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翼升力实验改进和机翼升力误解

2012-07-09贾浦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0期
关键词:吹气升力机翼

贾浦涛

一、机翼升力实验改进

在教学初中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时,飞机升力作为伯努利原理的应用来分析,教材一般设计飞机升力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人教版教材中,将纸按照图1甲尺寸剪下,折成图乙形状并用小段胶带固定,就制好了纸质机翼模型,MN是固定在机翼前端的细线。把细线拉平绷紧,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的位置用力水平吹气,可以看到“机翼”在气流的作用下向上翘起(如图1丙所示)。教材以此现象说明机翼能产生升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用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是“机翼”产生转动,最后处于水平状态,没有整个“机翼”从下往上升起的效果。实验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1)纸机翼模型在实验开始阶段与实际机翼飞行阶段气流吹击部位不同。由于拉紧细线后,纸机翼模型自然下垂,刚开始是平直的一面对着吹来的气流,这相当于气流对着实际机翼的下表面向上吹,这显然与实际不相符。

图1

(2)纸机翼模型在实验中由于细线不在重心处,吹气时在气流冲击力作用下会产生转动,直到达到平衡状态,而实际机翼在起飞阶段是不会绕着固定点转动的。

为了使机翼模型在实验中有升起来的感觉,证明机翼的外形会产生升力,将实验做如下改进:

①使机翼模型在实验中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与实际机翼迎气流部位相同。

②固定机翼模型处在重心处,消除转动效果,并使机翼产生升力后可以上下移动,产生“飞”的效果。

③引入对比实验。将机翼模型凸面分别向上向下用气流吹,观察效果,说明机翼升力与其外形有关,增强说服力。

机翼模型的制作材料首选密度很小的泡沫塑料。取一块长12 cm,宽6 cm,厚2 cm(具体尺寸要求不用太严格,但厚度不能太薄,否则实验时机翼模型不易保持水平状态)的泡沫塑料。用锋利的小刀来回拉动,切割成机翼模型,找出其重心,再用直径约1 mm的细铁丝用火加热,在重心处沿垂直机翼模型方向扎一小孔,切一段2 cm长的空塑料笔芯插入小孔,机翼模型就做好了。

实验时,将直径约1 mm的光洁细铁丝插入机翼模型的小孔中,使它凸起的一面向上,一只手举着细铁丝使机翼模型处于水平状态,另一只手持电吹风机对着机翼模型吹气,可以看到机翼模型缓缓升起,在空中随着气流上下晃动,像飞机在飞行(如图2所示)。将机翼模型倒过来凸面向下,用电吹风机吹气,机翼模型升不起来(如图3所示),说明机翼的外形会产生升力。

图2

图3

此方法简单易行,即使用嘴吹气,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对机翼升力的误解

1.教材对飞机升力的解释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够腾空而起?秘密在于机翼。你观察过飞机的机翼吗?它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将飞机升力产生的焦点指向机翼的形状。接着这样解释: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流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在学生学过这部分知识后,若教师提问:机翼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都认为是由机翼的形状产生的,甚至许多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会对学生造成误导,产生这样的原因是由教材的不恰当表述造成的。

2.学生实验中的发现引出的问题

课后,好奇心使一些学生反反复复用电吹风机对着机翼模型吹气,发现了无法解释的现象:当机翼模型的凸面向下时,用电吹风吹气,机翼模型也能产生升力“飞”起来(如图4所示)。按照教材的解释,此时产生的升力方向向下,机翼模型重力方向也向下,二者的合力向下,机翼模型不会升起来,事实上它却升了起来,显然教材的解释出现了问题。按照教材的说法,也无法解释早期双翼飞机的平板形机翼是如何产生升力的。现代许多战斗机机翼是上下对称的菱形,它们是怎样产生升力的?飞行表演时机腹向上的倒飞如何解释?显然教材对飞机升力的解释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改进表述方法。

图4

3.飞机升力的正确解释

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上的升力来克服飞机的重力,当二者平衡时,飞机才能在空中稳定地飞行。物理学中流体力学定量计算升力的公式为Y=,其中Y为升力,Cy为升力系数,S为机翼的特征面积,ρ为空气密度,v为空气流体的速度。升力系数Cy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气流与机翼所成的角度(即迎角)等有关。可见在对飞机升力的贡献中机翼形状只占一部分,机翼形状所产生的伯努利效应只能解释很小的一部分升力。如果飞机仅仅根据“伯努利原理”来飞行,现代的许多战斗机就飞不上天,更无法倒飞表演,而能飞起来的飞机机翼形状必须非常“拱起”。实际上,飞机产生升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还与气流的冲击角度有关。捏住纸的上边缘两角,使纸自然下垂,对着纸的上边缘上方水平吹气,纸会飘起来,这是伯努利效应的结果;但正对着下垂的纸面水平吹气,纸也会飘起来,这是气流冲击效应的结果。当气流相对于机翼从前下方以一定的角度吹时,机翼就会产生向上的升力,机翼模型凸面向下也能“飞”起来就是这个原因。为此,现代飞机的机翼与其自身有一个大约4°的倾角,当飞机从将场起飞时,机头总是高高抬起形成更大的迎角,以获得较大的气流冲击效应。气流的冲击力在机翼上分解为对飞机的阻力和向上的升力,飞机的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克服阻力使飞机前进,向上的升力使飞机腾空而起。机翼迎角的作用换而言之就是改变气流的运动方向,好像把空气向下推,因而空气对机翼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把机翼向上推,产生升力。飞机倒飞表演时总是机头高昂,形成较大的迎角,只要迎角合适,产生的升力照样能使飞机在空中飞行。

三、对教材中飞机升力表述的建议

飞机的升力产生及解释很复杂,没必要对初中学生作详细的解释,但也不能让学生学过这部分内容后形成错误的观念,这样不利于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为此,建议初中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这样表述:飞机的升力是由机翼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飞机机翼横截面的形状是产生升力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表述不仅不会让学生对机翼升力产生错误的认识,而且还能为学生以后在这方面更深入的学习埋下伏笔。

[1]陈永丽.机翼升力的物理原理分析[J].现代物理知识,2010(2):20-21.

[2]郭守月,李满兰.怎样更简单地解释飞机(机翼)升力?[J].科学中国人,2005(9):60-61.

猜你喜欢

吹气升力机翼
无人机升力测试装置设计及误差因素分析
变时滞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主动控制方法
吹气龙
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升力式飞行器火星进入段快速轨迹优化
乌云
水陆两栖飞机方向舵附面层控制研究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机翼颤振主动抑制设计
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体襟翼姿态控制方法
机翼跨声速抖振研究进展
你会做竹蜻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