现实确定合理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期待,以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在择业期间承受挫折的能力,并对学生择业期间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予以及时的排解和疏导。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步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满足高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重视,除了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配备有相关心理学资质的专职教师外,各高职院校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必修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也应在此原则基础上,逐步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满足高职院校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除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之外,团体辅导课程、朋辈辅导课程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系统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得关键能力的培养工作细致、扎实地落到实处。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关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蓬勃发展,关键要看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特征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而对教师资质要求也与普通高校不同。

首先是“双师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导致其在日常教学中近半数的课程是实操课,即使是理论教学也非常重视应用性,而专业课程更要求教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兼顾基础理论。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对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

其次是关键能力的要求。如果说“双师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任课教师的要求,那么,关键能力则是对所有参与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的教师的共同要求,包括班主任、辅导员等。一方面,关键能力是一种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跨职业能力,因此很难凭借某一专门学科的教学来培养,而是需要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这既涉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又涉及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它要求教师树立起培养关键能力的意识,自觉地结合本职工作,以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及交流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作为知识传授者、技能培训者、教学活动组织者、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师本人的关键能力也要不断提高。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那么,除了相当水平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外,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勤勉的敬业精神、清醒客观的处事风格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用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其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忽视,各高职院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注重提高其心理素质,促使他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加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高职教育不仅着眼于一般的理论和岗位职业技能的教育,更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生涯所必须具备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对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1]胡昌送,李明惠,卢春晓.“关键能力”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何琳,黄国华.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J].高教论坛,2008,4(2).

[4]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4).

[5]岳振海.高职“两课”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中州大学学报,2006,(1).

G715

A

1672-5727(2012)05-0015-03

邹金霞(1968—),女,陕西安康人,教育学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关键心理健康职业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考考好是关键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