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有奇葩

2012-05-14姬建民

前线 2012年11期
关键词:乡土农民农村

姬建民

“要说计生实在好,发展大计不能少。少生才能快致富,人口红线要守住。”这是农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自己组织演出队在集市上演出的台词。

“搬家、搬家,越搬房间越大;感恩、感恩,越感恩越觉党的恩情深。”这是一位义务编写“李有才板报”的农家人所书写的内容。

“为人为政,像豆腐汤一样清;对待自己,像黄连汤一样苦;对待群众,像人参汤一样补。”这是农民诗人写下的赞美村干部的诗句。

如今环视广大村落,都有一些这样的“乡土文艺队”、“乡土宣传员”、“乡土诗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有人说,这类乡土文化,非阳春白雪,属下里巴人,是不足称道的“小打小闹”。作者以为,乡土文化虽有些灰头土脸,却不可小看。

抗战时期,作家赵树理就创作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李有才板话》,生动描绘了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敌对势力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而且,当时的“墙头诗”、“活报剧”、“三句半”等,也都实实在在为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诚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阵容庞大、艺术精湛的交响乐、芭蕾舞、3D电影等,但这些一时还难以走近广袤农村与广大农民。于是,在党的农村文化政策的感召下,农民自愿参与、富有活力的乡土文化队伍也就应运而生。他们在表现与宣传当地风土人情、物产文化中,讴歌了群众熟悉的好人好事,针砭了社会不良习俗,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理论政策宣讲员、社会舆论引导员、乡风文明传播员的作用。

乡土文化活动,农民喜闻乐见。它所依托的人和事来自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语言质朴、入耳入心,所以农民有兴趣、信得过。乡土文化活动还不受场地限制,村头院落、乡镇集市等,都可以“拉场子”开展。活动形式也灵活多样,“三句半”、“顺口溜”、双簧、快板、数来宝,京剧、评剧、梆子腔等,说来就来,说唱就唱,展示了农民的创作才能和表演智慧。且活动不收费,就更加深受广大农民喜爱了。

乡土文化活动不与大团比排场,不与正规艺术比水平,立足农村农民中间,以民间艺术取胜,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富而思乐、知恩图报的乡土一族,自觉地进行寓教于乐的理论、科技、卫生、法律、计生等主题宣教,更是实现了宣传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宣传内容由曲高和寡向雅俗共赏的转变、宣传形式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其根源和基因则在广大农村。它的内容可涉及古建遗存、历史沿革、传说故事、民俗风情、名人传记、家族族谱、村规民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特色活动等诸多方面。“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共分秋色,同样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无论物质的、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属于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乡土文化凭借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已成为广大农民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对他们而言,有时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严重,因为这等于断了他们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 所以,乡土文化建设必须得到高度注视,乡土文化必须得以蓬勃发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来热情地欢迎与扶植乡土文化吧,以使其特有的魅力常在,以让这朵奇葩更加美丽地盛开在农村大地上。

责任编辑:戚本逊

猜你喜欢

乡土农民农村
耕牛和农民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乡土分外妖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