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挤压还是促进?*——内需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2012-06-28邓慧慧

财经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母国禀赋要素

邓慧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29)

一、引 言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反思工业品外需下降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扩大内需的呼声再起。这种压出口和增内需的讨论建立在新古典禀赋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在一国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内消费和出口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替代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禀赋优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以代工方式生产的消费品的高速出口。然而近年来,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不再主导出口增长,一般性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品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由“世界工厂”逐渐成长为“世界市场”,而我国某些产业出口最多的地区往往也是本地需求旺盛的区域,这在宏观数据中也得到了验证。这两个并行的事实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现阶段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必要对国内需求与出口二者的关系重新做一个整理,从微观视角分析出口发生机制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而为理解扩大内需以应对出口危机的影响提供依据和启示。

继Krugman(1980)最早在模型中证明了母国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后,Justman(1994)论证了本地需求与工业区位的关系,从而对母国市场效应的研究从国际贸易扩展到一国区域贸易。进一步,Davis和Weinstein(1998,1999)建立了一个包含基本产出比例和超常需求部分的经验模型,发现区域层面的本土市场效应相对于国家层面更显著。近年来,以要素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来解释对某种产品需求大的市场往往不是该产品的进口国而是出口国这个现象逐渐表现出局限性,所以由于母国市场效应在贸易成本、农业部门、市场结构和企业战略行为等方面放松了假定,关于出口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且绝大多数理论研究都证实了不同程度的母国市场效应的存在(Evenett和 Keller,2002;Yu,2005;Siliverstovs和Schumacher,2007)。国内大多数实证研究也认可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存在较为显著的母国市场效应。其中,杨汝岱(2008)发现行业的国内竞争越激烈其出口增长速度越快,而且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对出口增长具有正向影响。邓慧慧(2011)证明了中国省区间产业结构与贸易模式也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市场规模大的省区拥有高比例的产出。范爱军、刘馨瑶(2011)也认为国内消费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出口。

既有文献虽然证明了母国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但无法区分要素禀赋与国内需求各自对出口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克服以往研究的局限,将中国各产业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地识别出来,以考察各产业出口受要素禀赋和本地消费的影响程度,为理解扩大内需与稳定出口的关系提供参考。

二、融合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的HME模型

考虑一个含有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2×2×2模型:两个国家(国家1和国家2)、两个部门(农业部门A和制造业部门M)、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力L)。资本和劳动力的供给是固定的,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分别是H和L。

农业部门在瓦尔拉斯条件(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下生产单一的同质产品。具体来说,1单位劳动力生产1单位农产品,而且农产品在区域之间无运输成本。那么,农产品的价格和劳动力的工资在各区域都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将其标准化为1,pAi=wi=1,即把农产品作为计价单位(numéraire)。

制造业部门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供给大量的差异化产品。一个代表性企业的成本函数是Fk+cqM,其中F和c分别是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假定两个国家的产业生产率不同,即c1≠c2,代表国家1与国家2之间存在李嘉图比较优势差异。为了排除Heckscher-Ohlin的比较优势差异影响,假定两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技术和开放程度,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1的份额相同且都为λ(0<λ<1),在国家2的份额为1-λ。

工业制成品的运输存在“冰山”形式成本,即把1单位制成品从国家1运到国家2,只有1/T(T≥1)单位能够到达,其余的都在运输途中“融化”掉了。为了方便讨论,假定国家间的贸易成本是对称的,即1单位工业品从国家1运送到国家2和从国家2运送到国家1的成本相同。

对于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来说,所有的消费者都具有相同的偏好,效用由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Cobb-Douglas utility function)表示:

其中,CA是农产品的消费量,μ是制成品支出份额的常数,CM是工业制成品消费量的综合指数且符合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性质:

其中,c(s)是制造业部门中每种可得制成品种类s的消费量,σ表示任意两种制成品之间的替代弹性,n表示可得制成品种类的数目。

在预算约束条件下最优化消费者效用函数(1),求解一阶条件,可得区域i的消费者对区域j生产的异质产品的需求函数为:其中,pji是区域j生产的产品在区域i的售价,yi是区域i代表性消费者的收入,Gi是区域i的消费者购买一单位制成品组合的最小成本,即当地的价格指数:

假设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由于工业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性,每个新进入的企业都不会重复生产已有产品种类而是选择新的种类,所以在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记每个区域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即制造业的产品种类数)为ni,则在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下有:

其中Hi是国家i拥有的资本数量。因此,总的企业数量(产品种类)n是一个定值H/F,这意味着在均衡状态下F也可以被视为规模经济的指数。F越大,产业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越明显。

区域1的每个居民的收入是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之和,我们前面已选定农产品为度量单位,所以劳动力的工资在各区域相同都为1。区域1的总收入是当地所有居民收入的总和,假设消费者收入全部用于消费,那么国家i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由劳动力和资本的报酬组成:

垄断竞争和自由进入-退出机制使得厂商在均衡条件下利润为0,均衡时企业产出为:

根据Chamblin垄断竞争产品加成定价,制成品价格为:

公式中的c是指边际成本,如前所述(一个代表性企业的成本函数是FK+cqM,其中,F和c分别是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假定两个国家的产业生产率不同,也就是c1≠c2)。

假设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在市场出清条件下把均衡方程联立,代入(7)式,解得国家1的资本报酬为:

一般均衡条件是两国的资本报酬相等,资本停止流动,即wk1=wk2。

母国市场效应认为,一国出口商品首先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剩余部分用于出口,那么国内需求规模的大小势必会影响其生产规模,进而影响出口。按照母国市场效应的经典定义,如果某区域对某差异化产品需求的变化引起该区域产出以至出口更高比例的增长,即dn1>dλ,则母国市场效应存在。①对企业数量进行微分,这个条件可以写成:

假定国家1具有较大的本地市场需求,即消费者在国家1的份额那么,。这意味着消费支出外生增加时,母国市场工业产出会出现超比例(大于1∶1)增加,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则母国市场效应存在。

另外,从(10)式中可以发现,两国之间的运输成本T越低,越大,意味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内需规模大的国家将会获得更多的产出和出口。从(10)式中还可以发现,在同等条件下,越大越大。这说明国家1某产业的生产效率越高,规模经济越明显,本地市场需求促进产出和出口的作用越显著。

三、实证检验

(一)研究设计

1.检验方程

在上述理论模型及Davis和Weinstein(1996,1999)经验方法基础上,本文设定如下回归方程。其中,α是常数项,δcg代表随机误差。Excg是部门c产业g的出口,Imcg代表部门c产业g的进口,Endcg代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影响,超常需求Idicg是来自国家内部的需求,Idicg的系数度量了内需对出口的影响。

采用对数-线性函数形式可以平滑数据、改善模型拟合和减少异方差,并具有经济学含义。回归方程不仅表明出口的增加源于国内消费的增加,而且衡量了是否存在区域分工专业化。

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视角看,这个回归方程体现了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1)要素禀赋(Endowment)。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倾向于出口能够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要素禀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

(2)国内需求(Idiodem)。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化生产能够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超常需求(Idiosyncratic Demand)的大小势必会影响其生产规模,进而影响出口。

(3)进口(Import)。我国制造业很多出口是通过加工贸易完成的,加工贸易涉及大量的零部件和原料进口,所以将进口作为控制变量。

2.变量选取与数据

各制造业产业的投入产出、进口、出口和需求数据取自能提供足够产业特征的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我们选取了一般与要素禀赋结构特点呈高度相关关系的资本劳动比,使用完全消耗系数计算100元价值中完全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比例。在经验分析中,资本存量的估算通常比较困难,本文沿用Goldsmith(1951)对固定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即永续盘存法,从各时期总投资中减去折旧然后加权累加求出不变价资本存量。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1.产业出口的影响因素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使用OLS回归与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估计标准差影响因素以保证估算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表1结果显示,进口变量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与我国长期存在的“进口引致型出口”贸易模式有很大相关性。要素禀赋参数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国内消费变量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支持本文第二部分新贸易理论关于内需对出口作用的观点,表明国内消费已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重要力量。而在控制了进口变量后,国内消费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弹性水平为0.39,超过了要素禀赋的解释程度。这说明我国制造业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带来的分工和专业化导致产业集聚,产业在国内生产过剩而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促进了出口。

表1 出口的影响因素估计结果

2.进口、要素禀赋、国内消费与不同产业出口

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出口结构受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和国内消费的共同影响。进一步,哪些产业的出口更多地由国内消费决定,哪些产业的出口更多地由传统的要素禀赋决定?本文使用β系数来进一步考察要素禀赋和国内消费在解释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方面的相对重要性。为了避免各变量度量单位不同导致的回归系数大小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将所有变量标准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后进行回归,β系数从小到大表明该系数对应变量的重要性递减。

表2 各产业的β系数估计结果

从表2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要素禀赋对出口的决定作用是最大的,其次是国内需求,进口的影响最小。有18个产业的要素禀赋显著影响出口,有15个产业的国内需求显著影响出口。国内消费对出口的影响大于要素禀赋影响的部门有12个,其中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内需对其出口的影响系数超过30%。这些产业受进口的影响也很大。因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装备工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消费品厂商为了满足出口要求只能大规模进口国外先进机器设备,从而形成出口引致型进口。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这些表现出显著母国市场效应特征的产业大多是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较高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些产业,本地市场需求与区域专业化及制成品出口之间有密切关系。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厂商面对更广阔的市场时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以使扩大生产后的成本和价格下降,因此,在存在规模经济的这些产业内,区域将专业化于某些差异产品的生产,进而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母国市场效应在产出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借助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终端制成品产业,也表现出母国市场效应,这意味着规模效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及比较优势有显著的正影响。这些产业的本地需求越大,平均规模越大,行业内成本降低和市场扩张的优势越明显,产出增加越多,最终促进出口增长。从发展角度讲,在国际市场萎缩的局面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提升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研发创新,由产品出口转向资本出口,从而为开发外需市场、促进出口带来新机遇。

总体来看,由于产业要素密集度、市场关联效应以及所处产业链环节不同等原因,各产业出口受国内需求的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但大多数工业品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母国市场效应。回归结果证实了外贸与内需共同拉动国民经济这驾大车,重外贸、轻内需或重内需、轻出口,认为外需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跷跷板”观点都不符合经济规律。

四、结语及启示

长期以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讨论都基于传统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的现实迫使我们寻找新的视角来解释内需与出口、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把新古典贸易理论范式和新贸易理论范式结合起来,利用投入产出数据,综合传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我国产业出口进行了检验,发现虽然传统比较优势对制造业出口仍有显著影响,但已不能完全解释出口结构和模式。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国内需求显著促进了产业出口,这意味着庞大的国内需求可能成为国际贸易优势的来源,内需大的国家可以在出口贸易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成为出口国。

在控制加工贸易进口、比较优势等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检验了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在多数产业中本地市场效应和H-O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共同影响贸易模式,但母国市场效应的影响在逐渐增大,不仅在资本、技术密集行业,甚至在劳动密集行业也是如此。我国日益增大的国内市场帮助这些产业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而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正被规模经济优势所超越。这个结果蕴含着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并在出口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

本文的研究对促进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的启示主要有:

第一,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培育国内有效消费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从战略方向上,要重视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培育相关产业的消费市场和出口市场为目标,通过产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提升发展空间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规模效应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及比较优势有显著的正影响,要继续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进产业升级,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来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保证商品和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减少商品和要素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大规模市场的形成。

第四,要素禀赋仍然与产业出口有密切的关系,传统比较优势对中国产业出口能力的影响仍然不能忽略。给定中国的现实国情,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政策含义。资料显示,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迹象,考虑到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全方位的成本压力。我国应继续通过各种相关措施,按照产业比较优势的来源决定产业发展战略和制定政策,保持合理的要素禀赋优势,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 本文还要感谢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及重点培育学科项目、特色科研项目的支持。

注释:

①母国市场效应的表达式比较多,本文中采用Ottaviano,G.,Thisse,J-F.(2003)提到的经典的母国市场效应(Classic HME)表达式。

②Leamer(1980,1984)使用β系数巧妙地衡量了众多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相对影响大

小,从生产和消费的要素禀赋比角度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

[1]杨汝岱.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4-2005年分行业面板数

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8):32-41.

[2]邓慧慧.中国省区间生产结构和贸易模式: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29-134.

[3]范爱军,刘馨遥.中印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5):76-81.

[4]Krugman P R.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5):950-959.

[5]Justman M.The effect of local demand on industry loc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4):742-753.

[6]Davis D R.The home market,trade,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5):1264-1276.

[7]Davis D,Weinstein D.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2):379-407.

[8]Evenett S,Keller W.On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success of the gravity equ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110:281-316.

[9]Yu Z.Trade,market size,and industrial structure:Revisiting the home-market effect[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255-272.

[10]Siliverstovs B,Schumacher D.Using the gravity equation to differentiate amo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rade:Another look[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7,(14):1065-1073.

猜你喜欢

母国禀赋要素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中国在投资仲裁中应如何处理条约签署国与投资者母国的双重身份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私营军事安保公司人员责任追究之困境
也谈做人的要素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