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苏南蚕种选育技术改进与传播

2012-08-15姚允柱

中国蚕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蚕种蚕业原种

杨 虎 姚允柱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江苏镇江 212018)

蚕品种选育和蚕种生产是整个蚕桑产业链的核心工作之一,蚕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蚕茧及蚕丝的质量。蚕种生产技术的改进亦是民国时期我国蚕业改进的中心环节之一,作为当时中国蚕桑生产技术最好的地区,苏南地区较早地开展了蚕种生产技术的改进,学习西方科学实验和生产技术,有效地促进了蚕种生产技术的改进。

1 引进、学习推广西方先进的养蚕技术

1.1 巴斯德检查家蚕母蛾微粒子生产无毒蚕种法的引入

19 世纪法国学者巴斯德发明了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法,其后日本较早地在蚕种生产上取得了进展。伴随着西学东渐与留学思潮,西方科学的养蚕技术亦渐传我国。1889年宁波英国税务司雇员江生金受德国人康发达的派遣,去法国蒙伯利养蚕公院学习巴斯德的检查母蛾微粒子病生产无毒蚕种的方法。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杭州蚕学馆,开我国现代蚕丝教育之先河。江生金被聘为第一总教习,讲授检种和育种新法。江生金不久辞职后,杭州蚕学馆又聘请日本专家轰木长太郎、前岛次郎和西原德太郎为正副教习,为时3年,教授养蚕、蚕病防治、制种新法,并帮助蚕校对浙江地方蚕品种进行征集和选择。1898年,中国农学会聘请日本人井原鹤太郎为蚕师,在上海高昌庙桂墅里制造纯种改良蚕种,但未推开。这种根据蚕的生理及遗传育种原理,对蚕品种进行优选、杂交所制成的蚕种,即是我国最早的改良蚕种[1]。所谓的改良蚕种就是运用法国学者巴斯德发明的微粒子病母蛾镜检法,生产不带微粒子病的一代杂交蚕种,以控制家蚕微粒子的发生[2]。

1.2 引进人工孵化技术生产夏秋蚕种

蚕种的人工孵化技术就是对具有越年性的蚕种,施以人为的物理、化学刺激,使其成为不越年蚕种而当年孵化。1914年日本出现了实用的蚕种人工孵化技术,这一技术是饲养夏秋蚕的前提。1922年无锡育蚕试验所依照日本方法制成400 余张浸酸蚕种,于夏季分发在浒塘桥地区饲养,所收蚕茧质量与春期相同,以后又用小冰箱冷藏春蚕种数百张,浸酸后在秋期饲养,也获得了同样的成绩[3]。1926年女蚕校在日籍教师白泽干的指导下,创建天然冰库,试行冷藏浸酸孵化蚕种的人工孵化法成功,当年用冷藏浸酸蚕种于秋期饲养,效益良好,亦为秋蚕饲养改良蚕种开辟了新的途径[4]。

冷藏浸酸法是越年性蚕种产卵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胚胎发育早期,进行低温冷藏然后再出库浸酸,使其孵化的方法。此法是人工越冬与盐酸刺激相结合的人工孵化法,其冷藏的作用,并不是与春种冷藏一样抑制蚕卵的发育,而是经过低温冷藏,使蚕卵不同程度的解除滞育,其不足部分再施以盐酸刺激辅助,完全解除其滞育性,促使孵化齐一。与即时浸酸法相比,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冷藏,此法易选除不良卵,提高蚕种净度,故广泛推广应用于秋用蚕种[5]。

人工孵化法在实用化推广前,“我国之秋蚕,在江浙为仅见,广东则甚多。”[6]生产秋蚕种所需的冷藏浸酸,蚕农自身难以办到,秋蚕种生产仅限于专业蚕种场。且冷藏库费用巨大,20 世纪20年代早期“仅极少数之公共机关有此设备,私人制种场,则绝未装置。”[7]1928年之后,随着人工孵化技术的成熟,大有、三五馆、永生等一批蚕种场也兴建了蚕种冷藏库,开展蚕种冷藏浸酸业务。蚕种场的冷藏设备,可分冰箱、冰库和阿莫尼亚(Ammonia,氨)冷藏库等。冰箱设备虽廉,但每张种的冷藏费用较昂贵;氨冷藏库虽大,冷藏费较低,惟设置不易,故在江苏省尚不多见。当时在江苏省所有蚕种场中,有冷藏设备的有36 家,仅占3/10;在36 家的冷藏设备中,有氨冷藏库的仅有6 家(桥头镇永泰一场、浒墅关大有一场、江阴大福蚕种场、镇江裕民蚕种场、吴县新苏蚕种场、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蚕种场),有冰库的14 家,有冰箱的16 家[8]。随着秋蚕种的生产、推广,在苏州、无锡一带饲养秋蚕已相当普遍,种场所制秋蚕种销售一空,1929年无锡地区销售秋蚕种的数量与春蚕种相同。

推广饲养秋蚕种,亦是葛敬中创办镇江蚕种场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镇江场决定兴建当时较先进的氨冷藏库,其资金由无锡永泰和上海瑞纶两丝厂捐赠,但在技术上国内尚无经验可供借鉴。为学得技术,葛敬中偕夫人胡詠絮(苏州女子蚕桑学校早期毕业生,当时担任镇江蚕种场场务帮办)前往日本考察。1927年2月回国后即订购设备,开始兴工,至同年5月建成。这是我国各蚕种场中第一座供冷藏蚕种用的氨冷藏库。1927年镇江蚕种场聘请戴中寰、夏楚白、日本技师佐濑旭、译员赵烈等技术人员,同时购进新白、正白日本原种。除春、秋2期培养少量原种供自用外,春期饲育蚁蚕312 g,制成正白×新白正反交一代交杂种1.1 万余张,全部入库冷藏作秋蚕种之用。以后大量生产人工孵化种,为江浙两省大规模饲养夏秋蚕奠定了基础[9]。

2 创立蚕种场 加强原蚕种生产

2.1 专业蚕种制造场的建立

土种蚕茧制丝在烘折和缫折上与改良种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差距,浙江蚕种制造技术改进委员会对蚕种的对比试验表明:“土种的烘折,杭州为310斤,溧阳为320 斤;缫折杭州为560 斤,溧阳为540斤。至于改良种的烘折,杭州减为300 斤,溧阳更减为280 斤;缫折杭州减为470 斤,溧阳为450 斤,无锡只需420 斤。”[10]改良种优势明显,故蚕农开始采用改良种饲养。江苏省改进蚕业消息报道:“自上海合众蚕桑改良会用科学方法制成改良种,每年趸交江浙皖丝茧公所转发各属茧业公所,分发于乡民从事饲养,初尚不甚信任,今年来各乡风气渐开,加以新育之改良种蚕茧成绩优良,购者日臻,而改良种产额有限,供不敷求,于是各属制种场应运而生。”[11]诸多蚕种场正是在改良蚕种需求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产生的。

1903年,史量才于上海创办私立女子蚕业学校,后迁往江苏苏州浒墅关建校开学,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18年之后,女蚕校“鉴于蚕校之培养学生与蚕业之改进是分不开的”,于是鼓励毕业生从事蚕种改进,1921年学校成立原蚕种部,生产原蚕种、原原蚕种,以供新蚕业发展的需要。在女蚕校之后大量蚕种实验机构建立。1918年当时的江苏省农矿厅在无锡西门仓浜设立育蚕试验所,在开展蚕桑科学研究的同时,从事改良蚕种的制造,无偿分发给农民饲养。同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成立,当时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为提高我国的蚕丝品质,增加产量,扩大出口,首先从繁育优良蚕种着手,先后在武进县横林镇设立育蚕场,在苏州、南京设立蚕种场,在镇江设立女子职业学校和蚕种场,兼制和专制改良蚕种。

1918—1921年苏州农校、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金陵大学蚕桑系、中央大学蚕桑系等单位先后开始开办专门的蚕种生产场。1922年之后苏南各地出现了专业的蚕种制造场。

1922—1923年,蚕校毕业生在吴县等地开办蚕种场,最早成立于浒关镇的有毛振华所设立的虎哩场、郑蓉境所设立的壬戌馆场;苏州城内有严秋虹、吴联瑛、吴佩秋等所设立的劳溪场;其后又有王裕艺于浒墅关设立的浒墅关场。1924年吴江县在女子蚕业学校的指导下,费达生、李权等创立友声蚕种场,是吴江县最早开展蚕种改良,推广新式养蚕技术的蚕种场。1925年前后,时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总技师的葛敬中鉴于镇江、南京一带丘陵地区,土质疏松,容易排水,地面宽大,地价低廉,养蚕者少,感染蚕病机会少,适合栽桑养蚕、建立蚕种场。此建议被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采纳,1926年葛敬中受蚕桑改良会委派,并由冷御秋协助,选定镇江四摆渡筹建蚕种场,1927年建成后葛敬中亦被任命为场长。但诸蚕种场的初创时期,“设备简陋,并无制种所需的专用蚕室,仅利用现成普通房屋,多开气窗以调节温度与换气,小规模者只有蚕室三数间,较大者亦不过十一二间,资金大都为同学合股,性质等于家庭副业。当年因外销丝价上涨,华丝出口数量激增,茧价随之提高,农民栽桑养蚕兴趣倍浓;对蚕种要求,不但数量较多,且因对产茧质量要求亦高,制种技术必须有一定水平,始能合乎规律。”[12]

1926—1927年苏南各地专业蚕种场初具规模,当时主要有虎疁、云间、壬午馆、葑溪、安定、浒墅关、友声、光华等专业蚕种场先后建立,规模较大的三五馆、大有等蚕种场也相继建立。女蚕校也先后在蚕桑较为发达的苏州、吴县、吴江、无锡等地创建了数所专业生产改良蚕种的蚕种制造场。各蚕种场生产了大量的改良蚕种,仅女蚕校1927年就制成春蚕一代杂交种3 547 张,秋蚕一代杂交种5 023 张[13]。至20 世纪30年代,苏南种场已有很大发展,在江苏蚕种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江苏省的大多数蚕种由他们供应。1934年在江苏省统计的110 家蚕种场中,苏南约占97.27%。其中无锡33 家,武进9 家,吴县23 家,宜兴7 家,镇江15 家,江阴4 家,丹阳4 家,吴江3 家,江宁3 家,金坛2 家,常熟1 家,溧阳1 家,昆山1 家,松江1 家(苏北有江都2 家,淮阴1家)。蚕种场的经营方式,以合资性质居多,独资经营者较少。“蚕种制造场,除公立与私立机关9 处不计外;出身蚕业学校的36 家,农校5 家,其他14家,合计55 家;出身非学校的经营丝茧业者11 家,商业者9 家,其他26 家,合计46 家。”[14]据1932、1935年2年的统计,无锡、吴县、武进、宜兴等县的蚕种产量占到江苏省全部蚕种产量的68.6%[15]。蚕种场主要由负责蚕种培育的种场主任管理。

2.2 一代杂交种等改良蚕种的生产

江苏各家蚕种场成立后即尝试生产一代杂交种。在1925年之前,生产蚕种的原种主要是从本地土种中选择,采用春蚕种与夏秋蚕种杂交,即一化与二化交配(一化性春蚕种,茧质好,丝量多,但每年只能在春期饲养一季;夏秋季饲养的是二化性及多化性品种,茧层薄,丝量少,一年可饲养多季)。1924年开始生产推广良种“一化×二化”的第一代杂交蚕种。

对于纯种和改良蚕种的生产,政府在1930年前尚无明确规定,各蚕种场皆自由生产,不够专业,且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1930年规定“普通种不准制造纯种,春种以一化×一化及一化×二化为原则;夏秋用蚕种以一化×二化及二化×二化为原则;但间有剩余之母蛾,仍准酌情制少数纯种,翌年乃绝对禁止纯种之制造。”[14]新规定的出台,提高了蚕种的质量,亦推动了蚕种育种的发展。蚕种场生产蚕种伊始,其所用原种几乎都引自日本,至1930年日本输入的原种仍占40.4%[8]。日本原种的价格比较昂贵,加之路途较远,购买不方便,而且有时质量也不能保证,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当时蚕种场的进一步发展。

2.3 原种的生产与蚕品种的统一

1921年江苏省立女蚕学校原种部开始生产原种,1926年之后葑溪、大有、三五馆等蚕种场也开始生产原种,但都以自用为主,三五馆蚕种场还专门饲养“原原种”蚕。对原原种采用一化、二化杂交,还以本场发现的品质极佳的母蛾与原原种杂交,生产新蚕种,并专门辟室饲养,称“原种”蚕。绝大部分蚕室生产普通种,即用从原原种、原种得来的改良种生产一代杂交种。在饲养中把原原种、原种、普通种严格分开,为的是保证原种纯度,不断提高改良种的质量[16]。为进一步提高原蚕种的质量,1930年江苏省在扬州成立省立原蚕种制造所,专制原种、原原种,廉价配给各蚕种场饲养,设立蚕种制造所“欲茧质之统一,全在改良蚕种,前已言之,惟改良蚕种出自原种,欲自得优良改良种,必先有优良之改良原种,近来私立制种场日多一日,倘令各育一种,则种类繁多,茧质将永无统一之可能,是宜由各省场供给原种,俾免有弊,今以全省计算,至多须原种五万张,倘于扬州蚕桑场设立原种部,增建原种蚕室,并添置应有之设备,即可负此重任矣。”[17]其他官立机关及大规模的私营蚕种场亦纷纷制造原种。1930年全省已经有21 家场生产原种,原蚕种制造所成立后,加强了对原蚕种生产的管理“所有原蚕之品种力求整齐,渐上正轨;复于去年(1929年)经江苏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指定一化性西巧、西洽、化桂、翰桂、新桂、二化性华五、华六等八种。于是原蚕之品种,渐见统一。”[15]

3 开展品种试验 择优推广利用

1930年江苏蚕种场生产的蚕种有48 种,为了提高蚕种品质,委员会限定生产蚕种的原种类别,并对指定的蚕品种进行试验。1932年,江浙统制委员会指定中4、中9、中8、中101、中103、中105 为标准蚕种,以此来统一制丝的原料;1933年缩减为中4、中9、中105、中106 计4个品种;江苏省另加化桂、翰桂、西洽、西巧4个品种,以此8个品种作为生产用蚕种。对于蚕种交杂的方式,也由各种场自由决定,但限定为普通蚕种场不得生产原种,春种以一化×一化及一化×二化为原则,夏秋用种以一化×二化及二化×二化为原则。1933年起,又禁止夏秋期制种,春种也仅限于一化×一化,秋种只能用二化×二化[18]。

判定蚕种优劣的主要指标有2个:蚕体的健康程度和茧质、丝质的高低。当时大有等蚕种制造场为保证蚕种质量,对江苏省指定的蚕品种进行了诸多试验比较,通过对华五、华六、新桂、化桂、诸桂、翰桂、西洽、西巧等8个品种的养蚕成绩与丝质成绩比较试验综合考量,得出化桂养蚕成绩较好,丝质成绩也较优[8,18]。由此,摒弃了传统的较为落后的主观外形与经验判断,通过更具先进的近代科学试验比较,获得客观的试验结果,以此为依据,对诸蚕品种进行择优劣汰,保证优良蚕品种在生产中的利用,从而提高了蚕种的优化率和利用率,促进了蚕种改进和蚕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民国时期蚕种选育技术的改进与传播,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蚕丝生产的需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后世蚕种质量的改进、蚕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囿于当时现实条件,难以达到预期乃至当今人们所期望的实际效果,但它开近代科学育蚕之先河,更为可贵的是在探索蚕业改进的道路方面提供了难得的经验与借鉴。故其在蚕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 中国近代纺织史(下)1840—1949[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85.

[2]冯家新.蚕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3.

[3]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21 -23.

[4]郑辟疆.省女蚕所负时代之任务及改进[J]. 江苏教育,1933,(5):14 -17.

[5]浙江省绍兴地区农业学校. 蚕种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42.

[6]葛敬中. 秋蚕功效与提倡之价值[J]. 农学杂志,1928,(2):37 -40.

[7]江苏省农矿厅. 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R]. 南京:江苏省农矿厅,1930:3.

[8]省立蚕丝试验场.江苏省之蚕种业[J].江苏建设月刊,1935,2(3):7.

[9]镇江女子蚕业学校. 镇蚕[M]. 镇江:镇江女子蚕业学校,1936:41.

[10]佚名.杂交蚕种之原始及其实用之要点[J].浙江蚕种制造技术改进委员会月刊,1933,(1):15.

[11]佚名.江苏省改进蚕业消息[J].工商半月刊,1929,(18):19.

[12]屈荃寄.苏浙皖蚕种事业发展过程[G]//苏州文史资料第1 -5 辑.苏州: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298.

[13]郑辟疆.江苏女蚕校对蚕丝业改进的事迹纪要(1918—1949)[G]//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67.

[14]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 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 下篇[M].南京: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1937:47.

[15]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20·蚕桑丝绸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69 -79.

[16]陆尧容,秦寿容,虞翠仙. 无锡最早的蚕种场[G]//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3 辑.无锡: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1985:152.

[17]江苏省农矿厅. 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R]. 南京:江苏省农矿厅,1930:5.

[18]大有蚕种制造场育种部.江苏指定蚕品种之比较试验[J]. 江苏建设月刊,1935,2(3):9 -12.

猜你喜欢

蚕种蚕业原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