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盾构下穿铁路施工中D型便梁的应用

2012-06-20韩立军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

上海铁道增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轨排纵梁横梁

韩立军 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

1 工程概况

南京地铁二号线东延线全长8.773 km,自马群站起至九乡河西侧终点站,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隧道左线和右线分别在宁芜线K6+370和K6+401处下穿宁芜铁路,与宁芜铁路交角分别为左线26.76°和右线23.70°,两隧道中心线水平间距13.2 m,埋深8 m。盾构隧道与铁路相交段的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和粉质黏土,其中盾构隧道主要位于粉质黏土层。

2 D型便梁的防护架设

《铁路工务安全规则》中规定,D12、D16型便梁架法有高位、低位两种,D20、D24型便梁架法有高、中、低、最低位四种。

图1 D型便梁架设平面图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施工设计图纸意见,盾构机穿越隧道时,线路加固总体方案采用“以桥就线”的方式,由于本穿越工点上覆土层相对较薄,隧道与铁路的交角小,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盾构穿越施工时轨面的平顺性无法保证。为降低工程风险,分别对两隧道穿越铁路节点处架设2孔D24型和1孔D16型组合施工便梁防护线路。由于隧道与铁路交角较小,这就要求便梁采取错位架设方法,D16型和D24型纵梁组合交错架设,根据计算左线5/tg26.76/0.67≈15根;5/tg23.70/0.67≈17根,即左线便梁架设时中孔钢枕错位15根,线便梁架设时中孔钢枕错位17根。具体架设方式如图1所示。

3 D型便梁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3.1 计算方法

运用通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对盾构隧道左线便梁架设方案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计算模型根据盾构隧道左线施工时施工便梁的布置图建立,已有的便梁防护工程实测数据表明桩顶的竖向位移仅为1 mm左右,对便梁组合结构的影响不大,故在本次分析中可以忽略桩顶的竖向位移。箱型纵梁和“工”字形横梁有螺栓可靠连接,模拟为刚接。纵梁长度按实际长度考虑。

3.2 计算参数选取

3.2.1 结构参数

D24便梁长度24.5m,D16便梁长度16.4m,横梁长3.96m。截面尺寸如图2所示。

图2 D型便粱截面尺寸

便梁结构材料采用16 Mnq钢,计算参数取值E=3.0×1011 N/m,μ=0.2,ρ=7850 kg/m3。

3.2.2 荷载

按规定采用中-活载。

3.3 控制标准

3.3.1 应力

便梁及横梁材料均为16 Mnq,容许应力240 MPa。

3.3.2 纵梁挠度

D16和D24铁路便梁是按照铁道部钢桥规范挠度跨比1/800做的设计,D16跨中竖向位移的设计值为20 mm,D24跨中竖向位移的设计值为30 mm。但便梁作为临时结构,列车通过时限速运行,所以《铁路工务安全规则》中规定,纵梁的挠度不超过跨度的1/400,D16纵梁允许值为40 mm,D24纵梁允许值为60 mm。

3.3.3 轨道不平顺

使用D型便梁加固线路,当下部土体由于施工失去支撑作用时,钢轨直接作用在便梁的横梁上,原有的路基、轨枕失去了支撑能力,列车运行时的所有荷载均有便梁承担。而便梁作为一种临时结构,整体性较差、竖向刚度小,轨道的稳定性与直接作用在路基上相比大大降低。因此我国现行的铁路规章中明确规定,列车通过便梁时限速45 km/h行驶。对轨道的偏差控制按照铁道部《铁路线路维修规则》中轨道动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进行规定。

3.4 计算工况

便梁体系从其实质而言可以认为是一种桥梁结构,轨道与横梁构成桥面铺装系。对其进行结构安全性分析必须考虑所有工况下结构的响应。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选取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计算分析:

(1)轨排与下部道床完全脱空,列车荷载经横梁全部传递至纵梁。

(2)由于盾构施工控制较好,地面沉降极小,轨排与下部道床仍保持良好接触,道床可给予轨排坚实的支撑;

(3)盾构施工在地面产生不可忽略的沉降槽,在沉降槽影响范围以内土体脱空,列车荷载全部由横梁承担,在此影响范围以外道床参与承载。

为便于说明,分别将以上三种工况简称为全脱空,无脱空和半脱空。

3.5 全脱空时便梁结构安全性分析

3.5.1 纵梁结构的应力分析

为确保便梁结构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自身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对列车以v=45 km/h通过时纵梁承受弯矩和应力进行检算。为便于表示,取断面上三跨便梁,自左至右分别为1号、2号、3号便梁,取各便梁最大弯矩值进行整理,得出纵梁应力最大值。如图3、图4、图5和表1所示。

图3 1号(D16)纵梁弯矩包络图

图4 2号(D24)纵梁弯矩包络图

图5 3号(D24)纵梁弯矩包络图

表1 全脱空最大弯矩及最大应力表

从表1可知,在列车荷载经横梁全部传递至纵梁的情况下,各组纵梁应力均小于规范要求,纵梁结构应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3.5.2 便梁纵梁跨中挠度分析

纵梁挠度的大小对便梁能否安全承受列车荷载,保证轨道的几何状态至关重要。以计算得到的纵梁在列车以45 km/h的速度通过时最大挠度值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全脱空最大挠度及梁跨比表

在轨排全脱空的情况下,列车荷载在D16和D24型便梁纵梁上产生的跨中挠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3.5.3 轨面变形

由于便梁架设时错档布置,两侧左右两纵梁分别为D16和D24错架,横梁在两侧变量上支撑的位置不同,两股钢轨的支撑刚度并不一致。当列车通过时,由列车传递至两侧的荷载有所差异,由此钢轨及便梁上产生的挠度也不相同。两侧钢梁挠曲量的不同使左右两股钢轨顶面发生扭曲。在本结构体系中表现为列车通过便梁时,会产生三角坑。三角坑将会引起车辆的侧滚和侧摆,极易引起轮载变动。严重的三角坑,将导致车辆转向架呈三轮支撑一轮悬浮的恶劣状态,甚至引起车辆倾覆脱轨,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列车以45 km/h通过时,以2.4 m基长度量的三角坑最大为17 mm。与轨道动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中对应的v≤120 km/h正线及到发线Ⅳ级限速标准比较可知,在轨排全脱空的情况下,D24和D16错架导致钢轨的纵向变化值超过规定限制,可能会对列车运行安全产生影响。

3.6 无脱空时便梁结构安全性分析

3.6.1 纵梁和横梁的应力分析

对列车以V=45 km/h通过时纵梁承受弯矩和应力进行检算,取各纵梁弯矩最大值进行整理,如表3所示。

表3 无脱空最大弯矩及最大应力表

从表3可知,当轨排与下部道床仍保持良好接触时,列车荷载由便梁结构与道床共同承担,列车荷载在纵梁上产生的弯矩和应力远小于规范要求,纵梁结构安全性很高。但这种工况要求盾构推进产生的地面沉降较小,一般情况下下部必须采取其他辅助措施,否则较难达到。

3.6.2 便梁纵梁跨中挠度分析

计算得到纵梁在列车以45 km/h的速度通过时的最大挠度值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

表4 无脱空最大挠度及梁跨比表

当轨排与下部道床保持良好接触时,列车荷载在D16和D24型施工便梁纵梁产生的跨中挠度值远小于容许值。

3.6.3 轨面变形

列车以45 km/h通过时,钢轨纵向高低变化值最大为4.4 mm,水平差为2 mm。随列车运行,以2.4 m基长度量的三角坑最大为1.3 mm。与轨道动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中对应的v≤120 km/h正线及到发线Ⅳ级限速标准比较可知,在地面沉降量极小的情况下,钢轨的各项不平顺指标均小于规定限制,列车运行安全。

3.7 半脱空时便梁结构安全性分析

3.7.1 纵梁和横梁的应力分析

对列车以V=45km/h通过时纵梁承受弯矩和应力进行检算,取各纵梁弯矩最大值进行整理,如表5所示。

表5 半脱空最大弯矩及最大应力表

从表5可知,列车荷载在纵梁上产生的弯矩和内力均符合要求,但两侧的纵梁弯矩和应力较小,中间一跨D24便梁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中间一组D24便梁位于沉降槽影响范围以内,下部土体脱空,列车荷载全部由横梁承担。而两侧D型便梁在此影响范围以外,道床参与承载,荷载在纵梁上的作用相对较小。

3.7.2 便梁纵梁跨中挠度分析

计算得到纵梁在列车以45 km/h的速度通过时的最大挠度值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表6所示。

表6 半脱空最大挠度及梁跨比表

列车荷载在D16和D24型施工便梁纵梁产生的跨中挠度值小于容许值,但由于沉降槽的作用,同样呈现出中间跨D24便梁挠度大,两侧便梁挠度小的特点。

3.7.3 轨面变形

列车以45 km/h通过时,钢轨纵向高低变化值最大为20.2 mm,水平差最大为14.9 mm。随列车运行,以2.4 mm基长度量的三角坑最大为4 mm。与轨道动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中对应的v≤120 km/h正线及到发线Ⅳ级限速标准比较可知,钢轨的各项不平顺指标均小于规定限制,列车运行安全。

4 结束语

(1)通过上述三种情况的理论计算和现场测量的比较,结果表明:无脱空和半脱空二种情况下,当列车以45 km/h的速度通过错位D型便梁时,纵梁挠度和应力均在限值以内;地面沉降以及D24、D16两梁错架对轨道不平顺影响较小,在控制要求范围内;因此在盾构穿越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沉降槽影响范围内地面进行实时监测,如有超限变形,及时进行养修作业,避免轨排下方土体产生过大沉降,使轨道高低变化值超限。

(2)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盾构穿越铁路施工中,对既有线路进行D型便梁加固能够有效地控制盾构施工引起的轨面变形,降低工程风险。

(3)当隧道与铁路交角较小时,须使用错位D型便梁。而由于便梁错位产生的两侧纵梁挠度和轨面变形差异,可通过在纵梁相应位置处设置临时支座予以减小。

猜你喜欢

轨排纵梁横梁
磁浮轨排铺设装备-轨排轨道梁耦合动力学分析
一种辅助机构在汽车纵梁冲压自动化中的应用
软横跨改软索式硬横梁研究
重型汽车纵梁翻转工装的设计
磁浮交通轨排耦合自激振动分析及自适应控制方法
基于钢横梁刚度折减的钢板组合梁地震响应分析
基于Dynaform地板纵梁回弹解决方案
中低速磁浮立柱式地段“支座法”轨排架设技术
立式车床高精度、高刚度进给式横梁设计
有砟轨道桥梁上轮轨式架桥机工具轨排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