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1年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2-05-03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警种公安民警民警

张 淼

警察心理应激是指在警察自身预想之外出现的与警务活动有一定利害关系的事件而引起的警察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诸种变化的反应状态。警察职业是高度紧张的职业,警察需要经常面对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由此引发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其身心损害[1]。已有的研究表明,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民众,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人群[2]。但在特殊“反恐”背景下的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并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新疆又一直处在我国反恐斗争的第一线,是我国防范、打击“三股势力”的主战场之一[3]。2009年7月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性质最为恶劣、经济损失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此次事件中有1名武警牺牲,数名民警受伤[3],给处置现场的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甚至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时隔1年,我们对处置现场的部分民警再次进行调查,以期进一步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现场处置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280名民警。其中包括各派出所治安警137人,占总人数的48.9%,特警143人,占总人数的51.1%;汉族民警196人,占总人数的70%,少数民族民警84人,占总人数的30%;大专学历的民警为199人,占总人数的71.1%,本科学历的民警为81人,占总人数的28.9%;30岁以下的民警为67人,占总人数的24%,31~40岁的民警为136人,占总人数的48.5%,41岁以上的民警为77人,占总人数的27.5%。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为99.6%。

1.2 测量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维度[4]。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症状效度系数0.77~0.99。本文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统计指标为总分、阳性项目数和各症状因子分。根据各因子分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分数越高表明其心身症状越严重。

1.3 研究程序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一年对处置现场的公安民警进行问卷调查,施测过程中采用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收回问卷。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1.1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整体情况采用总分与因子分结合考虑的筛查办法,总分>150分,且任一因子分>3.00,评定为C类对象,这类是需要观察的对象,程度较轻;总分>190分,且任一因子分>3.00,评定为B类对象,这类对象要引起重视,需要进行访谈和干预,程度较重;总分>200分,且任一因子分>3.50,评定为A类对象,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5]。达到阳性标准的人数51人,占总筛查人数的18.2%,其中A类29人,占总筛查人数的10.3%,B类7人,占总筛查人数的2.5%,C类15人,占总筛查人数的5.3%。

2.1.2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在SCL-90量表上各维度均分和总均分的人数及构成比结果 以因子分>3(中等严重程度)定义为心理问题,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偏执、敌对和强迫因子,人数和比例分别为:9人(3.2%)、8人(3%)和 7 人(2.5%)。

2.1.3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在SCL-90重点题目中的统计 SCL-90中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第59题(想到死亡的事),第89题(感到自己有罪)为筛查重点,第59题的频数最高,各题选择频数统计见表1。

表1 重点题项选择频数[n(%)]

2.2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公安民警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另外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见表2。

表2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分析

表2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分析

注:**P<0.01,***P<0.001

?

2.3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各警种、文化程度、民族、年龄之间的比较。

2.3.1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警种上的比较 治安警在人际关系敏感(t=2.368,P<0.05)、抑郁(t=2.401,P<0.05)2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特警。

2.3.2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文化程度上的比较 大专以下及大专学历的民警在强迫因子上得分高于本科学历的警察(t=2.051,P<0.05)。

2.3.3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民族上的比较 少数民族民警在恐怖(t=-2.043,P<0.05)、精神病性(t=-2.207,P<0.05)2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汉族民警。

2.3.4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上的比较 除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外,其它因子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30~39岁的民警在各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小于30岁和大于40岁的民警。

2.4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年龄、文化程度、警种、民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只有年龄一个变量进入方程,β=-0.15,t=-2.10(P<0.05)。

3 讨 论

3.1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整体情况 达到阳性标准的人数为51人,占总筛查人数的18.2%,说明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处置现场的民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时隔1年后,需要重点关注的民警为29人,占总筛查人数的10.3%。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为处置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民警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后期的心理维护是非常必要的。

3.2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在SCL-90量表上各维度均分和总均分的人数及构成比结果 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偏执、敌对和强迫因子,人数和比例分别为:9人(3.2%)、8人(3%)和7人(2.5%)。造成偏执的主要原因是“7·5”事件是我国建国以来性质最为恶劣、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起暴力犯罪事件,处置现场的民警生命一度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民警的认知系统发生偏差,会固执的认为现场指挥有误、处置不够有力。产生敌对的原因是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的群众受伤、死亡,战友的牺牲离去,这些都会增加民警的敌对情绪。产生强迫的原因是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社会治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警工作的危险性、工作的强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工作中的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战友的受伤、牺牲,所以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应激状态下的民警,一定会出现一些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3 从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SCL-90重点题目统计结果选择第59题“想到死亡的事”的人数最多为9人,占到了总人数的3%,这是因为亲临第一现场的民警看到无数受伤的群众、焚烧的商铺、砸毁的车辆、支离破碎的尸体、血腥的场面,心灵所受到的刺激是前所未有的,警察也是社会人,也会出现对死亡的恐惧。

3.4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另外,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得分也高于全国常模。这是因为新疆警察相比其它省市的警察,工作的应激源完全不同。他们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防范、打击“三股势力”,在工作期间可能会随时面临着流血、牺牲,在这种重大压力之下,心理健康水平肯定会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群。

3.5 从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警种上的比较结果 治安警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2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特警。这是因为特警的工作任务完全不同于治安警,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处置突发事件,而治安警最直接接触的是群众。“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人们把在事件中死伤无辜群众的愤怒、不满、怨气直接发泄到了治安警身上,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敏感,警民关系不和谐。在事件中,民警在付出了血的代价却不被群众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这是造成抑郁因子分偏高的主要原因。

3.6 从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文化程度上的比较结果 大专以下及大专学历的民警在强迫因子上得分高于本科学历的民警,这可能是因为学历高的民警在应对方式、处理问题、缓解压力方面的技巧和策略可能要比低学历的民警多一些、灵活一些。

3.7 从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上的比较结果 除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外,其它因子均存在差异。30~39岁的民警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小于30岁和大于40岁的民警。造成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不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对于新疆警察而言,不论是什么样的警种,在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三股势力”面前,大家所面临的社会治安形势、承受的心理压力、工作强度、所面临的危险都是一样的。而30~39岁年龄段的民警大多是单位的中坚力量,承受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要高于其它两个年龄段的民警。

3.8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在民族上的比较结果 少数民族民警在恐怖、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汉族民警。这是因为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打击民族分裂分子时,会遭受本民族犯罪分子的唾弃、谩骂,甚至他们的家人也会遭到暴力恐怖分子的威胁、恐吓、绑架和暗杀。相比之下他们比汉族民警承受的压力会更大、危险性会更高,这是造成他们恐怖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得分高于汉族民警的主要原因。

3.9 据以往的调查,影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警龄、年龄、警种、学历层次及性别等[6]本研究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除年龄有显著的影响外,警种、学历、民族等因素均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与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的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特殊性有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警察,不论什么警种、学历和民族其所要承担的维稳责任,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都是共性的;而年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预测性。这跟以往的研究不太一致,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事件的特殊性造成,还需进一步研究。

此次调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族这一因素,以期积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化的研究,并选用了现场处置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的民警为研究对象,旨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1]彭文涛.关于提高警察心理应激水平的思考[J].公安研究,2010,23(9):75-77

[2]王成义,王林松,刘琪,等.警察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01-402

[3]张淼,李静怡.新疆地区突发事件后事警察应激心理状态与干预策略[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3-7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18-121

[5]戴静,马渝根,刘协和,等.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192-194

[6]刘苹,何朝阳,王琼,等.某市警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9,20(3):3-6

猜你喜欢

警种公安民警民警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人民警察节定在哪天,大家怎么看?
执法记录仪在公安工作中的适用性研究
对现代警务协作形式和指挥的分析
我国行业警种发展的模型构想及其结构解析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