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民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状况调查分析

2012-08-08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半价营利性场所

张 黎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 200003)

为了解上海市民对公共文化场所的利用状况,征询市民对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愿望和需求,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利用12340社情民意调查专线开展了一次专题电话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16-70岁的上海市民群体中获取成功样本1000个。

一、上海市民对公共文化场所的总体偏好

公共文化场所门类繁多,为了便于调查分析,我们按照文化特征把公共文化场所分为11类,再按照营利特征分为3大类(表1)。

表1 上海公共文化场所的调查分类

1.绿地类场所最受市民青睐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日常最喜欢去的公共文化场所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绿地类、音乐影剧类和公益类场所,所占比例分别是60.8%、34.2%和26.9%。受访市民最少光顾的是文化创意园区,仅占7.5%。

2.不同年龄群体的选择存在差异

年轻市民最喜欢音乐影剧类场所。56.4%的青年受访群体(16-30岁)选择音乐影剧类场所;其次是绿地类场所,占51.3%;第三是棋牌歌舞类场所和健身类场所,同为31.9%。

中年市民最喜欢绿地类场所。62.9%的中年受访群体(31-50岁)选择绿地类场所;其次是音乐影剧类场所,占36.5%;第三是公益类场所,占32.2%。

老年市民也最喜欢绿地类场所。65.4%的老年受访群体(51-70岁)选择绿地类场所;其次是社区类场所,占31.8%;第三是地方特色景区,占22%。

3.不同学历群体的选择各有侧重

不同学历市民均最喜欢绿地类场所,但市民受教育程度也影响其对公共文化场所的选择偏好。

低学历受访市民群体(高中及以下学历)最喜欢绿地类场所,占59.2%;其次为文化特色景区,占24.2%;第三为社区类场所,占22%。

高学历受访市民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也最喜欢绿地类场所,占62.8%;其次为音乐影剧类场所,占53.5%;第三为公益类场所,占36.3%。

4.不同收入群体的选择不尽相同

市民收入对公共文化场所选择偏好有影响,虽然不同收入群体位列第一和第二的偏好序列相同,但是各自所占比重差异很大(图1)。

图1 不同收入群体的受访市民去各类文化场所的比例

61%的低收入受访市民群体(平均月收入5000元及以下)最喜欢去的是绿地类场所;其次是音乐影剧类场所,占31%;第三是公益类场所,占26%。

63.2%的高收入受访市民群体(平均月收入5001元及以上)最喜欢去的是绿地类场所;其次是音乐影剧类场所,占49.2%;第三是健身类场所,占38.3%。

二、市民对营利性为主公共文化场所的利用状况

营利性为主的公共文化场所和非营利性为主的文化场所,在文化特征、投资主体、使用功能,以及市民的接受程度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少差异,因此,本次调查将其分开论述。

1.半数以上市民基本不去营利性文化场所

本次调查选择了电影院,剧院、音乐厅,书店,歌厅、舞厅,以及体育馆、健身房等5类较为典型的营利性文化场展开深入访问。

当问及过去一年中平均每月去过上述5种营利性文化场所的次数时,89.8%的受访市民表示没去或很少去过剧院、音乐厅,78%表示没去或很少去过歌厅、舞厅,74.4%没去或很少去过体育馆、健身房,65.3%表示没去或很少去过电影院,58.9%表示没去或很少去过书店。这表明,市民光顾营利性文化场所的比例并不高,至少半数以上的市民基本没去或很少去(表2)。

表2 受访市民平均每月去营利性公共文化场所的频率单位:%

2.市民去书店、电影院相对较多

书店和电影院是市民相对去的较多的营利性文化场所,分别有41.1%和34.7%。从频率看,在表示去过书店的市民中,平均每月去1-2次的占75.7%,去3-4次的占17.3%,去5次及以上的占7%;在去过电影院的市民中,平均每月去1-2次的占88.5%,去3-4次的占9.8%,去5次及以上的占1.7%。显示该部分市民去书店和电影院的频率绝大多数为每月1-2次。

3.市民去音乐厅、剧院最少

剧院和音乐厅是市民最少去的公共文化场所,89.8%的受访市民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去过这类场所,去过的仅占10.2%。从频率看,在表示去过剧院和音乐厅的市民中,平均每月去1-2次的占92.1%,去3-4次的占6.9%,去5次及以上的仅占1%。

4.逾半数市民月均花费不足百元

多数市民在营利性文化场所的花费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当对过去一年中去过上述5种营利性文化场所的受访市民询问支出费用时,88.5%的受访市民表示每月花费不足500元,并且52.8%的受访市民每月花费在100元以内。

市民在营利性文化场所的花费与其个人收入呈正比,收入越高,相应的支出费用也越高。调查显示,以每月在营利性文化场所花费501元及以上的受访市民比例看,平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受访市民比例要比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及以下的受访市民的比例高18.2个百分点。

三、市民对非营利性为主公共文化场所的利用状况

非营利性为主的公共文化场所主要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益类场所,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会活动室、公园、公共绿地等场所。部分营利性文化场所也有一些常规化的非营利性公益行为,本次调查选择了周二半价电影活动进行针对性调查。

1.市民对美术馆、博物馆的参观率不高

(1)逾半数市民知晓美术馆、博物馆免费。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起免费对外开放。调查显示,56.6%的受访市民知晓这项举措。

(2)三分之一市民去年曾参观过美术馆、博物馆。调查显示,65.2%的受访市民表示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去参观过美术馆或博物馆,26.7%表示去过1-2次,仅有6.2%表示去过3-4次。

(3)闲暇时间少、馆址离家远抑制参观热情。当对没去过和仅去过1-2次的受访市民问及“不去或很少去的原因”时,39.2%表示“没有时间”,35.8%表示“离家远,不方便”,而表示“对艺术没有兴趣”的仅占10%。这说明一些客观因素妨碍了市民参观愿望的实现,特别是休闲时间不足,直接限制了市民的兴趣空间。

2.老年人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主体

(1)逾七成市民知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目前,上海已建有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了对全市所有街道的全覆盖。调查显示,71.8%的受访市民知晓所在街道设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表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深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之中。

(2)老年人参与热情最高。老年群体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老年、中年和青年群体中曾经参与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的比率为49.2%、38.5%和28.6%,老年群体的参与率明显高于青年和中年群体。

从参与频率看,19.4%的老年人表示过去一年中每月都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而这个比例在中、青年群体中分别为9.2%和6.1%,显示老年人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最主要的活动参与者。

(3)社区活动内容有待改进。调查显示,市民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的参与度比知晓度要低,没参加过活动的受访市民占58.9%。当问及这部分受访市民“不去或很少去”的原因时,47.1%表示“没有时间”,23.4%表示“没有兴趣”,10.3%表示“活动内容单调,不吸引人”。

3.周二电影半价叫好不叫座

(1)逾半数市民知晓周二电影半价。2005年起,每周二为电影半价日。半价日活动对缓解票价贵,吸引更多中低收入观众走进影院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56.8%的受访市民知晓这项措施,知晓率较高。

(2)经常受惠市民不足两成。周二电影半价知晓率高,但受惠率并不高。调查显示,在知道周二电影半价的受访市民中, 65.7%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在周二去看过半价电影,15.3%表示只去看过1-2次,只有19%表示去看过3次以上,即经常受惠者不足两成。

(3)与工作日冲突是最大矛盾。当对不去或少去周二享受电影半价的受访群体问及原因时,53.3%表示“没时间”;其次是“没有感兴趣的电影”,占13.5%;第三是“即使半价票价也高”,占9.4%。这表明市民没能享受到这项优惠措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周二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是工作日,时间上冲突。

四、市民对文化创意园区的利用状况

文化创意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不仅对文化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兴的城市旅游、休闲的重要地标。目前,上海已经拥有8号桥、M50、1933老场坊等几十家文化创意园区。

1.三分之一市民知晓文化创意园区

调查显示,35.2%的受访市民表示知晓上海有文化创意园区,总体上知晓率不高。

分年龄看,年龄因素对市民的知晓率没有明显影响,青年群体的知晓率为34.4%,中年和老年群体分别为35.9%和35.1%。

分学历看,高学历者的知晓率要高于低学历者。高学历群体的知晓率为45.4%,比低学历群体高18.7个百分点。

分收入看,高收入群体的知晓率要高于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的知晓率为52.3%,比低收入群体高20.6个百分点。

2.多数市民未去过文化创意园区

当对知晓文化创意园区的受访群体问及过去一年中去过几次时,76.4%的受访市民表示没去过,表示去过的占23.6%,表示去过3次以上的仅占6.8%。

分年龄看,中年群体光顾文化创意园区相对较多。在对知晓文化创意园区的受访群体问及过去一年中去过几次时,30.4%的中年群体表示去过,而这个比例在青年和老年群体中分别为22.3%和18%。

分学历看,高学历群体光顾相对较多。在过去的一年中,高学历群体表示去过文化创意园区的比例为26.7%,比低学历群体高7.5个百分点。

分收入看,高收入群体光顾相对较多。在过去一年中,高收入群体去过文化创意园区的比例为30.7%,比低收入群体高9.3个百分点。

3.不同群体较少光顾的原因各不相同

当对在过去一年中“没去过”或“去过1-2次”文化创意园区的受访市民群体征询不去或少去的原因时,30.8%的受访市民表示“没有时间”, 27.4%表示“离家远、不方便”,15.6%表示“没有兴趣”,14.9%表示“不了解”。可见,市民缺乏足够的休闲时间是较少光顾文化创意园区的主要原因。

分年龄看,在过去一年中“没去过”或“去过1-2次”的受访群体中,青年和中年群体表示的第一原因都是“没有时间”,但老年群体的第一原因则是“离家远,不方便”。

分学历看,高学历和低学历群体选择不去或少去光顾的第一原因都是“没有时间”。

分收入看,高收入群体不去或少去光顾的第一原因是“没有时间”,而低收入群体的第一原因则是“离家远,不方便”。

由此可见,文化创意园区的光顾率与市民教育素质成正比,高学历群体年龄相对较轻,收入相对较高,对文化创意园区的兴趣也越高,应是目前上海文化创意园区重点营销的对象。

五、市民对上海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的意愿和建议

1.市民认为上海文化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目前上海文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市民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调查显示,市民首先希望的是 “降低各类演出及电影票价”,选择比例占47.9%。如上所述,剧院、音乐厅、大型演唱会等音乐影剧类场所是市民仅次于绿地率的最喜欢去的文化场所。但是,目前市场上剧院票价动辄上千元,电影票价也是百元上下,成为横亘在市民与剧院电影院之间的“藩篱”。降低票价,增加公益演出,是满足市民文化消费期望的重要举措。市民其次希望的是“增加免费的各种公益文化活动”,选择比例达40.3%;市民第三希望的是“增加市民的休闲时间”,选择比例达30.1%。

2.市民认为上海文化场所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当问及上海哪些方面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还需要加强时,列前三位的都是非营利性公共文化场所。首先是绿地类场所,受访市民的选择比例达51.7%;列第二和第三的是社区类场所和公益类场所,分别占37.2%和34.1%。这说明,市民对进一步加强上海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充满期待,值得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半价营利性场所
多源流理论视野下我国营利性民办大学的政策过程及未来思考
第二杯半价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近400人投诉“半价团”:无法提现,钱全打水漂!
“半价”生活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非营利性医院能否变为营利性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