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疗效比较

2012-06-28穆中一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吡柔比星丝裂霉素浅表性

付 水 毕 缓 穆中一

(辽宁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辽宁 沈阳 110042)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大特点是易于复发,据相关文献报道,膀胱癌的复发率达45%以上〔1〕;而且10% ~30%的复发病例,伴有浸润能力增强和恶性程度增高〔2〕。目前,临床对膀胱肿瘤的治疗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为主,辅以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1〕。手术后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是巩固治疗效果,消除残余病变及原位癌,防止肿瘤发生浸润,降低和延缓肿瘤复发的有效方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而有效的灌注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比较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62例浅表性膀胱癌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1例采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为吡柔比星组,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9~82岁,平均52.5岁。31例行丝裂霉素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为丝裂霉素组,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7~80岁,平均5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肿瘤分期见表1。

表1 两组膀胱癌患者肿瘤分期〔n(%)〕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经确诊的膀胱癌患者,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或膀胱部分切除治疗。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

1.3 灌注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当天给予丝裂霉素(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20 mg灌注化疗1次,无体位改变保留20 min。术后1 w出院后在门诊接受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化疗。

1.3.1 丝裂霉素组 将丝裂霉素20 mg溶于30 ml生理盐水中,直接经尿道注入膀胱,每30分钟更换1次体位,保留120 min,每周1次,灌注12次后每2周1次,灌注6次后每月1次,化疗时间2年。

1.3.2 吡柔比星组 将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30 mg溶于5 ml注射用水中,加生理盐水40 ml,经导尿管排空膀胱后注入,每5~10分钟更换1次体位,保留30~60 min,每周1次,灌注8次后每2周1次,再灌注8次后,每月1次,共化疗1年。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1~3年,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复发率 丝裂霉素组2、3年复发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膀胱癌患者复发率比较〔n(%),n=31〕

2.2 不良反应 吡柔比星组31例患者中有3例(9.68%)出现尿痛、尿急、经缩短膀胱药物保留时间后未发现明显症状,所有患者均完成化疗。丝裂霉素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各有2例表现轻度白细胞增高;所有患者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

3 讨论

手术治疗后,药物膀胱灌注是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因此,选择有效的化疗药物对保留膀胱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减少复发率和膀胱全切的概率;另一方面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灌注药物很多,如羟基喜树、吡柔比星、丝裂霉素等〔4,5〕,有的疗效欠佳、复发率较高。有的药物毒副发应较重,病人难以耐受。理想的膀胱内灌注药物的选择标准:①能在膀胱黏膜上皮迅速达到有效药物浓度;②全身吸收少,毒副作用较小;③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本研究选择吡柔比星、丝裂霉素两种药物进行膀胱癌术后灌注,丝裂霉素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提示吡柔比星术后灌注复发率低,治疗效果好。

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药物〔6~8〕,其药理作用是阻碍DNA复制及转录,直接嵌入DNA双链间DNA聚合酶,进入肿瘤细胞内抑制核酸合成,在G2期终止细胞分裂、增生,直至死亡。吡柔比星的特点是抗癌性强,在肿瘤组织内弥散速度快,可迅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消灭残存肿瘤,包括原位癌;而且通过灌注治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膀胱肿瘤,可以更有效、快速地使肿瘤细胞较多地损伤或死亡,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9~12〕。吡柔比星使用情况显示,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膀胱刺激反应,出现尿痛、尿急症状,分析原因可能与药物配制有关,由于吡柔比星颗粒大、溶解慢,直接用生理盐水配制,药物未充分溶解,是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具有复发率低、膀胱内保留时间短、化疗时间短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 唐中山,高洪亮,毛利峰,等.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热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2011;31(9):25-6.

2 黄国华,孔宪国.膀胱肿瘤〔M〕.武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8.

3 崔 馨.腹腔温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6):60.

4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5 孙宏斌,刘 军.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7(6):284-5.

6 何建华,舒跃民.羟基喜树碱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33):25-7.

7 Amling C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Curr Prob Cancer,2001;25(4):219.

8 Di-Stasi SM,Giannantoni A,Giuridi A,et al.Sequential BCGand electromotive mitomycin versus BCG alone for high-risk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Oncol,2006;7(1):43-51.

9 李彦生,李长福,陈永胜.吡柔比星、丝裂霉索和羟基喜树碱抑制膀胱癌最佳组合的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4):353-5.

10 Santos LS,Theoduloz C,Pilli RA,el al.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arborescidine alkaloids and derivatives.Eur〔J〕.JMed Chem,2009;44(9):3810-5.

11 郑贯忠,曹志彬,王元天,等.浅表性膀胱癌术后不同剂量卡介苗膀胱灌注的疗效比较〔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8;13(4):279-81.

12 黄敏志,黄裕清,余自强,等.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联合参麦注射液及水乐维他用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5):1826-30.

猜你喜欢

吡柔比星丝裂霉素浅表性
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智能分光电子染色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在食管浅表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不同灌注方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比较
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吡柔比星与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护理
腺性膀胱炎患者行尿道电切术后实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联合护理干预分析
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与丝裂霉素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