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数字迎新”的发展概述

2012-08-15

科技视界 2012年18期
关键词:新生报设计模式校园

郭 斌 盛 艳

(1.井冈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江西 吉安 343009;2.吉安县立中学 江西 吉安 343100)

每年一度的新生报到涉及到很多学校部门。 由于报到过程涉及的部门多,加上报到流程复杂,很容易出现手续漏办、错办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迎新工作的质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推进和数字化校园的快速建设, 以提升服务理念、提高迎新效率、给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提供便捷服务为目标的高校数字迎新系统诞生了。

1 数字迎新的产生与发展

“数字迎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其在2001 年即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迎新模式,提升迎新工作效率和质量。 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清华大学迎新系统” 于2002 年新生报到之际正式投入使用, 获得了学生、 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从新手入校开始建立电子身份, 实现全校学生数据格式的统一管理和集中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迎新工作,通过将参加迎新工作各部门的相关新生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与共享, 研发迎新信息服务系统,规范新生报到程序,实现新生一站式报到”。

2 数字迎新运行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速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到了诸多高校的支持,数字迎新也成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华大学推出“数字迎新”概念之后,国内许多高校也都开始了建设本土化“数字迎新系统”的探索之路,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都在数字迎新工作上不断探索。 纵观上述高校的数字迎新建设之路,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系统功能不断增强

高校数字迎新系统早期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现场迎新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现场迎新服务的优化提升上, 在功能方面注重的是对原有的迎新工作模式进行改善,实现各部门在迎新过程中的新生数据查询、共享和统计等。 而随着高校对迎新要求的提高,在数字迎新系统功能设计方面也开始逐渐向“后迎新”时期的服务拓展,其服务期间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短短十几天的新生报到期,而应向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阶段推进。 基于上述思考,各高校技术人员开始对迎新系统进行功能拓展与整合研究。 在功能拓展与整合方向的选择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2.2 设计模式日趋成熟

现有的高校迎新系统设计模式主要有三类:自主研发式、自主定购式与合作开发式。

自主研发式:是指高校集中自身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以学校需求和条件为基础,自主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迎新系统。 这种设计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特有的科研资源,既保证了迎新系统贴合学校环境,又节省了学校开支,更锻炼了科研团队,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自主研发力量。 自主研发式的迎新系统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 系统适用性将达到最大化,且使得后期的系统管理、维护与功能拓展等方面都更为便捷。 自主定购式:是由高校直接向相关的软件公司购买数字迎新系统。 近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软件服务商将重点放在教育领域,研发出了相当多的校园服务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 数字迎新系统概念和产品出现后,一些软件服务商也开始研发与之相关的软件产品。 使用这种模式的高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发能力薄弱的高校,由于条件限制而不得不采用向软件服务商采购各种软件产品;另外一类则是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校,为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也会选择采购的方式。 合作开发式:这种设计模式是由高校与相应的软件公司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定位、架构设计和技术实现等各项任务,共同开发相应的迎新系统。 它是一些科研技术能力相对不足、经费较为紧张的高校的首选。 采用这种设计模式可以在节省一定成本的同时保证系统的适应性,但由于是合作开发的系统,在合约制定、系统功能设计、后期升级等方面都会有一定问题,需要高校与软件公司加强沟通与协商。

2.3 技术运用日新月异

数字迎新系统设计的技术发展是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脚步的。 早期的数字迎新系统在系统架构上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IT 架构,开发平台和技术主要是:基于B/S、C/S 的开发模式, 采用ASP.NET、VB、JAVA、PowerBuilder、C++、Delphi等技术, 采用SQLServer2005 或ORACLE 等为后台数据库。由于传统的IT 架构、实现技术、开发平台一般较独立和封闭,给系统后期的功能扩展带来不便。 加上整个迎新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因数据异构问题而无法与学校的教务系统、财务系统等其他服务系统进行直接的数据共享和传输,大大限制了系统的功能。

随着IT 行业的发展,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和开源软件逐渐成为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结合提供统一数据访问和处理模式的SDO 数据库技术, 设计新一代功能更加强大、扩展性更便捷、 系统可用性与重用性良好的数字迎新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迎新工作。

3 结束语

从数字迎新的概念诞生与第一套迎新系统投入应用,至今已近十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高校的不懈努力和相关软件公司的深入研究,数字迎新系统将在服务理念上更加人性化、技术运用上更加智能化、流程设计上更加科学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1]谢矜,蒋东兴,等.数字迎新理念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4):30-35.

猜你喜欢

新生报设计模式校园
“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KAC:新生报到
三维协同设计模式下的航天项目管理实践与展望
交通机电工程设计模式创新探讨
西南政法大学新生报到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现场
台湾光复与《新生报》*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