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与四省八市区域经济结构对比分析: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转移比较

2012-08-08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四省就业结构衢州市

翁 莹

(衢州市统计局,浙江 衢州 324002)

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建于1986年,由浙江省的衢州、丽水、金华,江西省的上饶、抚州、景德镇、鹰潭,福建省的南平和安徽省的黄山组成,是支撑我国东部、开发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通道。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经济数据对衢州和四省八市经济结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提出建议。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基本概况

(一)衢州产业结构高度化平稳推进

1.从产业结构纵向分析,衢州服务业发展与工业相比显得滞后。从十一年间三次产业的比重趋势来看,衢州产业结构发展总体呈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低;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波动趋稳。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情况看(表1),2011年该指数达到2.64,比“十五”的开局之年2000年提高0.14,但和全省情况比较仍显落后。

2.从产业结构横向分析,衢州在四省九市中产业结构高度化位居第四。2011年,九个地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金华市,其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与浙江省一致,且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第二层次黄山、丽水、衢州,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处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间;第三层次是景德镇、南平、上饶、鹰潭和抚州,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高于低收入国家水平,但与中等收入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第四层次是抚州市(表2、3)。

表1 衢州市2000-2011年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

表2 2011年四省九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

表3 不同收入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

(二)就业的产业转移和区域转移步伐较快,人口素质得到提高

1.从就业的产业分布情况看,衢州就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汇总资料表明,2000年以来衢州就业人口快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66∶17∶17变为43∶29∶28。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11.76个和10.87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占比减少22.6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各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逐渐增强(表4)。

表4 2010年“六普”衢州市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情况

2.从就业转移的区域比较看,衢州市乡村人口减少幅度居四省九市第三位。由于产业分布的城乡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在空间上表现为人口的城市化倾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就业结构持续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2000-2010年,衢州乡村人口比重(占常住人口比重)变化位于四省九市的第三位,比浙江省高1.61个百分点。上饶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低于衢州,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却高于该市。

表5 “五普”、“六普”四省九市乡村人口比重变化(%)

3.从人口素质情况看,衢州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居四省九市第四位。利用“五普”、“六普”各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对四省九市的人口素质进行计算比较(表6),2010年衢州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次于景德镇、金华、黄山,列第四位。十年来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提高最快的是黄山市,比“五普”提高0.89;其次是景德镇,衢州增速列第三位。尽管衢州人口文化素质在十年间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前位地市差距较大,与其后几个地市比领先优势微弱。

表6 “五普”、“六普”四省九市人口文化素质指数

从就业人口受教育情况看,衢州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根据“六普”10%的抽样调查,就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总就业人数比重高达78.35%,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7%。

(三)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分析看,衢州就业转移尚未跟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衢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表7)从2000年到2011年扩大了4.13个百分点,高达66.06。虽然产业结构重心明显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但就业结构重心转移并未很有效地同步,偏离度在2002年扩大到最高值,之后就一直波动高位运行,说明衢州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遇到一定的阻力,产业结构效益未充分发挥。

表7 2000-2011年衢州市就业、产业结构偏离指数

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要素转移后劲不足

衢州市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稳推进却难以提高,甚至在某些年份呈下降态势。“十一五”期间,衢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为12.9%,增幅低于工业5.5个百分点。2010年该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4%,比第二产业低27.9个百分点;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落后于金华、丽水6.83个和4.39个百分点,低于浙江省6.56个百分点。尽管衢州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处于四省九市的中上游,但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与本省及省内两个近邻地市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当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持续向第三产业推进时,衢州市产业结构高度化速度却落后于全省脚步,比经济总量略低于该市的丽水还要低,生产要素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后劲不足。

(二)劳动力转移不畅,产业结构效益欠佳

从前文分析看,2010年衢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8.56%,但却聚集着43.02%的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第二产业低18.28个百分点,但从业人员占比却只比第二产业低0.98个百分点,可见第一、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欠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不高。从城市化进程看,衢州乡村人口减少幅度高于浙江省,且在四省九市中位列第三位,但在绝对数方面乡村人口比重仍旧很高,位于四省九市第六位,分别高于本省近邻金华和丽水14.89个和4.27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偏低,就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不容乐观。

(三)就业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对产业升级推动力有限

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但衢州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源要素对产业升级推动有限。其一,由于该市的就业结构以农业从业人口为主,虽然工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但工业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吸纳的就业人口普遍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其二,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行业,而这些行业对从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要求普遍偏低。其三,衢州对于周边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的吸引力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逐步趋弱。外地高学历(技能)人才不愿意到衢州发展,而本地成长起来的高学历(技能)人才又不愿意回到衢州或留在衢州做贡献。

三、对策建议

为促进衢州产业结构调整,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为抓手,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制度,鼓励企业多研发、多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高新园区的载体作用,着力培养和壮大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资源消耗相对较小的战略新兴产业。夯实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科技基础,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其科技创新上升至更高层面,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2.以工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壮大。

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健全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相应的服务功能。在产业集群内部,引导企业深化分工协作关系,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其不具竞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以扩张社会化的生产性服务需求。

3.以加快服务业发展为着眼点,提高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附加值。充分调动本市各县区积极性,通过各县市区发展本地独特的优势产业来带动服务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注重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对周边地区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环境优势,把衢州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4.以引进和培养人才为着力点,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落实现有政策和意见,提高政策的宣传度、透明度和持续性,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引进人才,充分运用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企业项目服务。注重对本地已有人才以及本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养,及时了解本市企业的用工需求,培养能够满足本地企业发展需要的对口人才。

猜你喜欢

四省就业结构衢州市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四省试点 主攻方向已定
数据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沿海四省一市工业企业效益及投资效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