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脉络

2012-05-14宋福范

前线 2012年11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初级阶段

宋福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总体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认识解决中国问题的战略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沿袭了怎样的演进逻辑?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

理论主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

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脉络,必须首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总结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逻辑,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为主题的。正是在对这一理论主题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渐次展开,并最终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一是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奋斗目标;二是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的约束条件。以此为基本线索可以清晰地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进轨迹。

之所以把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作为当代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奋斗目标,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继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沉沦。从那时起,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梦想和追求。由此审视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艰辛历程,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步:一是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问题;二是解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问题。第一步任务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标志最终完成,第二步任务从1949年开始到现在还在进行。当代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现代化为己任,扣紧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契合了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所着力回答的若干基本问题,都是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而展开的。邓小平理论所着力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解决的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和根本道路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着力回答的“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所解决的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核心的建设问题。科学发展观所着力回答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所解决的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问题。

之所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当代党领导的事业的约束条件,在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像中国这样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对此做过有益探索但没有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研究中国国情,逐步形成了正确判断,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

立足生存型阶段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系统思考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系统思路。它产生于“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党需要首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概括。从其主要内容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通过回答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根本途径、政治保证、强大动力、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等问题,完整地勾画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完整思路。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在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但是,站在时代高度重新审视邓小平理论,可以看出,它实质是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邓小平理论所直面的问题看,它立足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在生存型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的现状思考问题。由这个阶段的状况所决定,我们党推进现代化的思路必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展开。从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看,它是先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有“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终才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理论的所有内容中,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最主要的,其他都是服务于它的。这一点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有明确论述。邓小平同志晚年也明确阐述过类似思想。1993年9月16日,在与其弟邓垦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问题少”,收入差距问题不解决“发展下去中国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其中,“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是他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化思路的集中概括。他主政中国期间就是这样审视问题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他最终离开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前后一段时间,他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交代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他也是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疑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立足发展型阶段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崭新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思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我们处在一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很显然,国内政治风波、苏东剧变以及这个时期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教训都深刻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走出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以后,仅仅发展经济解决不了一个政党持久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问题。这是因为,与生存型阶段相比,人民群众在发展型阶段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在需求目标方面,由原来的仅仅要求解决温饱问题,变为要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在需求内容方面,由原来的仅仅要求物质生活的简单满足,变为进一步要求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政治参与。这些要求反映在满足需求的途径上,必然由原来的仅仅要求发展经济,变为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等。

在艰苦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我国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之后,党立足发展型阶段的实际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作出的系统回答。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先从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这个角度得出了结论。即只要按照“三个代表”来推进现代化,党就能解决人民群众持久支持和认可的问题,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有机统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做到“三个代表”的基本思路。第一,在党的中心任务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在党的依靠力量上,强调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第三,在党的组织保证上,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等。这完整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化以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立足发展型阶段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系统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它产生于新时期我国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之际。新的阶段由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在实践上并没有及时地调整政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经济建设一条腿长,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多条腿短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理解发展内涵,在发展观上实现转变。正是适应时代的紧迫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现代化的系统思路,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也是立足中国社会进入发展型阶段后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它针对长期以来片面注重经济增长留下来的严重问题,通过回答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和发展成果归谁享受等问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

第一,在党的中心任务上,在我们党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今天我们所强调的发展已经不是过去所强调的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不是只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而是兼顾历史文化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已不只是一个要素的片面发展,而是发展一个要素时兼顾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是为人发展、靠人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党的依靠力量上,在我们党提出的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要在新世纪新阶段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通过促进社会和谐来实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调节好收入分配、健全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有效地改善民生,才能使社会各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第三,在党的组织保证上,在我们党提出的以改革精神建设党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也就是说,在新世纪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必须围绕实现党的先进性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使党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党胜任领导推进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初级阶段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