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投入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012-05-21孟俊锋

财经理论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贡献率创新能力

孟俊锋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超过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但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性明显,结果就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而且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体制、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在现阶段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所以研究区域技术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很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的供给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很明显,一些关键技术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性,许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因此,必须发挥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以技术进步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从我国技术创新投入的区域分布来看,技术进步能力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地区技术进步能力明显不足,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以及劳动力。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由于其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在市场竞争压力下,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创新动力比较大,相反中、西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公有制经济,导致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动力与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且有弱化趋势。反映技术创新的主要指标是研发投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且有弱化趋势。另外,技术进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彭国川(2004)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技术进步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1%-1.5%,而中、西部地区均在1%以下。与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我国各区域之间的技术进步指数也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表现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次递减,同时,各区域之间的技术进步指数差距也越来越大。由此可以认为,技术进步能力的区域差异导致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性差异,这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分区域讨论技术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对全国区域进行划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划分区域范围的依据是根据2005年国务院中国发展研究中心采取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的划分方案,将中国基本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部分进行了细化,重点提出了八个经济区。具体划分如下:

就中部地区而言,R&D经费支出情况如下,从2001年到2010年的,R&D经费支出总量来看,中部地区确实与东部存在差距,只有河南、湖北、陕西的R&D经费支出相对较多,而以2010年R&D经费支出为例,只有中部版块内R&D经费支出最高的湖北才居于全国前十名,其余全部80%的名额属于东部三大综合经济区的组成省市。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内部的R&D经费支出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最高的湖北R&D经费支出量是最低的内蒙古的接近4.45倍。

表1 经济区分布状况

二、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及经济总量对比

(一)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对比

R&D投入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评价指标,可以反映各个区域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就东部地区而言,非公有制经济的活跃,导致其在全国范围内技术创新投入处于领先位置。上海、江苏、浙江的各项技术创新指标也表现出比较好的水平,其中江苏的R&D投入水平一跃成为全国各地区2010年的首位。其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6%、26%、24%,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种广东的技术创新地位尤为突出,高达3.69万项的专利授权数在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表2 东部板块R&D投入支出(万元)

表3 东部板块R&D投入支出(万元)

就西部地区而言,整体情况与东部、中部存在较大程度的差距,而以2010年R&D经费支出为例,与中部板块类似,西部版块内R&D经费支出最高的四川才居于全国前十名,其余全部属于东部、中部五大综合经济区的组成省市。而且,整个组成省市的R&D经费投入与东部、中部相比较,总额落后很多。就西部综合经济区内部而言,存在着极大地差距,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与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相比,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以2010年的R&D经费投入为例,投入最多并且位于全国R&D经费投入投入前十名的四川是青海地区的26.7倍之多。

表4 西部板块R&D投入支出(万元)

表5 东部板块GDP(亿元)

(二)区域经济表现对比

与之相对应,在四大板块中,就经济水平而言,东部整体情况是最好的,远远优于西部、中部以及东北板块的整体表现。就东部板块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的基本经济指标GDP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的GDP情况来看,除海南省以外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是十分显著的,而且,从前面对于R&D经费支出的分析中也发现,经济实力表现强劲的几个省市的R&D经费支出也相对较高,海南作为东部经济区内R&D经费支出最低的区域,其GDP状况,也处于最后。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也存在与东部地区相同的现象,一方面中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水平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是优于西部地区,其以GDP为指标的经济状况也处于东部以及西部中间。另一方面,同样存在地区内部技术创新能力高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现象。其中山西、河南、湖北三地的GDP情况相对较好,而内蒙古则无论是在在技术进步方面还是经济增长方面都处于末尾。

表6 中部板块GDP(亿元)

鉴于之前的分析,西部地区的R&D经费投入是相对最低的,与之相对应,其经济增长状况也处于落后状态,地区内部,除了拥有相对较高技术创新水平的四川在经济增长方面成绩较好以外,其余省市都位于全国省市的后半部分,特别是青海,位于整个西部板块的最后。

表7 西部板块GDP(亿元)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模型建立

在样本方面,选用我国河北、山西、辽宁等二十二个省作为研究样本。在时间上,选择2000年到2010年间10个年度的相关数据。

在模型建立方面,一直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被认为是劳动投入以及资本投入两个方面,因此在剔除掉非主要影响因素以后,一般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作为衡量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模型,即Y=AKαLβ,其中A表示常量,代表平均的技术水平,α代表资金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在数值上等于β=1-α。而本鉴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技术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选择1942年由丁伯根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的改进函数,并在上述公式中引入Eγ,来表示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即选用:Y=AKαLβEγ作为本文的模型,其中:其中A表示常量,代表平均的技术水平,α代表资金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在数值上等于β=1-α,而其中的γ表示技术创新的产出弹性。为进一步方便后续要进行的参数估计,首先对于公式进行线性化:

由Y=AKαLβEγ;取对数得到1n=Y=1nA+α1nK+β1nL+γ1nE;将1nY令为Y*,1nK令为K*,1nL令为L*,1nE令为E*,1nA为C,可以得到:Y*=C+αK*+βL*+γE*;之后可以得到计量模型Y*=μ+αK*+βL*+γE*。其中K表示资金的产出弹性,其具体含义是,资金投入每增涨一亿元,相应的GDP会增长K亿元;L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其具体含义是,劳动投入每增涨一亿元,相应的GDP会增长L亿元;E表示技术创新投入的产出弹性,其具体含义是,技术创新投入每增涨一亿元,相应的GDP会增长L亿元。

(二)变量的确定以及数据收集(基于2000-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研究过程中确定的变量主要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创新投入以及经济增长采用从业人人员(万人来表示),资本投入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万人),技术创新投入采用R&D经费投入。

经济增长的测算:以GDP为指标,选用了2000年到2010年二十二个省的名义GDP数据,并且通过平减折算,换算成以2000年为基期的各年实际GDP数据。

劳动投入的测算:以从业人员为指标,通过选用了2000年到2010年二十二个省的从业人员数(万人)作为数据。

资本投入的测算:其主要测算的公式是以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登史密斯的永续盘存法,即在一个被估计的基准年的基础上运用该方法以不变的价格作为标准,以此计算出本文所需的二十二个省得资本存量,计算各省的资本存量过程中遵循的公式为:Kt=Kt-1(1-σt)+It,其中:Kt为第t年的物质资本存量;Kt-1为第t-1年的物质资本存量,而第2000年的资本存量直接应用张军在《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计算结果:1952-2000》中的估算结果;It为第t年的实际投资,选取方法是将当年的固定资产投入折算到以2000年为基期的水平,即为实际投资;σt为经济折旧率,在计算过程中的折旧率选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9.8%。技术创新的测算:以R&D经费投入为指标,选用了2000年到2010年二十二个省得R&D经费投入数据作为指标。上述相关数据的来源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在经过适当整理以及必要计算后得到的。

(三)参数的确定

根据上述设定的模型进行参数的估算,根据2000年到2010年二十二个省的相关数据通过eviews得出参数估算结果如下:

表8 通过eviews得出参数估算结果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绝大部分地区而言,技术创新投入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对于经济增长均有拉动,其中对于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得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均超过了0.5。与此同时,不少省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甚至超过了资本、劳动要素的作用,例如陕西省、湖北省、河北省等。而相反,对于一些地区而言则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在云南、海南等地,技术创新每增长一亿元,经济增长不增反减。

(四)测算及评价

根据上述估算出来的K,L,E的参数值,可以由公式计算出2000年到2010年间河北等二十二个省中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2000年作为基期,因此其贡献率均为零),具体计算思路如下:由经过线性化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n=Y=1nA+α1nK+β1nL+γ1nE

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22个省的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9 2000-2010年22个省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上述结果表明:

首先,2000年到2010年间,每一年全国二十二个省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尽管不同,但是除个别年份及个别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数值大体上呈增长趋势,即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大。

其次,地区间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正负两种数值,其中江西、湖南、山东、海南以及云南、吉林十年间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都为负值,即这六个地方的技术创新投入不仅没有给经济增长带来正效应,相反,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余的十六个省的数值基本都为正值,即技术创新投入对这些省的经济增长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地区间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十年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作出说明:其中,浙江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30%,相反,吉林、江西、山东、湖南、云南及海南的贡献率为负值,其中山东为-49%。可见区域间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极大。

表10 二十二省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

接着,按照前述三个板块的划分,得到如下结果:

表11 东部、西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

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75%,同理中部为45%,西部为29%,呈现出阶梯型,其中东部的技术创新投入贡献率数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尽管东部板块内也存在诸如山东省、海南省这样技术创新投入贡献率为负的现象,但是鉴于贡献率位于前两位的浙江省以及河北省的拉动作用,使得东部整体的技术创新贡献率处于三个板块中的前列,也就是说东部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最大;而中部除了湖南省、江西省的数值为负外,其余各省的贡献率都在较高的水平上,因此,中部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三个板块中的中间位置;西部除甘肃、四川数值较高以外,贵州、青海的数值均位于平均线以下,而云南的技术贡献率甚至为-33%,所以,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言,西部是最为薄弱的。再看每年的不同地区板块的年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其走势:东部在这十年间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且远远超过西部,绝大部分年份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中部,特别是2002年到2006年这五年间更是一直处在高位;而中部地区在2002年到2008年间一直处于较为平稳增长的状态,但是2009年作用越来越明显。而西部地区则一直处于东部板块以及中部板块后面,只有2002年以42%略微超过中部地区,其余年份均位于东部中部之后,可见西部板块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比较微小的。

图1 地区年均贡献率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地区技术创新投入的指标体系,以研发投入为各地区技术创新投入的衡量指标,研究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看,技术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技术资源仍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稀缺资源。分地区看,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贡献较为明显,然而各省份间技术创新贡献差异十分明显。

(一)结论

1.各板块技术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不同,从高到底排列依次是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这与各区域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2.通过对区域间技术弹性系数最高的东部地区和最低的大西北地区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技术因素中,科技经费支出额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对大西北地区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则是R&D经费占GDP比重。

(二)政策建议

1.提升劳动者素质

传统的依靠增加或提供廉价劳动力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一去不复返,在我国现阶段,单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已不能显著的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劳动力的再学习以及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区域都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本。

2.增加科技的投入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才能拉动经济增长的陈旧观念,在基本保持或适度扩大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换。

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投资带动,高经济增长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这与现阶段中央提出的我们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之路不相符。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促进技术进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应逐步加大政府对教育和技术研发的投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潜能。由于我国人力资本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不能很好地模仿、运用、扩散和普及,使得后发国家难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直接制约了我国后发优势的实现。

其次,创造适宜的法律环境,消除技术创新的障碍。第一,政府要鼓励推动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同产业界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第二,政府要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最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各区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推进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东部沿海地区要继续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而西北地区人才缺乏,则需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避免创新人才流失。西北地区在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的同时,特别需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好、使用好现有人才,留住现有人才。

[1]彭国川.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新疆财经.2004.

[2]万勇,文豪.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J].社会科学家,2009,(5).

[3]刘爱芹.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高建,柳御林.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12.

[5]王稼琼,绳丽惠,陈鹏飞.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特征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2).

[6]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J].技术经济,2006,(3).

[7]陈英,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4,(5).

[8]高艳,胡树华.中部区域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4,(3).

[9]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2).

[10]惠树鹏.技术创新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3).

[11]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4).

[12]卢时雨,赵树宽,鞠晓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6).

[13]惠树鹏.技术创新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3).

[14]唐小我,邵云飞.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3).

[15]Robert A.Burgelman,Modesto A.Maidique,Steven C.Wheelwright.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econd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6]Christopher Freeman.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2:34.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贡献率创新能力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