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实行大类招生的优势、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类招生调研

2012-08-15丁佩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类方向院校

丁佩芬 王 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1 问题的提出

招生工作是各院校周期性教育工作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才培养周期内的教育质量的好坏。而传统的按专业进行录取和培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尚有不妥之处,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具有模糊性,即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选择的专业具有模糊性,在并不了解专业的情况下选择了专业;二是干扰性,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是听取了父母的意见或亲戚朋友的意见,而学生本人却没有任何想法。这些缺点的存在,导致一些学生在进入某专业学习后,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落差,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业的压力,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的热情,甚至动摇他们的专业思想和信念,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是对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积极探索,也是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同现实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的必然表现,在此背景下,“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受到众多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青睐。“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在于:学校将某个专业集群(通常是分院甚或全校几个相近专业(群)的整合),按一个专业大类来招生,人才培养方式上采取分阶段①目前大多采取“1+2”两阶段式培养架构,即“总-分”式。实践中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阶段序列,如:总-分、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分专业(方向)培养,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大类专业平台课程,符合职业人才发展需求;第二阶段实施专业 (方向)分流,以体现学生的专业再选择意愿,满足其专业学习兴趣。“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因其对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纳。按专业大类招生与传统的分专业招生是有所不同的。实行大类招生以后,一个大类相当于过去的一个“专业”,实际上,每个大类中又包括若干个专业,所以学生选择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克服了传统的按单一专业招生所带来的弊端。

如今,我国不少高职院校试行“大类招生”这种新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力图打破专业壁垒,在高职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专业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专业交叉综合的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专业领域,拓宽知识领域,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按专业大类招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信息,减少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出现的误区,而“分专业(方向)培养”使得学生在深入全面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切合自身理性需求的选择,提高了其专业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

基于上述原因,大类招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实践大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大类招生模式虽在本科院校改革多年且已形成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实践框架。但是,作为高职教育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教育改革新举措,高职院校大类招生模式尚处于初级实践探索阶段,正处在发展和积累经验时期,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成熟的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思想指导和实践操作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笔者所在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起首次尝试实行部分大类专业招生,入学后的学生已经过了一年的公共平台的教育学习,现面临二次专业选择,为了给我校大类招生改革工作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决策 (或方案)参考建议和数据分析模型,我们对我校大类专业招生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一定的分析性的结论,基于此,本文重点解析了高职大类招生模式的优缺点,并结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类招生改革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2 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的优点

通过此次问卷调研分析发现,实施大类招生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潜在优势:

第一,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期填报志愿时的选择缺失。当前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的多样性和宽泛性,导致很多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难以完全清楚了解各个专业的职业内涵,使得在具体抉择专业方向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能最大程度上矫正这种随意性,使学生在符合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方向上更好地发展。

第二,传统的专业招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遏制了学生多样化兴趣的发展。而“按专业大类招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信息,打破了专业之间的信息封闭性,拓展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范围,能真正实现高职学生个性化的职业发展。

第三,经调查分析发现,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后,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所选择的专业能够更加适合将来职业发展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的内涵思想确保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岗位技能得以共同实现,有利于打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第四,“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能夯实专业综合基础,有利于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符合当今社会对跨专业(或领域)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近几年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有利于个性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了学生职业发展竞争力,提升了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按专业大类招生”是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符合了社会对复合型高职人才的需求,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3 “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类招生的利大于弊,但是,经过我校具体改革实践和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在我校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凸显出较多困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

首先,大类招生宣传形式和内容的复杂化,要求专业招生人员具备对大类专业的综合了解,导致具体招生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难度加剧。

其次,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就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专业公共课程,高年级时进入专业(方向)领域,学习专业方向课程,为此学校要有完备的师资力量和相对齐全的专业和高质量的大类专业公共课程和比较齐备的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需要新的重构和再分配,需要对有关实训室进行相应地组合和新建。另外,学校与新兴的“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相符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够完善:一方面,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尚未真正实现专业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另一方面,专业教学方案缺乏柔性,难以满足学生选课和选专业的需要,同时,学生学籍异动也存在一定困难,阻碍了专业(方向)的灵活变更。

再次,难以实现与“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后,课程体系结构一般采取“专业公共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程”,其中,大类专业平台课程面向所有的大类招生学生开设,而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由大类招生学生选择性学习,另外,每个专业(方向)还开设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这就导致了不同性质类型课程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如学生选课难,教师教学实施难等)。

第四,由于大类专业所在的物理班级采取的是专业混合制,在实施专业(方向)分流后,原有班级需要以专业(方向)为单元进行重组,削弱了班级归宿感和凝聚力,导致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活动的开展困难,新增了班级管理负担。另外,由于缺少对新组建班级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班级内的共同学习氛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上述问题将会直接导致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难度加重。

最后,专业(方向)分流导致专业(方向)的相对不平衡性问题。由于优势专业和普通专业对学生的吸引程度的不同,导致专业分流人数和学生质量的不平衡性问题,可能会导致专业建设的“马太效应”问题,不利于专业的平衡发展。另外,专业(方向)分流不能保证学生人人如愿,这必然导致专业分流的相对不公平性,部分受到调剂后选择专业的学生对所在专业的兴趣度不高,削弱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建议与思考

基于上述大类招生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具体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或建议:

4.1 加大大类招生的宣传力度

建议学校在进行大类招生宣传工作前,应增加对招生工作人员的大类专业招生宣传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在招生过程中,招生工作人员应该着重介绍大类招生相关内容,加大此内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地高中的宣传、相关媒体的报道、招生简章的重点介绍等,使学生了解到大类招生的内涵,各大类专业下包含了哪些专业(方向)可供学生将来选择等等,以减少报考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在招生宣传中,工作人员还应告知高中学校班主任老师履行提醒义务,要让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前,充分了解大类专业所包含的专业(方向)信息,对于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生应该进一步详细了解该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等情况。

4.2 专业资源建设与专业分流教育

首先,在行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类中各专业(或方向)的教育资源建设。为了更好地适应大类公共教育和将来的分专业教育,分院应指导相关专业建设团队积极开展大类中各专业的教育资源的重构和再建。重点是专业核心课程和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其次,在专业分流前,各相关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应积极担负起宣传所在专业信息的责任,尽量减少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模糊性和盲目性。在专业分流实践中,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会同各专业团队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意识到热门专业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这样学起来也得心应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学院也应该在这方面组织班主任或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

再次,在具体专业的选择过程中,加大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打破专业选择上信息存在的不对称情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考虑各个专业的利与弊以及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最后,在专业分配上,可以参考高考志愿填报模式,分为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第三专业志愿,通过专业分级,更好的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4.3 加强教学管理及其制度建设

调查分析发现,男女生分别有36%的人认为学院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健全,4%的学生认为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在专业分流前学生随大流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最大程度上实施学分制或弹性专业学制,在专业大类培养阶段,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学生的课程选择、教学的监督与管理,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和学习,减小选课的盲目性。在分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学校有关部分多出台相关的教学监督反馈和激励政策,增强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动力和信心。

4.4 改革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实践中,可依据不同情况,分别开展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适时更新并逐步完善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规划进行阶段性跟踪和反馈;在大类招生制度下,可采取实行单一连续的行政班级管理模式,降低重新分专业班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有利于巩固班级在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层组织载体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经过调研和分析,可以发现男女学生在对大类教学的认识上的不同之处,大部分学生对大类教学还是持支持态度的。不管怎样,“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改革实践结果证明,“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高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是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有益方向。

[1]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3]赵庆典.对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4]张淑敏.按大类招生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天津商学院学院,2006,(1).

猜你喜欢

大类方向院校
2022年组稿方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概览 5大类 76大项 270多项具体成果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