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四大要素

2012-08-15陈景聚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景聚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四大要素

陈景聚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质上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革命。要实现理论创新必须从主客观四方面努力。要高度重视实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构建创新性文化环境,建立理论创新的外部保障;提高创新主体的理论自觉,深入发掘理论创新的主体因素。只有这几方面相互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时代呼唤创新,发展需要创新,历史进步的本质在于创新,国家民族的强盛离不开创新。创新中最关键的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命力的源泉。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问题提出和凸显的必然性和起因是由其所承担的特殊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理论创新是持续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当前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下面我将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四大要素。

一、高度重视实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必然成为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表现。正确认识时代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我认为要把握好当代现实,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分析世界局势,把握时代主题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以及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创立、创新和发展,首先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条件及其创造主体对它的准确把握。邓小平敏锐地发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他都始终坚定地认为中国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足见他对时代主题把握的深刻性。胡锦涛说:“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和我们党的自身状况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1]在这一思想引导下,党根据新的实践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上对大局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如果不是这样,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就将成为一种动听的言词,而不能触动我们的现实和灵魂。

第二,深刻剖析时代问题,凝练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同时更是一个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关注、研究和力图解决现实问题中才能发展,才能创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密不可分。只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和实际相结合,化理论为方法,化智慧为方法,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尊重群众实践和其首创精神,保证理论创新的力量之源

人民群众是理论的创造者、实践者,又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正确认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向来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创新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人民群众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把理论创新工作中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要求根据群众的实践和依靠群众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启示我们:群众路线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走群众路线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而我们以后的理论创新工作也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导群众一道前进,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重视实践就是要做到有敏锐的时代意识,鲜明实践品格,深厚的群众观点,深邃的规律揭示,这是理论创新本质的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而永恒变动的实践则恰恰成为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鲜内容的不竭源泉和强劲动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

态度是我们行动的先导,对于行动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更是我们能否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态度。

实事求是就是要高度重视实践,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前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解放思想的关键不是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敢做前人不敢做的事,而是能不能摆脱错误观点的束缚,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做到独立思考,思想自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思想。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看它们是否正确,最终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二是领袖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需要诠释与重建、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要有强烈的、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学术前沿意识,要寻找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点和理论增长点,密切关注西方的全球化理论、风险社会、消费社会等前沿理论,克服马克思主义自身逻辑结构、体系内容的局限,克服过分追求体系自恰的治学态度,打破真理神话,消除体系壁垒,开展重大问题的理论争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意识,特别注重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三者紧密相连,实事求是是基础,解放思想是关键,与时俱进是目的。

抗剪强度指标包括两部分,即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粘聚力主要由颗粒间的胶结、颗粒间接触点的化合价键、范德华力、静电引力、表观粘聚力组成,摩擦强度主要有颗粒间滑动摩擦和咬合摩擦构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产生都是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前提的。在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我们党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过严重失误,原因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照搬照抄,因循守旧,受传统思想和观念束缚,一切从本本出发,而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果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两次历史性飞跃与两大思想解放运动是紧密相连的。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由于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运动全党的思想大解放,突破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束缚,摆脱了“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彻底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才使全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由于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全党范围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彻底抛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化理解和对科学社会主义不正确的甚至是扭曲的认识,才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关系处理好,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三、构建创新性文化环境——理论创新的外部保障

高度文明的创新环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创新环境和机制,要着力于观念的更新、精神因素的具备和体制的改革,三者合一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性文化环境。

第一,观念更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奠定创新性文化环境的思想基础。

创新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体现,而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更新观念,为创新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新时期科技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要建立服务型人才管理新体制,实现传统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和完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与体制环境。

第二,树立与创新相适应的价值观。

(1)保持追求真理的好奇心。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培育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2)树立鼓励竞争的价值观,激发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健全、完善竞争机制。(3)培育风险意识。鼓励大胆地标新立异,勇敢地开拓荒芜领域。(4)要宽容失败。

建立适应理论创新的机制,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理论创新能否出成果,成果质量如何。建立机制的关键是如何对待理论创新成果的问题。理论创新的成果最终是要为实践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如果成果得不到社会承认,理论工作者的劳动也就不能充分实现。只有把创新成果宣传好,并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作用,才能使理论工作者的劳动实现其社会价值,也才能调动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健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和各级政府部门理论创新的评价机制等。要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倡导创新的机制,对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予肯定、鞭策、激励和褒扬,对理论创新的成果给予奖励,增加投入,促进创新成果的出版和发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四、创新主体的理论自觉——理论创新的主体因素

理论创新是一项艰辛的精神创造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理论自觉和政治素质是很关键的理论创新的主体动力和条件。

1.要不断提高理论自觉观念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其理论自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感,这是不断推动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其次要具有革命家的胆魄,要有反对教条、突破陈规的政治胆识和理论勇气,把握变化了的时代,研究发展中的实际,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再次要有理论创新的锐气,把握理论创新的规律,掌握理论创新的方法,既要敢于创新,又要善于创新。第四,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实质是一种辨证否定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使命感、敏锐的问题意识,正视原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面临的当代困境,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为背景,准确地把握继承什么、发展什么、放弃什么,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点。第五,理论工作者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与建设,做学习型政党的领导者,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素养。当然,博览群书不一定就能有创新的思想,但知识的贫乏则一定产生不出创新的思想。宽广的理论基础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用宽广的视野观察问题,便于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2.要坚定政治立场

在理论创新上要保证理论创新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要求全党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广大干部群众尤其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培养和提高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只有这样才会在原则问题上站稳立场,分清重大是非界限。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所谓“新思维”的催化下加速解体的,我们应当时刻警惕。

3.要勇于探索,坚定信念,秉承创新精神

创新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创新主体必须坚定信念,不惧艰难曲折使创新成果产生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辩证运动。创新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索精神、实践精神。探索活动需要一种勇气、一种胆魄、一种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开拓新事业。[2]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之所以在理论建设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指引我们党和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是和他们的理论基础、爱国情怀分不开的,更是和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不畏艰苦的精神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坚决防止和反对理论创新中的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和形而上学、形式主义。要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所要求的那样: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4.要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广大干部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新的思想理论观点,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理念,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顺利开展;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党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充实和完善,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创造力,必须一时一刻也不停顿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质上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革命。这一过程需要深刻把握当代现实,克服传统观念、思维模式等各方面主观因素的束缚,积极回应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创新,奠定理论创新的基础。还要保存高度的警惕,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念,吸收新的理论思潮的方法论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出能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1]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3(1).

[2]孙宏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16-1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2

[1] 赵增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若干宝贵经验[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月.

[2] 张文化.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三个关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3] 张荣华,朱宏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4月.

[4] 翟洪峰,周勤.理论创新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内在统一[J].《理论月刊》2003年第3期。

[5]王力、赵海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克服的三大障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陈景聚,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西北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