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Bcl—2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12-04-29黄兴友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21期
关键词:脑梗死炎症实验组

黄兴友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及Bcl-2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实验分四组:急性脑梗死轻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中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重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后1 d检测sICAM1、sVCAM1及Bcl-2的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轻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中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重型实验组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血清Bcl-2水平均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表达水平上调,同时Bcl-2水平下调,其指标程度可以作为炎症反应、凋亡情况和疾病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sICAM 1;sVCAM 1;Bcl-2

[中图分类号] R575.2;R743.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94-03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增加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多环节的恶性级联过程,其中自由基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中心环节。所以本研究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的水平值,探讨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发生、细胞凋亡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诊断及预后转归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 年9 月~2011年4 月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0 例,设立为实验组,并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标准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急性脑梗死轻型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5岁;中型急性脑梗死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8~72岁;重型急性脑梗死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57~78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对照组30例,年龄57~74岁,男14例,女16例;均来自我院老年人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年龄及性别与三组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纳入标准:本组所选病例为我院神经科住院病例,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急性脑梗死诊断要点,排除脑出血病变及血液系统疾病。入选患者排除患有肝、肾或心功能衰竭、肿瘤、风湿、结核等疾病。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所有患者和对照者均于入院后1 d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注入试管中,2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血清注入EP试管中,加盖塞紧,-20℃低温保存,成批测定。

1.2.2 测定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sICAM1、sVCAM1水平和及Bcl-2水平;试剂盒由GIBCO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对差异显著性进行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清sICAM1、sVCAM1和Bcl-2水平比较见表1。急性脑梗死轻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中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重型实验组比较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而血清Bcl-2水平均明显下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急性脑梗死轻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中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重型三个实验组比较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升高幅度不同,急性脑梗死重型数据升高最明显,而血清Bcl-2水平均下调幅度最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其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是一个多病因、多发病机制过程,其中涉及氨基酸毒性、钙离子超载、氧化自由基反应、炎症和细胞凋亡等多个中心环节。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广泛分布于体内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 通过与白细胞上的相应配体结合, 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并参与向血管外渗透迁移、黏附心肌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的过程,是炎症反应的可信标志物[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是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参与细胞间的黏附、移动、信号传导等病理生理过程。sICAM1和sVICAM1是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单体形式[2]。由于sICAM1和sVICAM1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学者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sICAM1和sVICAM1在疾病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sICAM1和sVICAM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D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3]。还有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浓度增高使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4],形成小栓子,阻塞微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

细胞凋亡是程序性死亡过程,脑组织的局部缺血缺氧会引起细胞内Ca2+超载、NMDA受体兴奋及大量的氧自由基形成,自由基攻击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激活凋亡相关基因诱导神经元进入凋亡[5-6]。现代医学研究认为[7],脑缺血缺氧以及随后的再灌注损伤导致大量氧自由基产生,诱发细胞凋亡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8-9]。因此探讨急性脑梗死细胞凋亡相关性指标对临床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是十分重要的。Bcl-2 是重要的抗细胞凋亡基因,器官受损时可通过其自身过度表达,抑制Ca2+释放,阻止促细胞凋亡基因信号传递,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从而减轻细胞损伤。那么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脑组织梗死区域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过程是否存在相关性,患者血清sICAM1和sVICAM1表达水平和血清Bcl-2表达水平如何?又是否存在相关性呢?是否对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呢?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检测了急性脑梗死轻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中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重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sICAM1、sVCAM1和Bcl-2 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轻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中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重型实验组比较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提示sICAM1、sVCAM1 在介导脑梗死区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可能担当重要角色。而急性脑梗死轻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中型实验组、急性脑梗死重型实验组比较对照组血清Bcl-2 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且Bcl-2 表达水平随病情由轻型到重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脑梗死区域损伤神经元细胞内释放Bcl-2水平下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抗凋亡能力减弱,Bcl-2水平与sICAM1、sVCAM1浓度呈负相关,说明脑梗死区域组织的细胞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互为因果,局部组织的炎症过程导致细胞抗凋亡能力的下降,继发神经元损伤,其具体机制是通过活性因子介导还是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尚有待继续研究。

本实验研究还发现sICAM1、sVCAM1浓度随病情由轻型到重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Bcl-2 表达水平随病情由轻型到重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Bcl-2水平与sICAM1、sVCAM1浓度不仅呈负相关,而且还是一组评估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相关的重要标志物。而且局部组织炎症过程和细胞凋亡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可能是脑梗死病情严重和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检测血清的Bcl-2水平与sICAM1、sVCAM1水平是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临床动态观察和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的Bcl-2水平与sICAM1、sVCAM1水平可能对观察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wang SJ,Ballantyne CM,Sharrett AR,et al. Circulating adhesion molecules VCAM1,ICAM1 and Eselecti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 Circulation,1997,96(12):4219-4225.

[2]Matsumoto K, Sera Y,Nakamura H,et 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are related to degree of hypergly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2 typed iabetesmellitus[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2):131-138.

[3]田景惠,刘成玉,李冬,等. 冠心病病人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l水平变化[J].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6):479-484.

[4]Luc G,Arvriler D,Evans A,et al. Circulating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CAM-1 and VCAM-1 an dincidentcoro-nary heartdisease:the PRIME Study[J]. Therosclerosis,2003,170(1):169-176.

[5]李泓. 花生四烯酸代谢、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膜蛋白与脑缺血[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 ,23(2):80.

[6]王宇卉,邵福林,夏林. 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式Caspase-3 的表达[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4):214- 217.

[7]Kuriyama N,Mizuno T,Niwa F,et al. Autonomic nervous dysfunction dur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Neurol Res,2010,32(8):821-827.

[8]Cao YJ,Wang YM,Zhang J,et al. The effects of antiplatelet agents on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 Thromb Thrombolysis,2009,27(2):233-238.

[9]Ishii T,Asai T,Urakami T,et al. Accumulation of macromolecules in brain parenchyma in acute phase of cerebral infarction/reperfusion[J]. Brain Res,2010,1321:164-168.

(收稿日期:2011-10-20)

猜你喜欢

脑梗死炎症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