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倬云论大国兴废

2012-06-05陈华文

博览群书 2012年8期
关键词:王朝大国权力

○陈华文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版,29.80元

中国几千年以来,曾经兴盛辉煌过,也曾经衰败没落过。在《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版)一书中,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口述谈话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独特的历史观,对国家的成兴败亡作了学理上的探讨。

有效调配各地资源决定大国的命数

许倬云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不仅以学贯中西的学识素养享誉海内外,近二十年来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历史大脉络》《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等著作。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许倬云重点对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衰原因作了一次梳理。他认为,导致一个大国王朝的崛起与崩溃,其原因非常复杂,但不外乎这样的几个主因:管理国家的制度、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经济发展的力度、选拔人才的方式等。

在中国民间,评价一个王朝兴废时,人们喜欢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进行概括。许倬云则认为:能否有效地调配一个全国各地的资源,决定了这个大国的命数。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刚刚兴盛之时,一般也都是在大乱之后。一个新的王朝出现,各个区域之间的人、财、物可以重新“洗牌”,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个地区之间协调和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翻看中国汉朝历史地图可以得知,汉朝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人力资源是靠疆域内横向的几条大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将整个王朝结合为一个整体。汉朝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中国历史上长时期的南北分裂,当时分裂的中国,各地各自发展,经过数百年后,南北物产、人口分布出现了大变化。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隋朝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那就是开挖了大运河。大运河就是为了重新整合南北资源分配而修建的。

历史上国家核心地区和边陲的关系,也因为新的资源分配而各不相同。比如秦汉隋唐时期,王朝的核心地区是关中和中原地区,但自北宋开始,国家的核心地区开始逐渐移向东南,此后中国历史的核心地区,基本上也是朝东南迁移的历史。南宋的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是非常富裕,财力比北宋时期更雄厚。“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到了明代,中国南北的差异更为明显。明朝分别把北京(北直隶)和南京(南直隶)作为皇家直管的领地。为什么大明王朝要在南北两地分设直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配南北的资源。当一个王朝不能调度全国的资源分配,那么这个王朝距离毁灭已经不远。明朝时,北京外围驻扎了大量的军队,随时听候皇帝的调配。南京地区物产富饶,是整个国家资源财富之所在,皇帝为了整个王朝的运转,需要这里的资源。明朝同样是经过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

开放的公共权力有利于大国发展

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出现似乎有一个周期。当新的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时,似乎遍地都是人才,但是朝代将结束的时候,人才都“失踪”了。许倬云在书中做出这样的结论:这并不是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人才能不能被有效吸纳到国家的管理机构中,以维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都是帝国制度,而且中央集权的趋势一朝比一朝严重。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王朝的统治集团都是一个密封的王朝。王朝在建立之初,英雄将相来自各地,成分多元而复杂,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又经过打天下的历练,都是经验丰富的人才,他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但是几代之后,功臣后代成了贪图享乐、缺乏能力的庸人。这些人虽然无能,但是都高高在上,最后成为攀附在政权上的有毒病菌。而皇室集团又是一个很小的团体,再加上封建王朝有皇权传嫡子的惯例,这样可以从中选择的领导人才库,就非常的狭小。

封建王朝的皇权本身是不容挑战的。于是,依附在皇权周围的宦官和宠臣,就代表了皇权,实质上开始统治整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团体延续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就越小。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理论上可以选拔全国最好的人才进入朝廷,但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一定是挑最听话的人。所以,虽然有人进入这个小圈子,但这个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是保守势力的代表。他们不会有新的治国理念和管理谋略,也没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小圈子,经过两三代的权力交接,只是同样形态人物的复制,而两三代之后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必定出现各种政治危机,这些管理者也就不能应付了。

许倬云认为,一个朝代的盛衰,公共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尤为重要。这个核心如果以为自我凝聚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断地保障自己团体成员的利益,以至于关闭门户,以这种方式自求永续,反而是自找灭亡。在公共权力非常封闭的王朝内,即便官员有治理国家的理想,在封闭的公共权力体制内也难以实施。公共权力不透明的王朝,更多的官员是借着公共权力以公肥私,贪污腐败的现象严重,这样的社会必将越来越失去民心,社会力量无法匡正政治力量,除了进行武装推翻,别无选择。在混乱之中,新的朝代出现,又有一些人结合为新的统治群体。于是封建王朝周而复始,由治而乱,由乱而亡。

如果王朝的核心管理层具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就可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解决社会中的新问题,这样的核心管理层就不会和百姓生活脱节。百姓聚合而成的社会力量,也可以不断地和公共权力进行对话,将百姓的需求回馈到公共权力,使得国家共同体成为大多数百姓求安定、谋福利的力量。

僵化的思想使大国失去活力

我们习惯把宋朝叫做大宋王朝。但是在许倬云的眼里,宋朝不能叫王朝,只是当时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列国。在宋朝疆域的外围,有辽、金、元、吐蕃、南诏、西夏、高丽以及南方的许多小国家。这些政治共同体并不属于一个大的王朝,宋代皇帝并不是天子。宋朝在众多国家的包围之中生存,必须尊重一定的“国际”关系和规律。当然,宋朝皇帝自己以为是天下的共主,但那不过是一个飘渺的幻想。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方面最为薄弱,但是经济、文化最为发达,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不断地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贡钱物,以维持国家的太平。

许倬云在书中说,宋朝没有贵族,皇室成员基本上不参与国家治理,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文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宋代整体上讲,并不是效率很高的政府。整个宋代有众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政治家。宋代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文人很宽松,官方没有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进行百家争鸣,也没有真正形成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由蒙古人统治的王朝,这个王朝虽然持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倬云在书中认为:元朝只不过是成吉思汗大帝国的一部分。蒙古人当时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除了元朝,还在欧亚大陆分别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等。蒙古人建立如此大的帝国,但并没有能力去管理,更谈不上管理智慧,对国家治理毫无章法。蒙古人在各地建立起的国家,分别吸纳了各地文化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使用不同的文字。时间长了,势必被各地所同化,自然而然地土崩瓦解。蒙古人建立时间最长的国家是莫卧儿帝国。这个大帝国1526年兴起于印度半岛,最后征服了整个德干高原,1857年被入侵而来的英国人所吞并。英属印度的许多土王都带汗号,大多数是蒙古王公的后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控制最为严厉的朝代。许倬云在书中对明朝思想控制巩固皇权作了独到的分析。明代科举以考核读书人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为主,但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特别厌恶孟子,认为孟子“君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的观念不利于君主专制。因此,明朝的科举考试所用的四书五经是经过过滤的版本,删除了许多不利于皇权的章节。这样选取的栋梁之才,对皇帝只有效忠,没有怀疑。儒家思想在此之前还是异常丰富活跃的,从此之后开始走向僵化。可悲的是,清朝也承袭了明朝对儒家思想的僵化控制。本来以人性为主、强调人格和公平正义的儒家思想,沦为统治者的工具。这其实背离了真正的儒家,和孔孟倡导的儒家学说并不是一回事。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用并不算长的篇幅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国兴废的历史素描图。今天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迅速崛起,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中的成就,也要清醒地认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更多地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对于审视今天、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王朝大国权力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大国气象
民营金融权力榜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权力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