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多普勒和应变/应变率显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分析

2012-07-19李才坤

中外医疗 2012年30期
关键词:心尖心肌病节段

李才坤

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人民医院,广东梅州 514031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加剧以及心血管病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如何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课题。目前,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当中仍有18%~35%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该院通过组织多普勒和应变/应变率显像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①QRS≥125 ms;②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0 mm;③左心室LVEF≤35%;④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⑤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⑥缺血性或者非缺血性心肌病。

1.2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45~72岁,中位年龄58.5岁;病理类型:缺血性心肌病30例,瓣膜病3例,酒精性心肌病2例,扩张性心肌病21例。

1.3 治疗方法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将球囊导管缓慢插入至冠状静脉窦,把左室电极导线插入到心脏的侧静脉以及侧后静脉;如果无法放置在侧静脉以及侧后静脉,则放置在前静脉与后静脉。植入完成之后,以110 ms波宽以及10 V电压的电流进行起搏。采取不起搏、右室起搏(RV)、左室起搏(LV)以及双腔起搏(BiV),起搏方式为随机进行。

1.4 观察指标

①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比较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参数;②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比较应变/应变率;③左心室不同节段的收缩位移距离;④缺血性与原发性心肌病在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比较 SV、Sb-Lb以及 LVEF。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参数比较

在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左心室的整体功能良好,见表1。

表1 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患者左心室的整体功能结果(±s)

表1 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患者左心室的整体功能结果(±s)

起搏方式 例数 收缩末期容积(m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m)身血分数值(%)每搏输出量(mL)双腔起搏(BiV)左室起搏(LV)右室起搏(RV)不起搏P 52 52 52 52 142±56 140±61 155±63 167±71>0.05 207±66 208±76 213±79 215±82>0.05 35±8 36±7 31±10 25±7<0.05 69±19 66±20 62±15 48±16<0.05

表2 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应变/应变率情况(±s)

表2 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应变/应变率情况(±s)

种类 部位 不起搏BiV LV RV应变率应变心尖段室间隔侧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0.38±0.64 0.08±0.61-6.8±7.6 0.66±0.47 0.41±0.69-6.9±9.3 0.68±0.45 0.42±0.41-12.1±4.8 0.65±0.55 0.47±0.42-6.7±9.2

2.2 不同起搏方式下应变/应变率比较

由表2可知,在进行BiV的时候,只对侧壁心尖段的应变率改善明显。在进行LV的时候,同时以及侧壁收缩期心尖段室间隔的应变/应变率有都有所改善。

2.3 左心室不同节段的收缩位移距离

通过观察发现,在进行LV的时候,左室节段的心肌收缩位移距离有了明显的改善。

2.4 缺血性与原发性心肌病在起搏之后比较

在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SV以及LVEF,起搏之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是否显著,其与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筛查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际上一般建议患者的QRS在120 ms以上,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内径在55 cm以上,LVEF则在35%以下,可以给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2]。但是,经过临床研究发现,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筛查,仍然有18%~35%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同时研究还发现[1],患者的QRS波宽度仅仅只能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参考的一个因素,不能绝对化,窄QRS波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治疗效果也比较显著。

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测定不同节段心肌收缩速度以及时间,能够有效确定各个节段电机械关联准确信息。而且组织多普勒技术还可以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室间的延迟参数程控调节进行指导,对心室间的延迟参数进行调整,将左心室各个基底段电机械的同步参数最大差值调整到最小,获取最佳的一个心室间的延迟时间[3]。

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起搏方式之下,患者左心室节段的心肌收缩速度的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进行LV的时候,节段心肌的收缩位移距离有一个明显的改善,这可以对节段心肌收缩改善情况进行定量地评估。

通过该研究可以看出,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方面,BiV与LV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组织多普勒和应变/应变率可以对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进行有效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盖筱莉,焦瑞霞.组织同步成像技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评价[J].河北医药,2010,32(2):240-242.

[2]王春燕.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同步显像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术前筛选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2(28):195-196.

[3]金淑云.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长期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5(22):213-215.

猜你喜欢

心尖心肌病节段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多排CT对经股动脉与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分析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甜蜜养颜季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
预制节段拼装梁桥上部结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