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象征·主题——曼斯菲尔德《洋娃娃的房子》之重释

2012-08-15赵文兰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名作欣赏 2012年15期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奈尔伯恩

⊙赵文兰[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张 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英语系, 北京 100102]

作 者:赵文兰,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张 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英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洋娃娃的房子》是现代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诸多新西兰儿童故事中的一篇,写于1921年。故事聚焦女作家生活的年代处于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一群小女孩:性格迥异的伯恩奈尔家的三姐妹,还有那衣着褴褛、总是孤零零地在女孩子圈外彷徨的贫穷的凯尔维姐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像曼斯菲尔德其他优秀作品一样,这个短篇也是截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深刻的主题涵义。在此,女作家以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生动地展示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揭示了成人社会的阶级等第观念及其对天真无邪的儿童的影响。有些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仅限于一些文本表层的语言特征,而对其中暗含的深层主题意义挖掘不够。另外,在探讨作品的象征性涵义时,有些评论也只注意到了“灯”这一形象,殊不知,故事中其他更加丰富的词语意象,如“门”“房子”等,都蕴藏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主题性象征意义。本文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中指涉的阶级偏见、阶级对立以及反叛意识等主题,力求证明女作家是如何利用细致的细节描写、重复出现的象征和意象等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达到特定的主题效果的。

一、细节描写和阶级偏见、阶级对立等主题涵义

众所周知,曼斯菲尔德擅长细节描写。她对细节的选择不只是为了细节本身,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暗示效果。她的小说几乎每个细节除了叙述功能外还有象征作用,一句漫不经心的闲话、一个细小无意的动作都能揭示人物的本质(侯维瑞,1986:428)或一个不直接说出的主题。这在短篇《洋娃娃的房子》里可窥见一斑。

在《洋娃娃的房子》里,读者能清晰感觉到一种阶级意识或偏见弥漫于整个故事。伯恩奈尔家的三姐妹上的当地唯一的一所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孩子的学校,“可是界线总归是要划一条的,于是便划在凯尔维姐妹这里了。大多数孩子们——包括伯恩奈尔家的在内——甚至都不准跟她们讲话。每当她们走过凯尔维姐俩的身边,总是趾高气扬的……于是凯尔维姐俩便遭到大家的冷待”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富人是瞧不起穷人的,他们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穷人家的孩子有任何的接触,贫困的凯尔维姐俩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这种阶级对立和歧视下的替罪羊(Hanson&Gurr,1981:124),并且常被其他孩子的家长和学校拿来当做反面教材,甚至“连老师和她们讲话,语调都迥然不同”。

其实这种父母权威的声音是充斥着整个故事的。例如,当伯恩奈尔家的老小凯济娅提出让凯尔维姐俩来观看她的洋娃娃房子时,妈妈断然地拒绝了她:“‘当然不行,凯济娅。’‘为什么不行呢?’‘去玩吧,凯济娅,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不行。’”母女之间简短的对话暗示了阶级等第观念已经作为一种“常识”被灌输给中产阶级的孩子们。此外,她们的父母对待穷人的态度也一直被孩子们模仿着。比如,在午餐时间,孩子们想要捉弄凯尔维姐俩,爱美·柯尔“向伊莎白点了点头,像她见过她母亲在这种场合下所做的那样”。像大人一样,孩子们对这些她们认为该遭排斥的圈外人,采取的也是避而远之的态度,从而使这些圈外人无法享受她们应得的权利。

而凯尔维姐俩也默然接受了大人们的态度。当蓓里尔阿姨撵她们走时,丽儿·凯尔维“像她妈妈那样仓皇地走开了”。这些模仿显然是幼稚的,与此同时她们也在有意模仿大人们在这种原则性问题上的直言不讳,“你妈跟我妈说来着,不叫你跟咱们讲话”。丽儿对凯济娅这样说。和其他孩子一样,凯尔维姐俩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条横亘在她们面前的阶级界线,或许她们的母亲对这种阶级偏见也是默然接受的。据大人们说,她们“是一个敏捷、勤劳、矮个子的洗衣妇的女儿……凯尔维先生在什么地方呢?谁也弄不清楚。可是人人都说他关在监牢里了。原来她们是一个洗衣妇和一个囚犯的女儿呀!嘿,真是人家的孩子们的好伴儿!”这段叙事起初是对凯尔维太太较为客观、又颇含同情的描述,随之叙事又转向了当地的流言飞语,表明了这种庸俗而势利的猜测是如何被大家所认可,错误的逻辑最终却成为了一种正当理由,使得小凯尔维姐俩不得不成为被众人唾弃的对象。此外,这里的叙述声音还透露着一种权威的和阶级的势利观,同时也“给资产阶级的女性观定了位”(Fullbrook,1986:114)。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女性是不需要工作的,她们的目标就是嫁一个合适的男人,从而获取自己应有的地位。“勤劳、独立和乐观的勇气”是不被接受的,因此从这一个角度来讲,凯尔维母女也是注定要被排斥在“圈子”之外的。

另外,故事中对爱尔丝·凯尔维的外表有着这样的描述:“她身材瘦小得可怜。”(She was a tiny wishbone of a child.)这句话中的wishbone在汉语中表示“叉骨(鸡胸的)”或“如愿骨”。这个词的使用可谓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形容了爱尔丝身材瘦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爱尔丝心中渴望走进这个“圈子”,和其他孩子平等相处,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愿望。而她的名字Else也暗示了她注定要成为“他者”,一个不为文明的上流社会接受的“他者”。看来,为了揭示故事所反映的阶级偏见和阶级对立这一主题,曼斯菲尔德的确是用心良苦。

和伯恩奈尔太太一样,蓓里尔阿姨也是坚决排斥凯尔维姐俩的。当她发现凯济娅领着小姐俩来看她的洋娃娃的房子时,她用愤怒、冰冷的语调说:“你好大胆,竟敢把凯尔维家的小孩带到院子里来了……你是不准和她们说话的!”然后又冷冰冰、傲慢地对姐俩叫道:“……马上给我滚出去!”看到小家伙们仓皇逃走,她的心情好多了,“哼着小调走进屋去”。以恐吓、折磨穷人家的孩子为乐,这并不是蓓里尔阿姨的特权,这一点我们在学校其他孩子身上也可以看到:午餐时间,女孩子们突然想给凯尔维姐俩一场难堪,伦娜尖着嗓门问:“‘丽儿·凯尔维,你长大了就去做女佣人,这话可当真?’对这样的挑衅丽儿似乎并不在意,照常腼腆地傻笑了笑。伦娜可没了面子,她双手叉腰,向前冲了过去。‘呀!你爸爸在坐牢咧!’”在大家面前把凯尔维姐俩羞辱一番后,那一群小女孩都“飞快地跑开了,她们都非常兴奋,乐不可支”。

不过,曼斯菲尔德笔下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天真、可爱而又敏感的,她们总是努力尝试着迎合这个粗俗的成人世界。在《洋娃娃的房子》里,孩子们只要能追随自己的意愿,她们其实是很民主、很亲切的;只有当内心的这份仁慈受到成人庸俗的重富轻贫思想和阶级意识的冲击时,她们才会变得傲慢无礼。

二、从“影子”和“大门”等的象征意义看凯济娅反叛意识的觉醒

如果要找出《洋娃娃的房子》里的主角的话,那就非凯济娅莫属了。除了揭示阶级等第观念这一主题以外,故事还重在展示小主人公凯济娅勇于冲破世俗的枷锁,跨越那条横亘于她和凯尔维姐俩之间的阶级界线所表现出来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曼斯菲尔德通过“影子”和“大门”等具有象征性主题涵义的具体形象的巧妙运用传达出来。

凯尔维姐俩最初在凯济娅的意识中仅仅是作为围在伯恩奈尔家的孩子周围众多奉承者所形成的圈子边缘外的一种常识的存在,按理说,她没有理由提出那个愚蠢的邀请小姐俩来家中的问题,因为这只会遭到伯恩奈尔太太的严厉拒绝。但她也绝不会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对姐俩进行羞辱。而现在除了小凯尔维姐俩,所有的人都已经看过那座洋娃娃的房子了。凯济娅对洋娃娃的房子的钟爱使得心地善良的她也想让小姐俩分享到这份喜悦,让她们获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权利,这种愿望埋下了她最终与其所在阶层疏离的种子。

在凯尔维姐俩被众人羞辱的那天午后,喜欢来客的姐姐们上楼换了围裙,而小凯济娅却从后门“偷偷溜出去了”。待在房里的姐姐们是墨守着常规,并遵从父母的约束和管教的,而从“偷偷地溜”(thieved)这一词,凯济娅的独立意识和叛逆心理则可窥见一斑,这也为接下来她敢于违背阶级等第制度的举动做了铺垫。她“攀上院子里的那扇宽大的白色大门来回荡摆着”,然后远远望见凯尔维姐俩向这边走来,“她从大门上溜了下来,似乎想要跑开”,显然凯济娅企图避免这次碰面,不过转而“她犹豫了一下”,因为想邀请小姐俩观看洋娃娃的房子的念头又浮现在脑海中。是墨守成规还是挑战父母的权威?她迟疑着。“凯尔维姐俩走得更近了,她们身旁拖着长长的影子,横在大路上,影子的头部一直伸到金凤花丛中。凯济娅又攀上了大门;她已经下定决心;她转身向外荡摇着。”使凯济娅作出抉择的正是她们的“影子”(shadows),它象征着始终伴随姐俩左右的阴影:关于她们的父母和家庭背景的充满恶意的流言飞语。正是这抹阴影使她们成为圈子外的弃儿,并且被剥夺了本应和其他孩子一样应享受的权利。“影子”使她们和美丽的花丛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凯济娅邀请凯尔维姐俩走进大门来观看洋娃娃的房子的决心暗示了她抹去了横亘于她们之间的阶级界线,从内心接受了这对可怜的被排斥的小姐俩;从深层意义上说,这一想法表明凯济娅漠视了阶级等第观念,并暗示了她阶级反抗意识的觉醒。

另外,凯济娅家那扇白色的“大门”同样具有象征性主题涵义。门里面是富有的伯恩奈尔家族,门外是贫穷的凯尔维姐妹。凯济娅躲在大门里就是固守着传统的阶级等第观,她走出大门则意味着摒弃了那道阶级界线。所以说,“大门”暗示了凯济娅的迟疑不决。不过,最终她下定了决心,转身“向外荡摇着”(swings out),这一动作从文本表层说明凯济娅决心把洋娃娃的房子展示给这两个社会弃儿看,而其潜藏的文本则暗示着凯济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她们打开,把她们当成与自己具有平等地位的“朋友”来看待,从而印证了她阶级反抗意识的觉醒。

随后,凯济娅领着凯尔维姐俩走进院子看了洋娃娃的房子,不过很快就被蓓里尔阿姨发现了,在她的斥骂声中,凯尔维姐俩仓皇地逃走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凯济娅和凯尔维之间的纽带就这样被无情地扯断了,凯济娅也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至此,我们的小主人公通过逾越那条被社会所规定、被父母所认可的界线,表达了对那两个弃儿某种程度上的友爱之情,从而也完成了思想上的成长历程。

三、“洋娃娃的房子”、“灯”的象征意义

除了“影子”和“大门”等重在体现凯济娅反叛意识的觉醒这一主题特征的象征以外,那座“洋娃娃的房子”和那盏“小油灯”也同样具有深层象征意义。当亲爱的老黑依夫人给孩子们送来这座洋娃娃的房子后,孩子们喜爱得无以复加。房子制造得是那么的逼真,看着它,孩子们就像观看她们自己的生活一样,尤其是当她们看到“扮作父母亲的两个洋娃娃——像是晕倒在客厅里一般,手脚僵直(stiff),挺在那里”,感觉更是惟妙惟肖。“stiff”一词也有一语双关之意:其表层意义是指,扮作父母亲的洋娃娃的手脚是不会动的,姿态是僵直的;从文本的深层,它又影射出现实世界里成人(尤指父母)态度的冷淡和傲慢,并进一步暗示了阶级歧视的存在。而之前我们分析过的蓓里尔阿姨对老黑依夫人的讥诮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如凯尔维姐俩被当做教育伯恩奈尔家孩子的反面教材一样,这座洋娃娃的房子对女孩子们也有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它使孩子们通过观察房子里面的人和物来给自己定位,从而进行充满稚气的模仿(Fullbrook,1986:116)。

可是只有凯济娅捕捉到了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是一只精美绝伦的,有白灯罩的琥珀油灯……它好像在对凯济娅笑,好像在对她说:‘我是生在这儿的!’”这盏“活灵活现”的灯所反映出的家的氛围和径直地“挺在那里”的洋娃娃是截然不同的,它告诉我们:这座房子除了充斥着势利之气,还能使人感受到光明和温暖,曼斯菲尔德在小说里再次用“灯”来表明凯济娅的反叛意识。

等到了游戏时间,伊莎白以骄傲无比的声音向同学们炫耀着那座洋娃娃的房子,凯济娅嚷道:“那盏油灯才是最呱呱叫的!”可是谁也没有理会她,反而在圈子外彷徨的凯尔维姐俩听到了凯济娅说的话。在小说最后,爱尔丝摸了摸她姐姐的那根羽毛,难得地笑了一笑。“‘我瞧见那盏小油灯了,’她轻轻地说。”这句话揭示出了“灯”所隐藏的主题涵义。这盏灯成为了连接处于特权阶层的凯济娅和社会的弃儿、“他者”——爱尔丝之间的纽带,并使两人心灵上得以沟通。温暖的灯光穿越了横亘于孩子们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盏“精神之灯”(Hanson&Gurr,1981:53),在它的光芒下,孩子们想象着可以远离无情的成人世界,抛却阶级等第观念,作出自己由衷渴望的选择。这是一盏“艺术之灯”,艺术世界里是没有贫富、贵贱、等级之分的,通过这盏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爱尔丝和凯济娅达到了艺术境界上的平等。不过,结尾句“姐俩又默不作声了”,这暗示着这种瞬间的沟通并不能消除横亘在丽儿和爱尔丝面前的社会阶级壁垒。

间接和巧妙的暗示是曼斯菲尔德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一大特点。在《洋娃娃的房子》里,女作家并没有刻意地从正面去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反之,通过大量细致的细节描写暗示我们,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一种阶级偏见的存在以及对孩子们所产生的挥之不去的影响。另外,为了更好地传达这些隐藏的主题涵义,曼斯菲尔德还借助了诸如“灯”“大门”“影子”,“洋娃娃的房子”等象征符号。代表阶级界线的“大门”,影射着小凯尔维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的“影子”,那座惟妙惟肖的象征着冷漠而偏见的成人世界的“洋娃娃的房子”,尤其是那盏能够穿透阶级界线、让不同阶层的孩子精神上获得认同的“小油灯”,无不形象而生动地凸显出小说潜在的深层主题涵义,赋予了《洋娃娃的房子》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小说永恒的文学魅力,从而也使我们品味到曼斯菲尔德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现主题时精湛的叙事艺术。

①[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陈良廷、郑启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以下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1]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6.

[2]Hanson,Clare and Gurr,Andrew.Katherine Mansfield[M].London:Macmillan,1981.

[3]Fullbrook,Kate.Katherine Mansfield[M].The Harvester Press,1986.

猜你喜欢

曼斯菲尔德奈尔伯恩
奈尔宝
考特妮和龙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声 明
绿眼睛
讽刺艺术赏析
《谍影重重5》伯恩的全面回归
冬季
乱丢狗粪丢官位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