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自主创新的软环境建设研究

2012-07-04陈雅玲

对外经贸 2012年4期
关键词:主体区域政府

陈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自主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而区域自主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区域软环境的改善。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软环境的竞争;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与社会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本地良好的软环境。所以,良好的软环境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形成健全的区域创新系统。

(一)软环境的概念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而言的一种环境。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它是非物质的、与人紧密联系的和无形的环境要素集合,如政策、法规、服务和文化观念等。在中国,软环境一般包括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等。一般来说,软环境具有系统性、内在性、动态性、公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软环境的特征

1.软环境是一个复合环境。即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要求各环境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综合系统,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又是由非物质形态因素所构成的复合体,代表着一个有机的整体。

2.软环境是一个竞争环境。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财物”的竞争,更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竞争。由于硬环境竞争力的不可塑性,区域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软环境上。软环境的竞争是所有软环境要素的综合竞争,是对所有要素的整合。

3.软环境是一个动态环境。软环境的动态性是由系统性派生出来的。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软环境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人们对软环境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对相关无形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引发软环境要素的相应变化。

4.软环境是一个人文环境。这种界定基于软环境作为非物质要素的集合,与人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时,必须考虑人的情感、习惯、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等人文要素。同时,软环境作为无形要素集合,是由人所制定或人们在长期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习俗和惯例等构成的。

5.软环境是一种公共品。软环境具有公用性和非排他性。一方面,良好的软环境是所有市场行为主体的共同需求,是建立有序的经济环境的前提,保证了经济活动以及交易行为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任何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无形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对所有经济主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复制性,不会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排斥其他人的使用,可见软环境具有非排他性。

综上,软环境是一个动态化的整合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一)高新区支撑环境的研究

关于高新区的支撑环境的研究,以对美国硅谷的研究较为典型。Saxenian提出,运行机制、企业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两地区结局的不同。Choong-Moon Lee等人把硅谷的成功归于其具有特殊的优势:1.有利的游戏规则;2.高知识密集度;3.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4.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环境;5.开放的经营环境;6.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7.高质量的生活;8.专业化的基础设施。除最后一点优势外,其他都属于高新区的软环境范畴。

(二)区域创新环境中的软环境建设

区域创新环境重点研究了区域整个创新环境的优化。大量文献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如何营造和优化其所辖范围内生产系统的整体环境,以提高区域经济技术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政府也要实现职能转换。如郑谦从制度、文化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创新软环境的形成路径。

(三)其他相关研究

关于软环境的建设目标,高云虹认为,区域软环境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和优化现有的人文条件,使其达到对投资者和各种人才及资源富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大部分学者都强调了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变。如管新帅从分析西部投资软环境落后的主要表现出发,探寻了造成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制度根源,并明确了地方政府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中的目标定位进而指导软环境建设。

三、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建设主体

通常情况下,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主体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构成。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是自主创新的源泉,中介机构是创新主体间的“桥梁”和“纽带”,而政府则是整个系统的环境营造者和维护者。区域自主创新主体结构及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主体构成

从图1可知,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各主体共同构建了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他们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和集体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复杂社会关系,形成了区域创新的软环境系统。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因此,区域自主创新的软环境建设应从各创新主体入手,选择合适的建设主体。

其中,政府作为区域自主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政府构建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的目的在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行为将影响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的质量。可见,政府本身就是作为一种软环境而存在的。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而其他创新主体对其创新活动进行辅助。一般来说,企业在区域软环境系统构建过程中的行为一般是出于企业自身需要而产生的自发的或无意识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得利润。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自主创新的源泉,是知识生产的核心,形成新技术的重要机构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组织。在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转变区域内社会观念,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开阔视野,形成“以人为本”的意识,培养全社会重视人才的观念,从而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中介机构作为区域自主创新系统中联系各创新主体的桥梁,是促进官、产、学、研合作的“媒介”。中介机构主要是通过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多方面力量,逐步建立起包括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的服务体系,为创新主体提供各类服务。

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建设要求各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同行为主体由于各自特点、行为模式以及追求的目标不同,在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我国的现行条件下,若由政府外的创新主体作为建设主体,其自发力量无法达到软环境建设的目标,将造成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的“缺失”。因此,应选择政府作为软环境的建设主体。除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资金支持外,政府还要主动参与到区域创新系统中,为各创新主体提供各种服务,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主动进行自主创新,完善区域自主创新系统。

四、营造区域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对策建议

政府营造优良的自主创新软环境的目的在于激励、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创新活动,降低区域内的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包括政府机构、服务职能、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等。首先,政府要转变执政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创新的直接行政干预而转为引导创新。其次,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提高服务质量。第三,科学设置审批职能,规范事权,精简审批项目、审批环节和限制条件,尽量减少规制负担,提高政务效率。第四,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并防止权力寻租和权力设租。

(二)营造健全、完善的法律环境,提高执法水平

法律环境包括法律规范体系,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社会的法律意识,是软环境建设的制度保障。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作为行政执法主体的政府的行为规范和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政府可以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立法,将有关创新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区域内的地方法规。同时,从健全地方法律体系、规范执法力度和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并对执法力度实行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三)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优惠的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人才政策、倾斜性的产业政策和中介服务政策。其中要特别重视对创新的资金支持、人才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因为融资难、高素质创新人才匮乏和科技成果缺乏经济效益是阻碍创新进行的重要原因。政策的稳定性、配套性和透明度是决定政策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

(四)营造开放、创新、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创新的和和谐的人文环境。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人们开阔眼界,敢于追求新事物,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形成新思维、新思路和新政策,找到技术创新的新方法。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五)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的建设重点是形成有利于创新企业竞争的有序市场。首先,树立创新、开放的观念,推进制度创新,从根本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其次,加强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规范,建立市场对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尽可能降低交易费用;再次,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为人们提供一系列能使人们对创新活动进行合理预期和在长期内进行反复博弈的规则。最后,要建立使经济主体间形成相互信任的诚信市场环境。

(六)营造良性的互动合作环境

互动合作环境内嵌于自主创新软环境大系统之中,是软环境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各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部分都是其他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创新主体间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结构系统,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共同发展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第三,创新主体的行为导致子环境的形成,子环境又对创新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形成能促进创新行为的环境氛围。因此要根据人们的需要不断优化子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第四,一个地区的创新活动不是封闭的,要注重区域间的创新交流或消化吸收。

五、结论

软环境建设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软环境建设过程中,要以政府为建设主体,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各种措施,综合发展各子环境要素,完善自主创新的软环境系统。强调软环境建设过程中各经济主体间、子环境要素间以及经济主体与环境要素间的协调作用机制。

[1]赵永新.高新区全环境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2]郑谦.区域创新软环境构建的路径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1):53-54.

[3]高云虹.区域发展的软环境分析[J].兰州学刊,2004(2):93-94.

[4]管新帅.西部投资与地方政府目标定位[J].经济论坛,2008(11):4-6.

[5]魏潾.关于经济软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J].学术交流,2004(9):10.

猜你喜欢

主体区域政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分区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区域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