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2-06-06李权昆张岳恒

关键词:粤西基尼系数区位

李权昆,张岳恒

(1.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642;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524025)

海水养殖业是开发各种海水养殖场所,进行人工养殖海洋水生经济生物,大量创造各种海水产品以满足人类需要的产业。按照海水养殖水域不同,可以分为滩涂养殖、浅海养殖和陆基养殖;按照水生经济生物种类不同,主要分为鱼类养殖、甲壳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等。

海水养殖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食物,提高人类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而且还促进水产饲料、水产品加工、海洋药物、海洋化工等产业发展。同时,海水养殖业利用藻类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贝类对大量浮游生物的滤食以及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棘皮动物等海洋生物种类的摄食等活动,获得大量“可移出的碳汇”[1],从而使海水养殖业发展可能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产业。

广东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广东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和沿海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研究广东海水养殖业的空间扩散规律,揭示其扩散方向和特征,对于促进其向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衡量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的数据来源与指标

(一)数据来源

随着统计指标、统计口径、统计方法等不断调整,除了产量外,广东海水养殖业的其他统计指标数据都不完整。所以本文选择产量指标来测量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数据来源于1993—2011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二)衡量指标

产业空间扩散,是指产业经济活动通过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和劳动力迁移等方式,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扩张或转移[2]。目前国内外研究单一产业扩散的分析模型较少。由于产业扩散与产业集聚是产业空间运动中两个并行不悖的动态过程,且有关文献对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因而,可以借用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来衡量产业扩散。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主要是以产业的地区分布为基础,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得到[3-4]。在广东海水养殖业中,主体是大量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大型养殖企业很少,且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本文选择以下指标衡量海水养殖业的空间扩散度:

1.空间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揭示了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基尼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欧美学者借助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原理和方法,设计了反映产业分布平均程度的空间基尼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G为空间基尼系数,sj、sm分别为某产业在小区域j和m所占的份额,n为地区的数量,s为各小区域海水养殖业的平均份额。空间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如果产业在各小区域平均分布,空间基尼系数为0,如果产业集中于某个小区域,空间基尼系数为1。

2.区位熵 区位熵是指某产业在小区域产出的相关指标所占的百分比与同一产业在大区域产出的相关指标所占的百分比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ij表示区域i产业j产出的相关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反映产业j在小区域i的产出结构中的份额,分母反映了产业j在大区域产出结构中的份额。由于统计数据容易获得,且能充分比较j产业在小区域i的生产水平和在大区域的平均生产水平,明确小区域i产业j在大区域生产集聚状况中的位置,因而采用区位熵法可在数据可获得性、分析的可操作性与研究的客观性之间取得平衡[3]。LQij>1则意味着某个产业在这个区域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LQij应该多大才足以判断形成产业集聚区,没有明确的标准,本文采用LQij>1.5的判断标准。

3.产业集中率 该指标表示某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一般取1、3或9)小区域合计产出占大区域内该产业产出的份额。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产业集中率的取值在0~100%之间,取值越大,表示该产业分布越集中。这个指标计算简便,含义直观,还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直接反映出规模较大的一个或几个地区的产出比重,不仅可以直接判断产业的集中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地区的变化反映产业扩散的大致途径。第二,可以通过计算某产业的集中率均值来识别该产业分布的中心区。当连续多年产业集中率的算术平均值超过40%时,认为该产业分布存在着明显的中心区。第三,可以通过产业集中率均值的年度变化来反映产业从中心区向外扩散的程度[5]。

需要说明的是,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产业集中率三个指标都有缺陷,基尼系数大于零或区位熵指数高于1.5、产业集中率大于40%,不表明一定存在产业集聚现象,因为它们都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差异及地理区域大小差异。尽管广东海水养殖业中规模大的企业很少,但地理区域大小差异较明显,因此,需要谨慎判断产业集聚现象,有必要将它们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二、广东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的特点

广东海水养殖业最早出现在在珠江口水域,逐渐向珠三角、粤东、粤西沿海地区扩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水产品市场放开并向一体化发展和面向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广东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迅速,空间扩散出现以下特点:

(一)从珠三角向粤东、粤西扩散,发展中心向粤西转移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凭借区位和政策等优势,社会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相对于粤东、粤西而言,珠三角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基础更好、环境条件更优越,因此,珠三角地区自然成为全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中心。但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海域污染日益恶化,海水养殖业的比较利益下降,海水养殖业逐渐向粤东、粤西扩散,粤西逐渐成为全省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中心。

产业空间扩散效应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等指标值变化来观测。从空间基尼系数变化来看,广东海水养殖业的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1992—1994年间海水养殖业在沿海各地区之间的分布较为均衡,1995—1996年产业分布在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偏大,1997年以后产业分布悬殊,且差距越来越大,见图1。

图1 广东海水养殖业空间基尼系数估算结果及其变化(1992—2010年)

表1 广东海水养殖业产业集中率变化(1992—2010)单位:%

图2 珠三角、粤东、粤西海水养殖产业集中率CR1变化

从产业集中率变化来看,1992—2010年广东海水养殖业的产业集中率CR3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年的产业集中率值都高于40%,表明广东海水养殖业的空间分布存在中心区。1992年,产业集中率CR3指标中的前三名地区中有江门和深圳,表明中心区在珠三角地区;按照产业集中率CR3的变动趋势推断,1992年之前,珠三角是海水养殖业的中心区;1993—1998年,产业集中率的前3位地区中2个(湛江、阳江)属于粤西、1个(江门)属于珠三角;1998年后,前3位地区均为粤西3市。这种变化表明,海水养殖业的中心区由珠三角逐步向粤西转移,见表1。这一趋势也由粤东、粤西、珠三角三大海水养殖区的产业集中率CR1变化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见图2。

(二)形成了对虾类和海藻类养殖集聚区

广东海水养殖业的空间扩散不仅促进了产业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而且促进了对虾类养殖在湛江、海藻类养殖在汕头形成了集聚区。

从对虾养殖业的区位熵指数变化看(见表2),1992—2010年湛江的区位熵值均高于1.5,惠州大部分年份的区位熵值也高于1.5;2004年以来揭阳的区位熵也远高于1.5,表明湛江、惠州、揭阳对虾养殖业具有较强优势,可能存在产业集聚区;从产业集中率变化看(见表3),惠州和揭阳对虾养殖产量规模较小,产业集中率较小;湛江的对虾养殖产量规模较大,产业集中率较高,1992—2010年湛江对虾养殖产业集中率CR1呈上升趋势,推动全省对虾养殖产业集中率CR3上升。结合区位熵值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动看,广东海水对虾养殖业可能在湛江形成了产业集聚区。

表2 惠州、湛江和揭阳海水对虾养殖业区位熵变化(1992—2010)

表3 广东海水对虾养殖产业集中率变化(1992—2010)单位:%

广东海水藻类养殖有坛紫菜、龙须菜、江蓠等十几个品种。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市主要有汕头、汕尾和茂名。根据表4中产业集中率和区位熵指标的变化,可以将1992—2010年分成三段,即1992—1997年、1998—2003年和2004—2010年;在这三段时间区间,汕尾、茂名、汕头的海藻养殖产业集中率的年均值高于40%,区位熵高于1.5。表明在这三段区间,广东海藻养殖业可能分别在汕尾、茂名和汕头形成了集聚区。但是,这些集聚区发展不稳定。湛江对虾养殖业的区位熵呈下降趋势,产业集中率CR1波动较大,2006年以来也呈下降趋势;汕尾、茂名的海藻业集聚区可能已经衰落。因而,海水养殖业集聚区发展需要正确引导。

表4 广东海水藻类养殖产业集中率及区位熵变化(1992—2010)

(三)从滩涂向浅海、陆基扩散

海水养殖生产可以在不同的水域开展。20世纪80年代前,广东海水养殖开发集中在滩涂水域,主要开发方式为鱼塭养殖和底播养殖。20世纪80年代后,海水养殖业逐渐从滩涂向浅海浅水区、深水区和陆基水域扩散,海水养殖业的空间开发与利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深圳引入了筏式、网箱养殖技术,汕头、湛江等地区在高潮线以上挖筑池塘养虾,迈出广东海水养殖业由滩涂走向浅海和陆基水域的第一步;20世纪90年代,汕尾出现的工厂化养鲍和湛江出现的高位池养虾迅速在全省推广,促使广东海水养殖业进一步向陆基水域扩散[6];2000年以来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研制成功,并在深圳、阳江、湛江、汕头等多个地区推广,使广东海水养殖业向浅海深水区扩散[7]。

表5显示,当前广东海水养殖业以滩涂和海上养殖为主,陆基养殖规模较小。陆基养殖主要是池塘养殖鱼虾,工厂养殖高值鱼类和贝类的规模很小;海上养殖以传统网箱养鱼、筏式或棚架式吊养贝类、藻类为主,深水网箱养殖的规模很小。工厂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规模小,表明海水养殖业仍以传统养殖为主,需要进一步向陆基和浅海深水区扩散,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

表5 广东三大海水养殖水域产业集中率CR1变化(2008—2010)单位:%

三、广东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海水质量变化

海水养殖业离不开水质优良的海水,海水质量变化是影响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的首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农业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形成的陆源污染有增无减,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导致大多数地区近岸海水质量下降。(1)近岸海水质量下降导致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心向粤西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海域污染加剧,迫使其海水养殖业向粤东、粤西转移。如深圳著名的沙井蚝在本地养殖已经荡然无存,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转移到了台山、珠海等地区[8]。粤西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大多数地区近岸海水质量优良,吸引并承接了部分珠三角、粤东海水养殖业的转移,从而成为全省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心。(2)近岸海水质量下降影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大多数海洋贝类栖身于潮间带至水深40米左右的浅海区,目前浅海区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域,即使在粤西、粤东地区,近岸海域污染也较为严重,因而各地区贝类养殖区位熵都低于1.5,没能形成贝类养殖集聚区。(3)近岸海水质量下降迫使海水养殖业向浅海深水区扩散。由于近岸海水质量下降,导致海水养殖病害增加,养殖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下降。要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水产品,海水养殖业必须向陆基、浅海深水区扩散。

(二)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到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的范围和程度,主要体现在:(1)海洋生物繁育与养殖技术。迄今广东已经成功获得多个品种的人工育苗技术,推动了海水养殖业的空间扩散。如斑节对虾、龙须菜等品种人工育苗技术进步,为湛江、汕头分别形成对虾、海藻养殖业集聚区奠定了技术基础。部分品种人工育苗技术水平较低,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不得不继续进行天然采苗。如牡蛎养殖主要靠天然采苗,受天然苗种资源限制,各地牡蛎养殖业未能形成生产优势;部分品种的人工苗种经过几年规模化养殖后,优良性状消失或隐藏,病害频发,产出和产品质量下降,只有更换品种,而新品种在几年后发生同样的变化。如深圳、东莞等地的海水鱼类养殖业,虽然具备生产优势,但产出规模波动较大,一直未能形成产业集聚区。(2)养殖装备与设施建造或制造技术。养殖筏、棚架、传统网箱、高位池、养殖工厂等装备、设施的制造或建造技术进步,推进了广东海水养殖业向浅海浅水区和陆基水域扩散。而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所需的设施与装备制造或建造技术上的落后,限制着海水养殖业进一步扩散。(3)养殖技术。新的养殖品种或养殖方式必须有较为完善的养殖技术与之配套,才能发生较大范围的扩散。广东海水养殖业中,少数品种如南美白对虾、近江牡蛎等养殖技术较为成熟,产业化进程顺利并有较大范围的扩散。大部分品种的养殖技术以及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的养殖技术不成熟,制约了产业扩散进程。

(三)基础设施

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海水养殖业空间扩散提供优越的生产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海水养殖业的空间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但向沿海落后地区的扩散受到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限制,如雷州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简陋或者缺乏,一些地区仅有简易的乡村公路,缺乏供水、供电等设施,制约了海水养殖业向这些地区的扩散。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广东海水养殖业已实现从滩涂向浅海浅水区、深水区扩散,从珠三角向粤东、粤西扩散,粤西海水养殖区逐渐成为全省海水养殖业的中心,并在湛江、汕头等地形成了海水养殖集聚区。当前广东海水养殖业的空间扩散主要制约因素有海水质量下降、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以传统海水养殖业为主。促进广东海水养殖业向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重点应促进其向浅海深水区和陆基水域扩散,并正确引导海水养殖集聚区的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工厂化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创新力度,推进海水养殖业向浅海深水区和陆基扩散。工厂化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分别作为浅海深水区和陆基水域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技术要求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在养殖设施与装备技术方面,深入研究支撑海基和陆基养殖的系统装备与设施的制造技术,实现其集成、配套、组装、安全、高效运行[9];在养殖经济生物繁育技术方面,加强适养新品种繁育及旧品种的提纯复壮技术方面的研发;在养殖技术方面,重点应放在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研制与流行病防控等方面的研发。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继续落实碧海行动,尤其要深化入海污染物总量目标控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缓解并扭转海洋污染加剧趋势;同时,促进沿海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尤其在沿海落后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加强供给养殖水域的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四是加大对海水养殖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工厂化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海洋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鼓励并引导资金投入现代海水养殖业,支持建立政策性海水养殖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

[1]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快又好发展现代渔业[J].江西水产科技,2011(2):5-7.

[2]安虎森,等.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66.

[3]孙慧,周好杰.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5):449-451.

[4]彭耿,刘芳.产业集聚水平测量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2):182-184.

[5]赵祥,郭惠武.产业关联、要素结构与产业扩散[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9(5):49-59

[6]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水产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45-191.

[7]黎祖福,何庆.广东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状况与发展建议[J].海洋与渔业,2009(12):24-26.

[8]郭培源,程建.千年传奇沙井蚝[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32-36.

[9]雷霁霖.养殖业要走出困境向工业化转型[N].中国海洋报,2010-09-30(A3).

猜你喜欢

粤西基尼系数区位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以生鱼料撬动市场!湛江珊瑚在粤西淡水料市场要发力了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