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闲话”何去何从

2012-08-15孙嘉旭王国林唐礼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闲话普通话方言

孙嘉旭 王国林 唐礼勇

(1.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3.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最初学习的语言,都是以母亲的语言为始,它是形成自我与发展个性的来源与动力,并对生活的每个方面敞开。之后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和文化上的差别,掌握了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非物质产物——方言,就是地方口语,它是一种在特定区域内的全民交际工具。对于存在方言差异的一种语言来说,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主要存在形式。这种形式跟其所属的语言的其他地方方言及共同语存在一定的差别。

中国拥有将近14亿的人口,56个民族,辽阔的土地承载着无数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方言自然就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在中国,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而拥有10亿多人口的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和客家话等七大方言,还有众多的次方言和地方土语。以纷繁多样的多民族语言和方言为依据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

曾经的方言盛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为方言的存在,各地的方言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苏州的昆剧、评弹,上海的沪剧,广东的粤剧,山东的吕剧和西北的秦腔等,这些戏剧文化都是以方言为基础而得以生动演绎的。但如今方言的快速消失无疑是加速了此类文化的衰弱乃至灭亡。

自本世纪初以来,上海的各界社会人士都渐渐发现“上海闲话将要绝迹”。这主要由于老一辈上海人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上海孩子,尤其是90后的一代已经“说不来上海闲话”了。2005年时,人大委员提交议案建议要求保护沪语文化,规范沪语,推行沪语,更有甚者发出呼吁:“救救上海话”。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教授认为:“上海闲话能变化,但不能消失,它们富于个性,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

毫无疑问,推广普通话是有必要的,但在此过程中,却频现方言文化流失的现象。本文以上海金山新城为例,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并与样本个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采集适量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对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从而为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服务。

2 “上海闲话”面临巨大的挑战

“上海闲话”指上海市区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追溯其历史,自从上海开埠,外籍人口如潮水般涌入,因此各地方言汇聚于上海。在上海话的发音中,融入了多地的内容、语音及语调,比如无锡、宁波、苏州、杭州等地方言。

本调查于2012年4月—5月进行,采用问卷、半结构式访谈等手段,发放了10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9份,有效率75.2%。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上海方言正处于一个逐渐流失的阶段,在90后和00后群体中,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同时,对于一些具有上海地方性特色的词语更是知晓甚微。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明确将推广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编入《宪法》,同时也确立了规范汉字和普通话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中的法律地位。迄今为止,我国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有6亿多人掌握了普通话。随着普通话在法律上的地位升迁加上政府的努力推行,它显然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语言,以至于“上海闲话”的使用率被削弱。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当今35岁之前的一批“小上海”中,其频繁运用“上海闲话”的机会仅仅在亲朋好友之间,其余环境中都以普通话为主要用语。

其次,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普通话的推广和“上海闲话”的弱化。从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在金山新城,有着相当比例的中石化的员工,这些工作在不同部门的中石化员工,虽然大多是上海本地人,但他们的“衣食住行”已经离不开与外来从业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交流之际对普通话的要求则随着增加。

再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话意识”被强有力地灌输进当代学生的脑海中。我们的各级政府努力倡导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常常忽视了“上海闲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海闲话”贯穿于整个上海文化之中,无论是沪剧还是具有现代风味的海派清口,都是以其为基础而产生的,一旦方言消失,那么以“上海闲话”为基础的文化系统将一并灭亡。不仅学生被鼓励使用普通话,甚至将普通话测试列入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缺少方言的输入,致使上海孩子已经无法说出一口流利的“上海闲话”。

最后,“上海闲话”存在着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部分具有独特发音的上海方言也趋向于普通话,如“强弱(ruo)”在原上海话中应发“ze”,而今则读“ruo”;眉毛的“眉”,原来念作“mi”,而今却念成“mei”。这些音调已经渐渐趋向于普通话。“老上海”对部分字词的发音和受普通话教育长大的 “小上海”的发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将“吃饭了”说成“切饭了”,而不是说“切饭哉”,后面的“了”字已经同化为普通话的音调了。

3 “上海闲话”需要生存的空间

普通话的种种优势并不能说明它已经完全地代替了上海方言,上海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并不存在着极端的矛盾,并非是简单的取代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需刻意要求同一方言背景的人群去放弃方言从而集体使用普通话。我们使用普通话,是为了与各地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闲话”是一种本地文化的象征,是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是我们的本地文化之源。缺少了方言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可悲而又无奈的民族,方言文化不仅丰富个人的思想,它还会潜移默化地丰富整个民族的思想,同时,对于民族凝聚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可否认,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等因素正在不断地压缩“上海闲话”的使用空间和范围,部分特色言语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逆过程。但如今人们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逐步开展各种保护上海方言的活动。笔者在此主要简单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根据上海本地市民的合理喜好来对症下药。有87%的人希望加强上海方言节目的影响作用。例如,上海电视台的《阿庆讲故事》是一档使用上海方言,以来自生活中真实事情为原型,由群众演员来演绎百姓故事的亲民节目。这些法制或娱乐节目是一种营造上海方言环境的非常有效的渠道。自然亲民的内容不但可以纠正当今“小上海”的“上海闲话”发音,同时让上海的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上海闲话”。

其次,积极倡导家庭生活中的方言使用频率。在家中,我们应该充分地使用“上海闲话”。使用“上海闲话”不仅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还能使孩子的“上海闲话”水平得到很好的发展,避免了中华民族中一支璀璨的文化体系的消失,促使语言多样性的保存,维护了言语生态,防止了言语灭绝。长辈必须先树立起榜样,不可过分迁就孩子而全部使用普通话。但从调查数据上分析,89%家长的普通话水平反而在日益提高,而孩子的方言水平却在急剧下降。因此,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在家中积极主动地给孩子营造一个上海话的语言环境,让所有的上海小孩都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方言消逝的问题。“上海闲话”是每一位上海人的心灵寄宿,尤其对于远在他乡的上海人而言更是一种念想,可以抚慰人们在异地的思乡情绪。

再而,有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保护方言。可以说,方言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上海市政府早已对方言的保护给予高度关注,组织充足的力量,深入挖掘“上海闲话”,并且借助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保护,自2005年以来,上海市政府通过各类途径选拔出“老上海”中发音最为正宗的一批人进行专业语音录制,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档案,以保存正宗的“上海闲话”。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值得全国去借鉴和参考的。此外,对于上海方言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应扩大到整个社会中去。对于方言的保护应该有一个完善的体系与规划,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对于纷繁复杂的语言形式,需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对于具有上海文化特色且出现频率日益下降的词语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如“麦克麦克(形容钱很多)”、“吃排头(挨批评)”等,如今知晓的“小上海”越来越少,必须尽快得到有效的保护。

4 结语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力度暂时没有减弱,又由于城市化又在不断地扩大,不仅仅是上海方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他地方方言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如此,地大物博的中国虽然拥有许许多多的方言,它们虽然不会转瞬即逝,但倘若不加以保护,或许哪天想到它们时,就追悔莫及了。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其方言属于优势方言,但它仍受到威胁,更何况我国其他地方方言。应该尽快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否则由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将会消失。每“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意味着文化链的缺失”,这将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要协调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国家在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的时候,需要将我国的语言事业充分地考虑在内,做到各有取舍。方言和普通话是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方言文化的保护工作,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构成环节。正如前文所说,方言是一种个人归属感的满足方式,当这种归属感被恰如其分地满足时,社会也会更加安定。其次,成功地保护方言,对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文化向全球宣传。

[1][美]伊罗生.群氓之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8.

[2]钱曾怡.汉语方言学对当代语言、文化建设的意义[R].长安: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2004.

[3]车尔尼夫斯基.美学论文选.转引自期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98:55.

[4]钱乃荣.沪语盘点[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5]张文凭,黄波,任月芳.普通话的普及与方言保护——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J].语文学刊,2011(5):89-90.

[6]辛儒,孔旭红,邵凤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利用——以方言为例[J].河北学刊,2008,3(2):123-125.

[7]腾讯新闻网.山大教授乔全生:30年演戏“活化石”为“晋方言”留档[EB/OL]. (20010-01-15)[2012-04-28].http://news.qq.com/a/20100115/000489.htm

猜你喜欢

闲话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闲话“腊肉”
方言
网边闲话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17
诗词闲话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