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012-05-03王元元余嘉元潘月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问卷

王元元 余嘉元 潘月强

“感戴”一词最早出自《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飨粥相继,士民感戴之。”[1]国外对于感戴的研究追溯到200年前,直至21世纪70年代,研究者已从多个角度对感戴进行了研究,并得出感戴涵义:感戴是一种正性、积极的情绪,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密切联系,是在认识到自己获得好处,并且这种好处是由于别人的帮助而获得之后发生的;感戴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可以激发他人做出善举;感戴是他向的,它的目标包括人以及没有人之意图的他物[2]。国内外对感戴的研究主要涉及感戴与幸福感、人格、健康、宗教、亲社会行为、言语行为等的关系、感戴干预以及感戴测评工具的完善。感戴与幸福感的研究表明,高感戴者的健康水平高,并体验更强烈而持久的幸福感;感戴能促使个体做出对施惠者、他人及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感戴干预可以提高个体的感戴水平,进而提升其幸福感[3];感戴与幸福感间存在线性关系,感戴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做出预测[4]。

研究大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学生感戴与幸福感的状况,为进一步进行感戴干预、缓解其精神紧张、帮助个体应对应激事件、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参考,而且还可以为国内对大学生感戴与幸福感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济南3所高校大一和大四的学生580人进行调研,回收562份,回收率96.9%。回收有效问卷521份,有效率89.8%。其中,男生226人,女生295人;大一214人,大四307人;文科326人,理工科195人;农村学生342人,城镇学生179人;独生子女199人,非独生子女322人;受过资助的178人,未受过资助的343人。

1.2 研究工具 马云献、扈岩2004年编制,董霞2008年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国内学者段建华修订版。总体幸福感量表包括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紧张-松弛[5]。

1.3 统计方法 对所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AMOS 6.0和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 结 果

2.1 问卷的信效度 克伦巴赫α系数信度检验发现大学生感戴问卷(r=0.703)和主观幸福感问卷(r=0.814)的信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两者的结构效度良好(χ2/df1=2.16,RM SEA1=0.04,GF I1=0.95,TL I1=0.96,CF I1=0.98;χ2/df2=1.92,RM SEA2=0.05,GF I2=0.96,TL I2=0.99,CF I2=0.99)。测量模型所有条目的载荷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显示问卷有较强的内敛效度。测量工具都是国内外成熟问卷,内容效度可以保证。

2.2 人口学因素对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进行2(性别)*2(年级)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感戴存在性别差异(F=8.25,P=0.031),女生的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的幸福感存在年级差异(F=6.50,P=0.043),大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四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不显著。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专业、家庭结构、家庭来源和是否受过资助对大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都没有显著影响。家庭来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来源于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表1 专业、家庭来源等对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表2 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的相关(r)

2.3 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感戴除与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呈负相关外,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它5个因子成正相关。

将所有被试按照感戴得分分为低感戴组、中间组和高感戴组,分析不同感戴水平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表3 不同感戴水平组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3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效果量比较大。

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任意2个小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都存在显著差异。即被试在感戴问卷上得分越高,在主观幸福感问卷上得分越高。

表4 不同感戴水平组主观幸福感的多重比较

表5 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感戴与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及精力、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紧张-松弛等5个因子存在线性关系,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作出预测。

3 讨 论

3.1 人口学因素对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女大学生的感戴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男大学生,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这与感戴本身的特性、男女的移情能力、对感戴体验的态度等有关。感戴是一种人际间情绪,对人际的关注和投入对感戴存在影响。女性常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移情能力高于男性。男性对感戴体验的隐藏和回避也是导致男、女性感戴具有差异的原因之一。

大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感觉一切都很新鲜,身心放松,对生活的兴趣很高,而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焦虑程度较高,幸福感较低。

专业、家庭结构、家庭来源和是否受过资助对大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大学生群体的独有特点有关:①大学生在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总体差异不大;②大学生的群体比较心理。被试不希望自己太出众,以致答案中性化;③大学生面子问题。受过资助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弱势,不希望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在作答过程中出现掩饰心理;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抵触心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依赖性强等特点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对此产生了抵触心理,施测过程中出现不真实性作答;⑤就业压力的影响。传统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较深刻,对城市生活充满好奇,其感戴水平和主观幸福感较城镇大学生高。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农村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更强,缺乏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对未来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3.2 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的关系 研究表明,感戴与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及精力、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紧张-松弛等5个因子存在线性关系,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作出预测。①高感戴者的健康水平也越高,并体验着更强烈而持久的幸福感。感戴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观幸福感作出预测;②较之低感戴者,高感戴者在日常生活中精力比较充沛。高感戴者每天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睡眠质量较好(M cCullough2002)[6];③高感戴者对生活更加满足,怀有更为浓厚的兴趣,而低感戴者对生活不满足,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7];④高感戴者能牢牢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而低感戴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高感戴者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8];⑤高感戴者的精神状态较易放松,焦虑感偏低,而低感戴者的状态较易紧张,焦虑感偏高。国外研究同样发现,感戴的个体更易保持精神上的平和。

感戴可以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进行预测,所以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和班级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感戴干预,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1]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87-389

[2]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953-955

[3]史文.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4]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开封.河南大学,2005

[5]Eisenberg N.Social,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J].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1998(3):87-91

[6]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 A.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phot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127

[7]Emmons R A,M c Cullough M E.Counting blessing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2):377-389

[8]Philip C,Watkins,Katherine Woodward,et al.Gratitude and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3,31(5):431-45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问卷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问卷网
对立与存在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