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2012-08-15陆晓莉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院校

陆晓莉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1 问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学校、企业受社会文化作用后,经过长期的磨合后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念,都具有备了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和感染人的功能,两者的核心都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的和谐相融,必然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这使得探求两种文化内在联系的更具现实和理论意义。也有很多研究指出,两者在建设主体、文化特性、文化目标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培养人,使其成为社会有用的高技能人才,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和充满个性的文化氛围;而企业文化的目标是通过管理,来激励员工,从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其更重视竞争、业绩、服务与品牌文化,更强调企业的规范和纪律。但文化的融合就是两者存在差异是实现文化融合的前提,只有存在差异的两者才有融合的可能和需要。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并由此解释两种文化融合的内在基础,对实现文化融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及快速融入企业、社会有重要意义,同时两种文化的融合也将使企业受益,新招员工较快接受并融入到企业中,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用人成本。因此,研究两者文化的融合的内在基础,将是融合真正有效实现必备条件。

2 高职院校文化及企业文化融合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的文化融合,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的接触、交流、沟通,进而达到相互吸收、渗透,最终相互学习并融为一体的过程。目前关于文化融合的研究,将其主要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接触,即在传播下发生文化间的接触,这种接触也将成为文化融合的前提;第二步是撞击和筛选,即每种文化都有顽强表现自己并排斥其他文化的特性,当两种文化发生接触后,必然会发生撞击,而在撞击的过程中就会进行社会选择,也即适者生存、选优汰劣的选择;第三步是整合,即在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能适应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后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融合了多种文化的新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多种多样,是每一个学校的特色和特殊身份表现。我国的高职校园文化是在高职教育理论的导向下,学校师生员工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其表现形态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主要反映在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以及团体意识、群体心态和行动规范上。而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管理者倡导,在大部分员工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文化,是企业特有的并为社会所公认的文化沉淀,也是企业的核心精神。

从上文两者的基本内涵中,可以看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都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都属于组织文化,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都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文化,两者在结构上类似,都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能够为学校和企业正常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在文化活动中不断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但两者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两者的最终追求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异,校园文化的最大目标是一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一种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最大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其次,校园文化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有机统一,但又有明显的差异,而企业文化则没有这样的明显区分。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内在基础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文化的形成、融合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融合的实现有其内在基础,是对其融合的需要及价值肯定,并在其基础上还要经历较长的包容与适应期限,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实现。

3.1 文化融合实现的依据在于需要与价值的契合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其较为深刻的社会和个人需要。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宗旨就是要培养大量能直接服务社会、服务生产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其能迅速融入工作环境、适应所处环境。与此同时,广大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也希望其能以较快的速度接手所从事的岗位事务,较顺畅的融入企业文化,尽量缩短学生状态与工作状态的磨合期,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因此,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有将两种文化融合的需要,这也就为其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文化融合的需要也使其价值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满足了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就业率需要的同时,满足企业减少员工培养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此外,文化融合对社会而言也能降低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供需不匹配所造成的较高交易成本。

3.2 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于包容与适应的协调

融合的前提是包容,包容并不是多种文化要素简单的共存过程,而是各优秀文化要素相互吸收、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而作为一种新文化形态必然具有它无限的生命力。美国是公认的强国,也是公认的多元文化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的强大生命力、竞争力与其多元的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包容性,如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将新文化融入到自身文化体系中来。当然包容过程中也并不需要有一个主导体,两种文化的包容也可以是相互学习及借鉴,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共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从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发展到相互借鉴,从而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种新文化体系。

融合的途径是主体合作。文化融合要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要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由于现实中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有各地的文化特色,而在此基础上的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如晋商文化、浙商文化、徽商文化等等,都各具特色。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需要扎根本土,还必须实现学校、企业间的主体合作,即积极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从双方文化的差异中去寻求融合的途径,形成更大文化资源群,充分发挥各自的文化特色。

融合的实现及结果是创新。文化的融合过程是旧文化之间相互冲突、选择、重组后得到的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其实现及结果都将是一种创新,是文化的创新、更是思想、制度的创新,这种创新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已远远高于融合的直接经济、社会价值,其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其能影响到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经济效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是如此,其融合的过程需要各种创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其融合结构就原有文化而言就是一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创新,必将对社会、经济及文化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3.3 文化融合的实现机制在于动力、互动与保障的协同

(1)动力机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教职工认同感和对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同时,学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增强对校企文化融合的吸引力。

(2)互动机制。建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的最终出发点。首先,要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技术产品开发以及企业员工培训等确定为校企互动的内容;第二,要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共同确定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目的;第三,要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的责、权、利,可以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来确定校企互动的要求。

(3)保障机制。文化融合的实现需要人、物及制度等方面各方面的配合及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其融合必不可少的条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保障的组织体系,全面负责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相应制度和考核评工作;通过建立人才保障机制,重点抓好校企文化对接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建立保障的工作机制,为实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提供一定的财力及物力,以确保校企文化对接工程能有效实施。

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实现途径

4.1 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员工培训加强对校企文化融合意义的认识

企业往往不注重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只重视绩效不重视理论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感的培养,造成企业员工频繁的跳槽,泄露商业机密,刻板的遵守工作守则,没有创新意识。把校园文化中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训等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开展员工就业前培训,学习和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不定期的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让员工能够游刃有余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感、使命感、知识储备,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员工创造的激情,让校企文化融通对于高职学生的意义同样受益于企业员工。

4.2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载体

高职教育是否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双方必须关心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来搭建双方交流融通的平台,可以很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要主动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也必须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到企业文化原理的学习中去,接触企业的运行实际。高职院校中要成立专门从事研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部门,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训学习,进行大量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企业文化。通过课程建设、技能实训、文化研究等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4.3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

校企文化融合实际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单靠学校一方主动出击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也很难保证校企文化合作的长效性。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在目前校企文化合作状态下,政府应当在健全政策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当地政府可以出台推动校企文化合作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实相关税收减免和专项资金扶持的具体措施,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1]武智,陈大斌等.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12-14.

[2]叶淑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2):89-91.

[3]郑心人,汝艳红.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6):85-87.

[4]谢碧蓉,文锋.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50-52.

[5]陈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入[J]. 教育与职业,2011,(10):46-47.

[6]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2011,(4):59-6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