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2-07-09路丽丽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2年4期
关键词:活动学校工作

路丽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得到初步运用。本文从理论层面阐述高校小组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探讨了高校小组工作模式。

高等教育 高校小组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

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的群体也发生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面对新的主观、客观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简单的心理咨询并不能有效解决所有问题,新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服务模式需适应时代的变化,符合高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教育体系内的社会工作实务,它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学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纽约、波士顿等地区。把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并学会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高校小组工作是一种融“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效率与平等”为一体的工作方法。那么小组工作又如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开展呢?本文结合高校社会工作的现实,以及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学院小组工作的实例,以研究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高校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背景

当代的大学生具有自己的个性与价值观,不仅需要在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更需要学着融入集体、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辅导体系的一个环节,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使学生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以把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及其行为模式的社会成因,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建立有效的学生工作网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组工作这一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小组工作是在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小组情境与小组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对小组成员个体的改变起到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小组工作就成为我国高校服务的一种可能的选择。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高校小组工作模式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具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他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满足,他就会产生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为团体所接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专家认为,团体辅导比个体辅导更有成效。目前,随着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使得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位置。因此,集体性和团体性乃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存在的重要前提。

小组社会工作是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这种方法强调“人在情境中”,通过小组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及小组动力,使小组中的个人在环境中潜移默化,达到个人、小组发展的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高校小组工作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发展而在高校开展特色小组活动,以切合学生的实际进行高校管理、教育与服务。此种工作模式基于沟通理论、系统理论,其焦点在于针对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组建各种专门小组,按照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反馈结果与评估的步骤,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模式。

此种工作模式的优点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构建小组,一方面工作者可以为成员专门设计合适的活动,既有利于个体接受,又可以促进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组建的专门小组一般都是同质性小组,小组成员有高度的相似性,这样不但形成融洽、舒适的氛围,树立成员的自信,而且由于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困惑,有利于推动大家形成联盟以共同解决问题;第三,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根据成员们的反馈进行效果的评估,并不断寻求创新以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所谓因材施教,此处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高校小组工作模式正是一种很好的诠释。

三、小组工作案例分析

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社交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兴趣小组、意识提升小组、教育小组、成长小组、社会化小组、自主和互助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等,社会工作者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在小组工作中引入团体咨询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其改变的结果是持久而有效的。以下为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小组工作案例:

案例一:新生团体辅导

在2009年新生团体辅导中,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进行沟通交流。活动共包括“循环沟通”、“你喜欢我吗”、“团队节奏”、“突围闯关”四个环节。作为新生辅导员,我相继在各个小组中参加活动,亲切地与新生们交流。在游戏中使新生相互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交朋友,能够更好地融入班级,建立集体荣誉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通过组织集体户外活动,来引导新学互帮互助、充分利用资源、调整理想与现实差距,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

案例二:暑期学校团队意识训练与提升课程

通过综合考虑,从材料学院本科2008级中挑选了40名优秀学生作为迎新志愿者,并在暑期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团队意识培训。同学们均制作个人名片,以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在培训教室设有专门信箱,期间大家可将自己对同学的鼓励或赞扬以信件的形式进行表达,以增强同学们间的感情,加深相互间的友谊。通过开展“破冰”游戏、蜘蛛网游戏、气球城堡等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体协作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小组工作与配合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志愿者专门组织成立六个“精品迎新”社团,大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分工不同,成立了负责政策介绍的“规圆团队”,负责生活的“百仕达小组”,负责发展规划的“精英帝国”,负责社团介绍的“社团问号团队”,负责学习的“知识团队”,以及负责考试解答的“学道行思”团队。

迎新期间,全体志愿者密切配合。整个工作期间,从注册登记,到领取物品,再到志愿者带新生入住宿舍,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而无论是问题解答,还是搬送行李,微笑是志愿者始终的服务准则。另外,生活百仕达小组在暑假特意为所有新生编写了《报到须知手册》和志愿者名片,帮助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志愿者精心布置迎新现场,在体育馆内摆满展板,展出内容包括:学院历史沿革、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风采展、主题教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家长对学生大学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案例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资助项目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冠军大学生助学基金”资助项目旨在通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社团文化建设,开展“关注校园,服务师生,展现才华,锻炼自我”的活动,在实践中不

断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基金会资助为依托,为广大同学提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锻炼提升自我的平台,真正以学生为本,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项目涉及到学习、生活、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活动开展亦精彩纷呈。其中主要有:“关爱女生,快乐成长”系列活动、材料学院小记者俱乐部、志愿者体验之旅、大学生人文关怀之行、英语好望角、“语言的艺术心灵的交流”系列活动、少数民族校园文化站系列活动、荣军医院拥军敬老爱心小组、“小树林”文化、大学生就业兼职服务社、“青春诗社,诗韵山大”、红色印迹、“让音乐回荡校园,让心灵接受净化”、蓝十字医疗站、“爱?感恩?和谐”主题活动、成长在线、“以书换书开拓视野”系列活动、“当代大学生生活真实再现”系列活动、电影教育展播、学习与经验交流、笛子协会、乒乓球协会、绿色小卫士、我心飞翔、阳光体育、阳光团队、快乐运动部落、歌唱协会、“读书开启美丽人生”系列活动、“美丽山大 倡导文明与节约”系列活动、“保护传统相声文化”系列活动、冬季长跑协会、社会实践信息咨询平台、“跆拳之风舞动山大”系列活动、益智互动联盟、初级医疗救护知识培训、爱心桥——兼职信息服务平台、大学生运动调查、3D设计大赛、倡导文明自习室、走进南山系列活动、科学发展观活动小组、“一毽还原,舞动山大”、“跃动山大,全民健美”、宿舍文化系列活动“参与全民助残构建和谐生活”系列活动、和谐宿舍服务队等60多支团队。

这些项目多由同学们自发组成,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负责人。其中不乏深有感悟的同学,如07级“志愿荣军,有你有我”项目负责人表示作为宋庆龄基金会第一批资助项目的同学,一路走来感慨颇多。三年中他们逐渐从一个发起者、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并成功将项目传承至材料学院青志协,真正做活了项目,使公益事业得到传承。

四、小组工作在高校服务中的前景

从上述案例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小组工作在高校中开始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上海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辅导和教育方式也从封闭的屋子、一对一咨询,拓展到“阳光灿烂”的大舞台上。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服务工作人员逐步重视该项工作,设计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剧汇演、心理网站、新生适应、求职训练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人际互动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

虽然由于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尚不明确、小组工作者自身存在不足、缺乏政策推动等因素的影响,小组工作在高校服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但从发展的实践情况显现出小组工作的优点,必将推动高校服务工作的开展,并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同时为高校的发展做贡献。将小组工作与学生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个人、班级、学校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崇俊,仇丽,郭治谦.论高校小组工作的应用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3]张萍.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

猜你喜欢

活动学校工作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不工作,爽飞了?
学校推介
选工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