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压力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2-08-15魏小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示范性生源院校

魏小燕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近几年的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中,高职高专类学校的“报考”越来越显得“门前冷落鞍马稀”。即便是录取线一降再降,甚至推出免试注册入学的招数,也未能换得低分考生、落榜考生的青睐。这就让高职院校招生陷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边是低分考生求学无门,一边是高职院校招生无人。这种现象表明,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源危机。在各高校都争夺生源的社会状态下,如何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足额的生源,将是高职院校生死存亡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在生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发展途径,走出一条具有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色道路,这也是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同时也是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压力状况

我国的职业教育规划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程,已经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机制与体系。职业教育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地增多和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已达到1450万人,在校生超过4200万[1],这一数据基本达到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数。但是,我国人口出生高峰临界期已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直接导致了近几年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2008年,全国高考人数达到1050万的顶峰,随后开始下降。2011年,下降至933万,比2010年减少24万左右。资料显示这种下降趋势将持续至2018年。而在2011年高校招生的现实中,教育部计划从全国933万高考报名人数中录取675万人,报名人数下降而录取人数上升,平均录取率比上一年度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2]。在生源明显萎缩的形势下,还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录取率,这对于高职院校竞争生源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二、生源压力下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源萎缩现象将进一步持续。面对生源减少的压力,高职院校的生存将面临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模缩小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一般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民营集团创办的,也有由传统的中等专科学校或职工培训性质的学校改制、合并升格而成。高等职业院校所需的办学资金,其来源主要由政府拨款、学生学费两部分组成。据有关部门研究,在发展中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所需成本应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然而,我国在教育投入中,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却远远低于本科院校。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发展所需的办学资金绝大部分要依靠学生学费。据有关部门计算,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适度饱和规模平均约4000人。当院校学生低于4000人时,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而产生的生均成本的降低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反之,生均成本就会增长[3]。目前规模在4000人以上的高职院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会降到4000人以下,这将使这些高职院校的生均成本逐步增长,最终会导致经费短缺,办学日趋艰难。

2.生源质量下降

一直以来,许多考生及家长都习惯以“有色眼镜”看待职业院校,这使得高职院校在“生源争夺战”中很难与本科院校抗衡。到高职院校学习,在许多家长和考生心目中,被视为无奈之举,被当作走投无路时的出路。前几年,高职院校规模扩张,出现了“表面繁荣现象”。许多高职院校较大比例的被录取学生未报到。不容乐观地推测,未来一段时期,随着生源基数的减少,再三降低招生门槛,甚至将部分未上线的学生统招进来,这又会使录取的生源质量进一步恶化,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3.高职院校“两极”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发展:非示范性、省级示范性、国家示范性。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都有着较大的优势。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用五至十年的时间,重点建设100所办学实力雄厚、社会认可度高、具有明显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的高职院校。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主要支持示范性高职院校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省市级地方政府也对区域内办学实力强大、水平较高、具有示范辐射能力的高职院校给予政策倾斜或财力支持。

在招生政策上,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首批73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试行单独招生政策[3],让这些院校在招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在招生指标上,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往往要比非示范性院校明显增多。这些示范性高职院校将会在未来发展中,态势更好。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那些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数量上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席位,在每年的招生中备受冲击,再加上生源总量日趋下降的态势,发展前景较为黯淡。长期以往,高职院校“两极分化”的局面会日趋严重。

4.教师队伍面临危机

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师比例要基本达到16∶1。据科研部门统计,2010年河南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和2009年相比,减少了近50000人。照此发展来推理,如果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只需一年的时间,全省就会有约3100位教师无生可教,无岗可上。目睹这一结果,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正是竞争上岗、遴选教师的好契机。但是一年之内,一个河南省就有如此多的教师——特别是基础学科的教师面临下岗,这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从而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态势相悖。

三、破解高职院校生源压力下困境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院校目前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困难重重,危机四伏。那么,怎么来应对高职院校目前的生存危机?面对生源压力,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呢?

1.完善政府职能,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教育导向对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4]。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职责不明确,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发展困难。

同时,国民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少数地方和部门领导重经济、轻教育;少数业内人士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一些高中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时,也会轻视职业教育。学生填报志愿也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即便是被高职院校录取,相当一部分学生仍会选择重回高中复读,而不去录取院校报到,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报到后不满意而又选择了退学。诸多因素迫使部分高职院校降低招生门槛,再三补招。但招生分数一再降低,势必影响生源质量,会让这类学校走入“信誉低,报考人更少”的恶性循环之路。因此,要加强各级政府在管理和服务职业教育的职能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扩大高职院校在办学、招生、教师聘任、教材选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自主意识。同时还要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目的上,以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知识体系结构上,强调实用性、实践性,培养既懂得知识又精于管理、既能生产又能服务的新型人才;在管理体制上,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新型的教学督导机制。惟其如此,才能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吸引更多的学子关注职业院校的发展。

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应考虑从职业岗位分析等方面来研发或整合课程结构与教学资源。在近年全国高校扩招的社会背景下,更需要预见式地考虑所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针对企业设计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同时还要拓宽技能培训途径,突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从而形成“就业教育”的共识:优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的一线生产、管理、服务人才。

目前,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高频选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5]。它能够主动跟踪、适应社会人力需求趋势,有利于学校前瞻性地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逐步提升社会对其的认可度,就必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下功夫。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要经常“走出去”,主动对区域内及周边企业进行走访,进而巩固双方合作交流关系;在征求人才需求订单的同时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活动,根据反馈建议和调查结果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专业设置的特点,还可以将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相关应用性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学校,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双方在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规格等方面共建共享教育、培训、实验、生产等资源,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在现代企业管理团队中,相当一部分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虽说他们直接来自生产领域,动手能力强,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多,是企业的骨干、中坚,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亟须“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大程度地接受新技能。高职院校如果能够根据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在互利中求得共同发展,主动与企业联手,向其提供“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既直接保障企业稳定了核心骨干成员队伍,又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寻求了广阔的培训市场,可谓一举两得,互惠双赢。

3.以就业为导向,拓宽专业口径

在现存的生源竞争中,高职院校要发展,必须正面两个社会问题:一是培养人才的生源问题,另一个则是人才的就业问题。这些都影响着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高职院校自招生录取到人才就业有三年的时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能准确预测学生毕业时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否则,就很可能出现“培养非所需,上学即失业”的境况,严重影响院校未来的发展。即便高职院校能从整个社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度出发,对未来人才需求预测准确,但毕竟存在着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三年的时间差,未必能让学生及家长与院校在招生时对专业的要求达成共识。

鉴于以上因素,高职院校就要拓宽专业渠道,淡化专业界限,粗线条地按大类专业来建设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平台。设计以就业为目的、能够快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计划。在设置专业技术类课程时,要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的需要。积极探索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具有柔性的办法,设置模块化、综合化、小型化的课程。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选择与调整的需要,又能在毕业前期根据日渐清晰的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或根据自己对专业的兴趣,更明确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或专业发展方向。

四、结语

在前几年的高校扩招中,从学生填报志愿的信息中能发现学生对高职院校的选择已发生了变化:从被学校选择日渐演变为自主地选择学校,并且这种选择学校的意识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苛刻。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因时求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质构建硬件环境的同时,还要下更大的力气来增强自身的“软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辩证的关系来看,危机与机遇并存,危机中孕育着机遇。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也已逐渐走出“惟学校、惟学历”意识,学生选择学校也渐趋现实。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方向是根据社会所需而设,技术课程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安排,这就会让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就业时能够直接顶岗从事生产,满足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更好地发挥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探索与创新,走出一条紧密对接社会、逐步增强社会影响力的发展道路,这也会让高职院校在新时期下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仲耀黎.高职教育发展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3,(3):41.

[2]唐小艳,孙蕾,刘春光.生源压力下高职院校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4).

[4]陈祥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示范性生源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摘录)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