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小寒、大寒)

2012-07-13王彤

养生保健指南 2012年1期
关键词:少商流鼻血小寒

王彤

小寒宜养肾

(公历1月5-7日)

雁北乡 鹊始巢 雉始鸲

[宜]养肾,保护脾胃

[忌]大鱼大肉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天已经变得很冷了。

关于“大寒”和“小寒”哪个更冷,古书和气象上记载不尽相同。《群芳谱》上说:“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大寒,寒威更甚”,“大者,凛冽之极也”。意思是说大寒比小寒冷。

然而在气象记录中,却是小寒比大寒冷,我们常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天”正是在小寒的节气内,所以小寒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那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那个时候的确是大寒比小寒冷,但又因为小寒还处在“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去“三九”,而且小寒正与消暑相对,因此称之为小寒。

小寒正处在三九隆冬的时候,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要注重保养肾。

寒冷冬季,打响“保胃”攻坚战

“小寒”,顾名思义,寒就是寒冷,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天寒地冻,相传古时候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线形,共得八十一线,每天涂一线,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正如歌谣中唱的那样“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也有的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为“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要知道,这只不过是人们记载寒冬的一种方式,希望九九消寒图画满了之后,人们就不用再忍受寒冷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不仅有各种取暖措施,在饮食上更是琳琅满目,各种温补的食物更是使劲的补。

虽然是满足口欲了,却把我们的脾胃给累坏了。您想啊,从夏秋季节的清淡食物立马儿转到脂多厚味、辛辣之品,可怜的脾胃就会像千金小姐落魄成为女佣一样,因无力承担繁重的劳动而累到。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我们身体吸收营养的来源,如果脾胃“病”了,自然对营养的吸收也就少了,人自然也就容易生病了。我们都知道,冬天是收藏的季节,也是积蓄力量以待“萌发”的季节,这时候人体的阳气是内敛的,胃的阳能自然也属于内敛状态,因此这个时候人的消化能力特别好。如果这个时候大量地进补,加上自身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很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因此在冬天,保养脾胃刻不容缓。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养自己的脾胃呢?

“保胃战”吃软不吃硬。有胃病的人都知道,当胃不舒服的时候,如果吃了些“硬”菜,像大鱼大肉之类的,就会感觉到不舒服。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当脾胃虚弱的时候,脾的运化职能失常,如同一个虚弱的铁匠拿不起沉重的大锤敲打铁块一样,对于大鱼大肉的消化不是很好。因此这个时候,我们最好采取“软兵”政策,多吃点粥、牛奶、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要想保胃,不妨在这个时间吃点粥。

其实,在民间,小寒时候就已经开始盛行了吃粥。腊八,相信大家都知道,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最有讲究的习俗。其实它主要就在小寒中,吃了那么久的大鱼大肉了,吃顿粥品,养养自己的脾胃,不枉为小寒时节的保胃方略。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物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张耒的《粥记》中也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当然,在平时我们也可以熬点粥吃。像糯米,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吃了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所以在寒冷的冬天,熬点糯米粥也是养脾胃的好方法,而且糯米还有御寒的作用,像广东人每年小寒早上都吃糯米,主要就是看中了它御寒的功效。

要注意的是,糯米虽好,但不能贪吃。因为糯米本身黏滞,不容易消化,吃多了很可能会引起胸腹胀满,尤其是老人、儿童这些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此外,吃糯米时要细嚼慢咽,而且最好减半,比如说平时能吃150克米饭,那么吃糯米饭75克就足矣。

其实不仅仅是吃糯米时细嚼慢咽,吃任何食物都应该细嚼慢咽。《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曰:“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食物消化之始,是胃肠消化的基础。

在这里,给您推荐一个特别适合小寒节气吃的红枣桂花糯米饭。做法也很简单,先把红枣去核煮熟,糯米洗净后先浸泡半个小时,然后把糯米连同桂花糖搅拌均匀煮成米饭,在八成熟的时候加入红枣。当然,您也可以加入有补血功效的葡萄干或者有温肾壮阳效果的核桃仁。

挑选“精良”,方可保“胃”城池。但是,对于知道自己脾胃不好的人来说,千万不要再“折腾”它了,所以平时吃饭的时候要“精挑细选”,少吃一些生冷辛辣的食物。冬天天气本身就比较寒冷,而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就更大了。像冬天的时候喝冰冻啤酒,很容易让这些寒气在体内形成湿邪,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说到这儿,相信有人就说了,那我就不吃生冷的东西了,那就多吃点火锅、烤羊肉串这些辛辣的食物,其实这也是损伤脾胃的。因为辛辣的食物“火气”太大了,很容易耗伤胃阴。

要想养脾胃,饮食规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千金方》中所说“饮食以时”,也就是说饮食要有规律。您想啊,冬天本来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于其他季节来说比较好,可是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饮食不规律,那么脾胃的工作也自然就不规律了。我们都知道,在养小孩子的时候,孩子的饮食一样要规律,到时间了,就得给孩子喂奶了,如果到点了,却没有给孩子吃的,孩子自然也就会哇哇大哭。相同的道理,当身体饥饿时,脾胃却在“睡大觉”,不给它喂吃的,身体自然也就会“不高兴”,到时候,其他脏器也会罢工;而当身体不饿时,脾胃却在大量吸收营养,可别的脏器却不接受阴阳,那么脾胃自然也就会因为劳累而“病了”。所以,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素食为主、荤索搭配是养脾胃的重要原则。

我们常常赞美雪中送炭的热心人,其实对于我们的脾胃来说,在寒冷的小寒季节,在一点一滴中保护我们的脾胃,无异于雪中送炭。

风湿病,寒风来临时,该怎么办

如果说什么人最不愿意过冬天呢?相信风湿病患者肯定居于榜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到冬天,尤其是最冷的三九天,他们的风湿病很容易再犯或者加重。

俗话说,内因决定外因,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因为内部出现问题,才让“敌人”有懈可击的,风湿病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说:“风雨热寒,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济生方》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也就是由于人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松于“防守”,让外邪悄悄渗入经络、肌肉、关节当中,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弯曲不利,甚至关节畸形等症状。

至子外因则与多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主要是风、寒、湿邪气的侵犯。《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也就是说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者住的地方特别潮湿、寒冷,或者涉水、冒雨,风寒湿邪气就会乘机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当然了,人与人的体质不同,以及根据当时的环境病邪有所不同,就像《黄帝内经》所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就是说如果风比较重,那么称为行痹,寒气比较重叫做痛痹,湿气重则是着痹了。

由于冬天的时候又冷又有寒风,所以风湿病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卷土重来”。如果这个时候不加以注意的话,很可能会加重病情。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鱼,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要知道,风湿病病发的过程,其实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您想啊,本来在体内正气与邪气已经达成了某种平衡,如果这个时候受到风寒湿等邪气的袭击,那么自然也就是邪压正,这时正气奋力抵抗,我们自然也就感觉到了疼,如果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我们给体内的正气派去一队“奇兵”,那么正气自然也就大胜了。

那么,我们该去哪儿找这支奇兵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治疗风湿病的。古代医书中记载,曾经有位大夫治疗风湿病往往让病人坐在土坑中,脱去衣服,然后用热水从头上开始淋浇,当病人浑身冒汗时,就用一个竹盖将土坑盖上,让病人在里面不断出汗来治愈风湿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夫用热水通其经络,把风湿之邪通过汗赶出体内。后来李时珍对这个方法进行改良,即“治寒湿,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枝煎汤淋洗。”

柳宗元可谓是风湿病的老患者了。相传当年他被贬谪到湘西后,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患上了风湿病,走路的时候还得需要拐杖的帮助。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当地盛产的一种“灵药”——仙灵毗。没想到才服用了不到十天,居然能健步如飞了,后来就像他诗中写的那样“灵和理内藏,攻疾贵自源”亲自炮制这种药。于是,他作诗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壅覆逃积雾,伸舒委余暄。奇功苟可征,宁复资兰荪?”这四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仙灵毗的功效。据古代本草记载,仙灵毗能“坚筋骨”、“生气力”,驱风祛湿,主治腰膝乏力、风湿痹痛等证。他形象地写道:服了仙灵毗后,风湿阻滞像堆积的云雾一样烟消云散了,腿脚自然也就好了。

可能有人觉得古人这些方法可操作性不是很高,那么,我们不妨先从饮食上来借点兵。冬季风湿粥可谓是一支养精蓄锐的奇兵。在最冷的小寒时节,每天晚饭熬点冬季风湿粥,可以给自己的正气添点援兵,减少风湿的折磨。

其实做法也很简单,桂枝10克,大米100克,葱白2根,生姜切3片。桂枝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水煎取汁。把大米放入煎好的桂枝水中熬煮,当粥快熟的时候,把洗好的葱白和姜片放入锅中,再煮两开即可。连续食用3-5次即可。

需注意的是,粥一定要趁热吃,可别等到粥都快凉了才吃,那样效果就不太明显了。

冬天风湿粥之所以有效,关键还在桂枝上。桂枝性辛味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赖在经络、肌肉、关节中不走的风寒之邪有很好的驱散作用,与生姜同用,可以温经散寒,缓和风湿病带来的疼痛。

在这里提醒您的是,虽然冬天风湿粥对风湿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终究不能去其根本。要想彻底治愈风湿病,还需要医生的帮助。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养自己,才能免受风湿病的折磨呢?

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冬天最应该注意的便是保暖问题。特别是病变位置的保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风湿病患者每天最好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热敷患处2次,每次保持半个小时,而且水温最好要保持在60℃左右。要注意的是,当内衣被汗浸湿后,要注意及时换洗。

在住上,居住的环境最好要向阳、通风、干燥,被子也要经常洗晒。此外冬天的时候,水比较凉,所以风湿病患者最好不要沾凉水。洗脸洗手也最好用温水,晚上睡觉之前要用热水泡脚,而且热水最好浸泡到踝关节以上,泡脚的时间也最好在20分钟左右。我们都知道,脚上的穴位比较多,而且诸多经脉都从脚上通过,所以用热水泡脚,能相对的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说到吃,在冬天的时候,风湿病患者最好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生冷、油腻之物远一点,而多吃一点比较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像鸡蛋、瘦肉以及豆制品,也可以多吃一些像薏米仁、山药这些祛湿的食物。值得提醒您的是,当风湿活跃、关节红肿热痛时,要忌吃辛热燥火的姜、辣椒、葱、羊肉、狗肉等。

冬天虽然冷,但千万不要因为冷就不去锻炼。因为经常参加锻炼,像慢跑、散步、打太极这些运动能活动活动关节,不至于因为不运动,而导致气血走到这儿就被风湿所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运动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使病患部位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轻疼痛感。

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把风湿病拒绝在门外吧!

大寒进补,逐渐清淡是关键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大鱼大肉的伺候着,到了春天的时候再立刻吃清淡的食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咬春”。其实这种饮食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我们的饮食也不例外,如果到了春天之后开始守着清淡的食物不撒手,很可能会让我们的脾胃“受不了”。您想啊,我们本来是吃大鱼大肉的,可突然天天萝卜咸菜的吃,这种天上地下的立刻转变,任凭谁也受不了,更甭说特别中规中矩的脾胃了。

所以,在大寒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让膏粱厚味的食物与清淡的食物一块吃,以使脾胃慢慢适应有高蛋白食物向高纤维食物的过渡。从中医角度来说,过了冬至,阳气开始慢慢生发,逐渐向春天迈进,所以在大寒的时候,不妨多吃一点以滋补阴气、疏通气机兼以生发阳气的食物,让阳气像发芽的种子一样慢慢茁壮成长。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能盲目效仿,人家说冬天的时候要补,就冬三月补个不停,要根据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来决定饮食。举个简单的例子,像高血压患者本不应该多吃肥肉,但不能为了御寒,不顾自身健康,使劲地吃肉,其实这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都不属于正确的养生之道。

那么,在大寒时节,我们怎么吃才算健康的?荤素搭配才是健康之道,既吃一些能够补充营养的高蛋白食物,像羊肉、牛肉,又要注意摄入一些蔬菜,像萝卜、白菜等,让饮食慢慢向清淡过度。这样不仅可以为春天的清淡饮食打好基础,又为冬天的养生做好扫尾工作。

那么在大寒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吃呢?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在大寒的时候吃饺子也是维持荤素搭配的好方法。我们知道,饺子里面既有肉馅,又有蔬菜,同时里面,既不全是高脂肪的肉类,又不是没有油水的蔬菜,正符合这个时候的饮食。其实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们都知道,除夕夜吃饺子已经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了,而除夕夜大多数是在大寒中,当然,也有的时候过年也会是立春之后。要想找其根源,饺子怎么说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而它最初的原型则是古代的角子,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有记载。

除了吃饺子之外,在平时吃点白萝卜和白菜也很不错。萝卜又名莱菔,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凉,有“小人参”之美称。民间也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记载。所以,在菜肴比较丰盛的情况下,您可以做一个白菜萝卜汤,把体内过多的油脂洗下去。做法非常简单,将大白菜、白萝卜与豆腐洗净,切成大小相似的长条,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待用。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油烧至五成热,炒香辣椒酱后倒入清汤,把白萝卜、豆腐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加入大白菜,再次煮开,用盐、味精调味,最后撒上香菜末就可以了。

我们前面说过,白菜呢也是很不错的。以前,老百姓常常把白菜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菜,“百菜不如白菜”,看似普通的白菜,在寒冷的冬天却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冬天吃惯了鱼肉膏腴,血脂、血糖、胆固醇指标节节攀高,我们的确该注意了。这个时候吃点白菜,可以帮您远离那些高脂肪的东西,让那些指标慢慢降下来。

冬季常吃热量高或者滋补的食物来御寒保暖,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补过了头,偏寒性的白菜正好可以帮助疏散、平衡体内的热。尤其对于燥热体质、喉咙痛的人也很合适。吃火锅时,别忘了尽可能多加点白菜,消解火锅的燥热之气。

但要特别提醒,过敏或虚寒体质的人,不适合大量单吃生冷的白菜和泡菜等,可以加点姜丝或是茴香、肉桂一块炖煮,便可中和白菜的寒性。

滋阴润肺除恶燥,莫让鼻血哗哗流

话说当年慈禧老佛爷霸着权力不撒手,大事小事都得她说了才算,得,结果给累着了吧。这下可吓坏了太医院的那些太医们,忙给开了不少滋补品,生怕这位老佛爷太早归西。可没想到,慈禧吃了太医开的方子非但没好,反而食欲不振,更加难受了。最严重的是,老佛爷一生气,竟然还流了鼻血。文武百官可害了怕,赶紧想办法,生怕她有个三长两短的。

其实,在冬天,现在也有不少人经常流鼻血,只不过没有人家慈禧那阵势,更没有把它当回事了。然而在冬天流鼻血,往往是天气干燥惹的祸。

我们知道,现在虽然冬天挺冷的,但是不少人都喜欢吃热气腾腾的火锅,尤其是生活在温暖的屋子内,很容易形成肺燥,从而动不动就流鼻血了。

那么,肺燥与流鼻血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了。中医上说肺开窍于鼻,也就是说肺有什么问题常常会通过鼻子表现出来,如生活中有些人鼻音比较重,很可能是肺出了问题。

《外科正宗》卷四曾经这么说过:“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意思就是,流鼻血往往是因为肺中有火,迫使血液逆行,而从鼻窍中流了出来。我们都知道,肺经中的火常常是由燥引起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那样“燥胜则干”,燥邪侵入人体多损伤津液,很容易引起“大火”。可是在冬天,阳气内藏,本来需要养阴的时候,却因为我们吃的以及住的原因让肺中有了燥热,那么,自然也就会流鼻血了。

说到这儿,相信不少人会说:“快,把头仰起来止血!”如果您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仰起头来,那可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流鼻血时仰起头,很容易让血液顺着鼻道流到咽喉中去,如果再一个不小心咽了进去,就很容易造成胃部不适;如果要是流到气管里,那可就更糟了,很可能会引起呛咳,甚至导致肺炎。所以,下次流鼻血时一定要记住,千万别再仰头止血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方法很容易,立即用另外一只手中指指尖按住流鼻血那一侧的拇指指甲角旁边(远离食指的一侧,离指甲角约2-3毫米)的少商穴,同时用食指指尖按住拇指指甲和拇指关节之间的地方。在这里提醒您的是,如果左边的鼻孔流血,那么就按左手上的少商穴,右边的鼻孔流血就按右手上的穴位。

那么为什么这个穴位叫做少商穴呢?我们都知道,商在古代代表音乐,少商是五弦古琴第五弦是噶部分的商音音名。当用左手拇指指甲角处按压五弦琴的第五弦少商音位并拨弦时,商音会从少商穴沿着肺经传导到体内,因此该穴叫做少商。

少商穴,又叫鬼信穴,是太阴肺经上的井穴,具有通经气、活气血、清肺逆、泄脏热的作用。当由于肺热引起流鼻血时,按压少商穴可以很快止血。

而之所以要用食指指尖按住拇指指甲和拇指关节之间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地方是老商穴。说到老商穴,相信不少人都觉得陌生。其实这老商穴原本属于经外奇穴,又因为位于拇指上,与少商穴的情况相似,因此归入肺经,一般对肺经上的疾病以及大肠经上的疾病有奇效,所以当流鼻血时,“老少同上阵”,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除上述方法之外,流鼻血的时候也可以将大蒜捣碎,敷在脚底的涌泉穴上效果也不错。因为大蒜乃辛辣植物,敷在涌泉穴上可以引热下行,热不攻于上了,鼻子自然也就止血了。

其实,像上面咱们说的这位慈禧老佛爷,人家用得方法也很有意思。据说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位名医,竟然用三钱萝卜籽把这位西太后给治好了。怎么这么神奇啊?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常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萝卜本是理气的好东西,这萝卜籽更甚,不仅可以理气下气还能降逆化痰,把慈禧上升的阳气降下来了,没火了,她可不就好了!

其实,就是现在也是一样,冬天的时候多吃点萝卜,把上浮的火、气都慢慢理顺了,人自然也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吃点萝卜。如果想来点好的,那么就吃萝卜炖羊肉,买几根萝卜,来1000克羊肉,先把羊肉切成小块在开水中焯一下去去血沫,然后把羊肉放入已经烧开的清水中,再把料酒、生姜这些调料放进去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煨炖,直至羊肉软烂,这时再放入切成小块的萝卜,加入少许盐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您喜欢萝卜的口干脆一些,煮到萝卜断生就可以了;如果您希望口感软烂点,那就多煮一会儿。

如果想吃点清淡一点,您可以生吃几片白萝卜。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评价白萝卜“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如果身体中没有燥热了,自然也就不会流鼻血了。

除了在饮食上注意之外,在生活习惯上也要稍加注意。

俗话说,水乃生命之源,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常常不喜欢怎么喝水,再加上经常吃辛辣的食物,体内的水分更容易“告急”,温暖干燥的环境也在偷偷消耗我们的水分,如果水分少了,自然也就很容易流鼻血了。所以补水是在冬天预防干燥甚至是流鼻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成人每天饮水量要在2000毫升左右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尤其是中老年人,晨练之后、睡觉之前都要注意喝一杯水。当然,别忘了让呼吸道也喝点水,就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气,每次10分钟,每日两三次即可。

还有一些人没事的时候特别爱用手指挖鼻子,其实这也很容易流鼻血,所以,平时我们要养成卫生习惯,少用手指挖鼻子,还自己一个健康的鼻子。此外,在清晨洗脸的时候,我们不妨用毛巾揉揉鼻唇、鼻翼两侧及周围的皮肤,致稍红润、发热感。因为鼻子附近有不少穴位,就拿鼻子两侧的迎香穴来说,是鼻子保健的大穴,经常按摩能很好地保护鼻子健康。

猜你喜欢

少商流鼻血小寒
秋季经络养生清肺止咳
小寒
嗓子不适 揉揉大拇指
耳尖、少商放血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及症状体征影响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大寒
小寒
小寒连大寒病从寒中来
吃这个就不流鼻血了
明月千里,未随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