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解放日报》记者李蓉为例论财经记者的素质要求

2012-08-15文丨范龄文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0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财经素养

文丨范龄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 430073)

在众多的新闻分类中,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90年代末起,就有大量的新兴的财经专业媒体兴起,社会对财经记者的需求也大大激增。同时,也有一大批优秀的财经记者涌现出来。他们看似和普通记者相同,但“财经”二字又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以《解放日报》经济部记者李蓉为例,分析财经记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1 保持新闻理想

第一是新闻理想,这里的新闻理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闻激情,二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一个没有新闻理想的人,仅仅把记者当做一个工作,或许能完成工作的要求,但是难以成为一个名记者。

保持激情是记者保持对真相的追求、对职业的使命感的动力,没有激情,一次采访就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很难深入全面的思考、探寻事实真相,也难以写出好稿件。在《永远保持记者本色 永远保持职业激情》一文中,李蓉就写到:1993年7月,我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成为党报的一名经济记者。自己9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以及耳闻目睹前辈同行们的种种业绩,使笔者深深地认识到,永远保持记者本色,永远保持职业激情,是当好一名记者的可贵素质。

经济新闻常常涉及政府、各类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甚至一些经济犯罪、行业黑幕,财经记者必须保持一种独立精神,不受利益诱惑,保证报道公正性。李蓉在工作中就一直以《解放日报》总编的一句“做记者一定要对得起手中的笔”时刻提醒自己,从不收受一分好处,只说实话、写实情。同时,经济新闻报道中还可能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这些都会加大一篇报道的采访难度,也需要记者耗费更多精力,对记者的敬业精神有更高的要求。李蓉曾在一次新闻研讨会上表示,一个好的财经记者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好的记者必须集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知识面、高明的采访技巧、深刻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出手成章的写作水平于一身,这是非常高的境界。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开阔眼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2 新闻敏感和宏观思维能力

新闻敏感性是对记者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而针对财经记者,仅仅有新闻敏感性,能发现新闻点是不够的。举例来说,一个公园的门票从20元涨价到30元,这就是一个新闻点,把涨价的信息报道出来就已经能完成经济新闻的服务性,把公园门票涨价是因为营运成本提高报道出来,就更深入了一步,而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从公园门票涨价还能联想到涨幅是否合理,甚至能宏观的联想到CPI是不是增长了,原材料价格是不是上涨了,未来还有什么东西会涨价?这就是对事物保持好奇和敏锐的理解能力。记者除了在发现新闻点、可以做一篇文章之外,还要对事物有一个宏观的纵深的把握。以李蓉的一篇代表作《如椽巨笔绘新图 ——“九五”期间上海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产生重大效应》为例,文章在开篇写道:“像是有一支无形的巨笔在恣意挥洒激情,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几乎变了模样。美轮美奂的华厦、驰骋地下的“蛟龙”、流光溢彩的夜景……人们在为此而赞叹不已的时候,可曾想到投资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篇报道中,李蓉就从上海“变样”这一个表象,深入挖掘了投资与这些变化的联系,把问题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放在上海改革开放推进的进程中去写。

3 过硬的新闻业务水平

在写作上,财经记者要学会区分读者,根据媒体的受众定位来写作。如果受众是普通百姓,他们更关注与生活消费和理财投资相关的信息,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在写作时就应把复杂的专业性词语变得通俗,要便于读者理解。如果受众是专业人士,报道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面上,要从宏观、微观的动态信息深入的剖析。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目前经济新闻“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局面。

财经记者还要学会用好数据,在经济新闻中,各种数据时常出现,有的记者仅是根据一些报表将数据堆砌在文中,认为有具体数据就真实准确,其实不然,如果仅仅把数据摆上来,不能说出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报道也就失去了意义。《解放日报》于2000年10月27日头版刊登的李蓉的作品《上海在我国除港澳台外率先跃上新台阶 人均GDP将破4000美元》中,李蓉对人均GDP 4000美元这个数字先是进行了一纵向比较:将1977年,1993年,1996年分别突破1000、2000、3000元大关列举出来。然后又指出“人均GDP同时也是一把标尺,衡量出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据了解,目前同处于人均G DP4000美元这条线的国家有巴西、克罗地亚、匈牙利、墨西哥、波兰等”,与他国进行横向对比,最后还对上海所处发展阶段作了判断:“尽管上海目前的人均GDP相当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部分指标已经不亚于高收入国家水平。”整篇文章既有深度也易理解,既不枯燥也不单薄。

4 完备的经济学专业知识

财经记者这一头衔中的“财经”二字,就对财经记者的经济专业知识水平有了更高要求。李蓉进入《解放日报》时,对经济方面也是一窍不通,但是她抓紧时间学习,结合经济报道业务,看了不少经济学的书,尤其是宏观经济方面的书。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经济知识都学会了才能做财经记者,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学会在采访中学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开始实施之际,李蓉才刚刚开始实习,为了写好分析报道,自己研读起《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学原理》等书籍,最终写出了《帐册翻开新的一页》、《学习国际共同语言接轨国际财务制度》等,让经济部的记者们都对她刮目相看。在后来的工作中,李蓉收集了几大本简报资料,做了很多读书笔记,渐渐的,她对上海的的宏观基本数据都十分熟悉,不需查阅资料都能说出一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叶春华教授就给出了她“专家型记者”的评价。

5 良好的政治素养

财经记者的政治素养要求主要体现在记者要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国家颁布一项经济政策,是对一国经济的战略规划、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财经记者不仅仅要能在财经政策出台前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在出台时尽快使大众获知并做解释性报道,还要在出台后对其实施状况做一个跟踪、总结。

记者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不仅仅是要对政策敏感,还要提高自己的整体思想觉悟。要了解一个政策,写好一篇报道,就要知道决策者是谁,属于哪个政府部门分管,这个进程的过程如何,群众的反应如何,知道各方在想什么,怎么想的,才能从多角度去了解情况。提高政治素养,能帮助记者选取一个合适的选题,在选题中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1996年,李蓉在与上海产权交易所总裁张海龙聊天时得知了上海色织三厂要卖给了一家集体股份制企业的消息,李蓉当时就意识到这起涉及上亿元国有资产跨所有制交易的事件非常有意义,但这样的题材在当时还被视作禁区。这也让李蓉犯了难:要不要报道?怎么报道?根据平时对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李蓉琢磨出了这条新闻的内在价值——在更大范围内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本在“退”中实现保值增值。经过走访多家相关单位和经济界人士,最终她以有力的新闻事实说明了国有资本以退为进的重要性。这篇《集体企业收购国有企业 治愈色织三厂“失血”顽症》也获得了当年的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要做好一名财经记者并不容易,李蓉的成功也并不是偶然。想要具备上述基本素质,必须经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采写实践,财经记者既要成为经济领域的行家,又要做新闻行业的高手,只有练就一身硬本领,才能真正成功。

[1]杨大明.财经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挑战[O].2009.4.8http://www.douban.com/note/30586290/.

[2]余建华.李蓉的作品风格和成长轨迹[J].新闻记者,2002(9):7-8.

[3]薄继东.浅论财经记者应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J].新闻世界,2011(8):197-198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财经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财经日历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财经阅读时代
财经神回复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