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常见药敏探析

2012-08-03谢建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3期
关键词:败血症葡萄球菌病原菌

谢建军

(湖南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湖南 湘潭 411104)

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病由各种致病菌侵入患儿血循环系统而引起全身性感染,其病因复杂,新生儿发生率约0.1%~1.0%,病死率约10%~50%,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危重疾病[1]。及时检出致病菌可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败血症,对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情况十分重要,现研究本院2004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4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探讨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88例,女52例;早产儿16例,足月儿124例;发病日龄:7d以内56例,7d以上84例;其中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例;羊水异常12例,宫内窘迫或窒息10例。全部140例病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均为血培养阳性确诊病例。发热或体温不升18例(25.7%),吃奶差或拒乳92例(65.7%),反应差40例(28.6%),肝大28例(20%),黄疸66例(47.1%)。并发症:肺炎86例(61.4%),脐炎16例(11.4%),呼吸衰竭4例(2.8%),肾功能不全4例(2.8%),肝炎2例(1.4%),化脓性脑膜炎4例(2.8%),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1.4%),泌尿系感染2例(1.4%)。

1.2 检测方法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白内障5×109/L有10例(7.1%),>25×109/L有2例(1.4%),C反应蛋白增高28例(20%),血小板白内障100×109/L有4例(2.8%)。

2 结 果

2.1 血培养及药敏结果

血培养细菌分布情况:表皮葡萄球菌56例(占40%),溶血性葡萄球菌22例(占15.7%),人葡萄球菌亚种20例(占14.3%),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占2.8%),链球菌属2例(占1.4%),大肠埃希菌2例(占1.4%),屎肠球菌10例(占7.1%),阴沟肠杆菌4例(占2.8%),产气肠杆菌2例(占1.4%),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占1.4%)。药敏试验结果: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6例(占75.7%),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克林霉素敏感86例(占61.4%),红霉素敏感8例(占5.7%),头孢唑林敏感4例(占2.8%),苯唑西林敏感4例(占2.8%),哌拉西林他巴唑敏感4例(占2.8%),泰能6例(占4.3%),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泰能均敏感。

2.2 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均予综合治疗,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全部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配合输静脉丙种球或血浆等支持治疗。治愈72例,好转50例,18例自动出院(表1)。

表1 治疗后的疗效

3 讨 论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2],且发病隐匿,不易被早期发现,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体温不规则,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腹泻,少吃,少哭,少动,体质量不增或增长缓慢,黄疸,皮肤发绀、花纹,皮疹,低血压,代谢紊乱等,有时仅有某个单一表现,临床表现典型时可能已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检查也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本组中血白细胞异常6例,占8.6%,血小板减少占2.8%,CRP增高14例,占20%,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血C-反应蛋白有助于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有报道认为降钙素原(PCT)及IL-6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4],有条件可以早期检测。

近几十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有很大变化,70年代以来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成为美国新生儿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而国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常见。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也随着年代的不同而不断变迁,近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5]。本组病例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28例占40%,溶血性葡萄球菌11例占15.7%,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占2.8%,与文献报道相似[6]。从药敏结果看,本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亚氨培南敏感率较高,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红霉素敏感率低[7],显示青霉素等不宜作为新生儿败血症首选用药,宜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关键在于抗生素的选择[8]。新生儿感染细菌耐药问题已十分严峻,耐药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滥用抗生素及不规范使用抗生素[9]。近年来发现许多顽固性难治性感染可能与菌膜形成有关,菌膜是指细菌周围有一层有粘液澡酸盐的多糖物质,致使抗菌素难穿透此膜不能有效发挥抗菌作用[10]。病原菌未明确时可根据患儿的感染部位、临床特征,结合本地区、本医院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药敏情况,进行经验性治疗,病原菌明确后应以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为依据,用药足量、疗程要足,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11]。对于重症患儿,特别是早产儿,输注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支持治疗特别重要。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对于可疑败血症患儿建议应用抗生素前进行血培养,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选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此外,为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需要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护理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对新生儿不良行为,以及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尽量避免交叉感染。

[1]黄勇.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3):273-274.

[2]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42-349.

[3]梁玉美,陈霞静,潘红飞,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 (19):2684-2684.

[4]邱玉芳,沙莉.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5):455-456.

[5]敖当,张慧琼,蔡娜莉,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十年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 ( 5) : 273-275 .

[6]朱敏丽,郑戈,陈金妮,等.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的病原菌对比与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 2 ):124-127.

[7]叶晓涛,郑望春,黄衍锋,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3):166-167.

[8]邵肖梅.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900-902.

[9]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00-102.

[10]陈兰举,潘家华.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和药物敏感性变化的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12-113.

[11]杨庆南,朱晓东,朱建幸.非院内出生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 ( 3) : 172-173.

猜你喜欢

败血症葡萄球菌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皮肤上皮细胞中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