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战略战术思想初探

2012-08-15孙宝元陈军胜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西汉匈奴司马迁

孙宝元 陈军胜

(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 天津塘沽 300450)

《史记》战略战术思想初探

孙宝元 陈军胜

(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 天津塘沽 300450)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既保存了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诸多军事思想,也折射了司马迁的军事观点,两者构成了独特的《史记》军事思想。本文试从十个方面对《史记》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了简单概括。

史记;战略战术;思想

正确的战略战术既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又是军事思想中的主体构成部分,是体现军事实践基本面貌和价值所在的根本性因素。《史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次战争,蕴涵了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采取措施,争取人心,取得人民的拥护。政治的成败,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统治者对待民众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民心的向背,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它对人民的残暴统治和残酷剥削,丧失了人民的支持,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即针对“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的情况,采取措施,“悉除去秦法”,“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结果“秦人大喜”,接着,刘邦又以“仓粟多”,“不欲费人”为由谢绝了秦人“献飨军士”的“牛羊酒食”,使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取得了关中人民的民心,为以后楚汉战争中自己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视地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天时不如地利,地理形势对战争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能否正确的把握和利用地理形势,对战争的胜负关系甚大,在一定条件下,地理因素甚至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拥有“四塞之国,被山带渭”的优越地理位置,东方国家多次合纵攻秦,都因“困于阻险而不能进”,最后遭到失败,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秦国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难,最终“履至尊而制六合”,一统天下;楚汉之争中,刘邦占据了“阻山河四塞,地肥饶”的关中,每当战局不利,则“尽走险阻”,使楚“不得西”,常常化险为夷,并最终击败了项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是伐交与伐兵相结合,重视外交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春秋时期,齐国伐鲁,孔子使子贡出行齐、吴、越、晋四国,“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军事上难以达到的目的;秦能统一六国,其实行的“远交而近攻”的外交战略功不可没。

四是注意运用军事威慑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战争目的。齐桓公三十年,齐以九国联军伐楚,双方对恃于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众”,向楚国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最后“与屈完盟而去”,不战达到了阻止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扩张的目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向匈奴展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单于终不肯为寇于汉边”,“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保持了北方边境的和平安定。

五是重视用间,从内部攻破对方。一个国家要强盛壮大,在对外的军事斗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就必须首先维护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同样,利用间谍获取对方情报,离间对方的内部关系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一个首要手段。伊尹在被汤“任以国政”之后,还“去汤适夏”,亲自到夏朝去刺探敌方情报,为商汤伐夏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秦赵长平之战,秦国使用间谍,“赵王信秦之间”,“以括为将,代廉颇”,结果赵军大败,秦国轻易取得了单纯依靠军事难以取得的胜利,其后秦再伐赵,被李牧所阻,“秦多与赵王庞臣郭开金,为反间”,使赵王自毁长城,取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胜利;楚汉之争中,刘邦“用陈平计间项王”,成功离间了项羽与其第一谋士范增的关系,加速了自己的胜利。

六是实行出其不意,攻敌不备的用兵原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达成战争的突然性,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汉对匈奴战争中,汉朝针对“单于益北绝幕”,“以为汉兵不能至”的判断,“发十万骑”,“咸约绝幕击匈奴”,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单于面前,大败匈奴,取得了“斩捕匈奴首虏万九千级”的重大胜利,从此“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七是把握正确的用兵时机。战争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正确的时机选择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胜利,武王伐纣就选择在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的时机,结果仅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万五千人”就取得了击败商军七十万的胜利;反之,如果战争的时机选择不当,不但很难取得胜利,还有可能遭到惨败,勾践在“夫差日夜勒兵”时企图“先吴未发往伐之”,结果不但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败于夫樾”,几遭亡国之祸。

八是注重战前动员,鼓舞士气。进行战争动员,鼓舞士兵士气,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夏伐有扈氏作《甘誓》,汤伐桀作《汤誓》,武王伐纣作《太誓》,其目的都在于强调战争的正义性鼓舞士气,夺取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这种动员,才能“遂灭有扈氏”,“夏师败绩”,“纣兵皆崩畔纣”。

九是认真分析敌我双方形势,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的胜利来源于正确的作战指挥,正确的作战指挥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对敌我形势的认真分析,对敌我形势的分析判断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汉初刘邦北击匈奴,匈奴“匿其精兵”,刘邦信以为真,作出了“匈奴可击”的错误判断,冒然进兵,结果“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如果不是用陈平之计逃脱,刘邦恐怕早已成为匈奴的阶下之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针对“楚兵剽轻,难与争锋”的形势,提出了“深壁而守”,“绝其粮道”的战略措施,迅速击败了叛军。

十是注意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注重发挥部队的整体作战效力。由单兵种独立作战到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既是军事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原则。武王伐纣,出动“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车兵与步兵协同,一举击溃纣军;李牧与匈奴作战,“乃具选车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殻者十万人”,车兵、骑兵、步兵协同作战,一举“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取得了战国时期对匈奴作战的最大胜利。

《史记》的战略战术思想,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脉络,对研究我国从上古到西汉时期战略战术思想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军事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2][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第二》[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3][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4][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5][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第七》[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6][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7][西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8][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9][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第九》[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10][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第七》[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11][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12][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13][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14][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15][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M].上海:团结出版社,1996年11月

孙宝元(1963.6—)男,汉族,山东诸城人,现为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陈军胜(1978.12—)男,汉族,湖南永州人,现为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学生军训教研室教员。

猜你喜欢

西汉匈奴司马迁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西汉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