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汉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2012-04-27马兰兰

学园 2012年7期
关键词:彝族双语语文课程

马兰兰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双语教育政策措施,在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下,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方针政策的分析,希望趋利避害地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以期能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彝汉双语双语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01-02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这是国家近期颁布的中长期教育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因此而颁布的种种方针政策都是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强有力保证。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为例,通过探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颁布的双语教育政策,希望能趋利避害找出存在的问题症结,以期能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一 双语教育的含义

“双语”在英文中是“Bilingual”,直译就是“Two languages”,主要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同时存在,且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是后天获得的第二语言。“双语教育”就是基于使用不同语言(包括文字)的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而采取的教学形式。目前,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双语教育主要指汉语和英语的教育教学,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双语教育是指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彝语与汉语的使用与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因为在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内,汉语的学习是其融入中华民族主体的前提。当其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时,也可使他们自身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继而获得共同利益,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

二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开展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765.3万人。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属高原山区,具有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生计类型为山地耕牧型。据昭觉县志记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昭觉县人口为201393人,其中彝族193119人,汉族8026人(仅占总人口的3.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昭觉县人口为251836人,总体增长幅度不大。该县人口具体比例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但据政府官员介绍,变动不大,彝族人口比例仍占全县人口95%以上。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地,由于地形大多是高山峡谷,长期以来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加之居住分散,由此形成了凉山彝族人特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当今时代,面临现代化大潮和商品经济帶来的冲击,凉山彝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正经历着剧烈而急速的变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往往要靠语言来传承,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语言作为应用性最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以其强大的力量迅速影响着其他民族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彝语和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汉化现象较严重,甚至出现衰退和丢弃的趋势。在凉山州调查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政府官员很多人都表示了这一忧虑。继而,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国际社会尤其是多民族国家,都坚定不移地追求双语教育以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因此,占全国彝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凉山彝族地区,实施彝汉双语教育,既有其内在的必要性也有外在的紧迫性。

三 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政策探析

国家大力倡导推进双语教学,并颁布了相关规划措施,予以实施。

1.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一措施的出台,保证了汉语文课程的普及性。在凉山州昭觉地区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汉语文课,在县教育局的文件和学校课程安排表中,汉语文课程均表述为“语文”。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指南。小学阶段语文课时安排为每周6~8节,这有效地保证了语文课的课时数。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学起来较困难,尽管课时充足,但仍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期末到来之前很多老师为了按时完成课程,一味地赶进度,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厌学情绪,老师上课学生像“听天书”一样,稀里糊涂不求甚解,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像这种情况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该课程课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大力倡导汉语文的情况下本族语文也不能丢弃更应加以重视。保证了本民族语文受教育的权利即保证了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双语政策,在开设汉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彝语文课程,一般每周2~3节课,并配备专门的彝语文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上课方式也较为自由,倾向于和老师聊天。从教师那里了解到,彝语文的授课老师对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学生会说会读即可。尽管如此,学生在私下交流时一般倾向于使用本族语言,因为彝语的使用既有社会环境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家人的督促,时刻告诫本族语言不能丢,上述种种因素都有力的促进了本族语言的传承及本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3.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

国家在近期颁布的中长期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这一措施,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从学前教育开始大力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才能牢固,才能为以后的汉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实与理论的提出是有出入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入到彝族小学生的学习课堂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在学前教育中普及双语教育存在很大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大部分孩子没有学前教育这个阶段,一般是到小学入学年龄直接上小学。家长也没有让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意识,幼儿大都在哥哥姐姐的照料下成长。

第二,彝语字母和汉语拼音极易混淆。学前教育中的孩子一般年龄不大,正是处在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在这一时期让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时期,但现实情况是孩子在学习汉语拼音和彝文字母时极易将二者混淆,结果导致彝语和汉语都没学好,事倍功半。因此,很多学校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并没有使用双语教学而是采用了本族语的单一语言授课,在和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学前期的孩子语言积累本来就不多,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同时给予汉语和彝语的双语教学,效果极差,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话不知所云,双语教学很难推广下去。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家在制定和实施这一措施之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理有据予以制定实施,并且对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系统培养培训,对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切实保证学前双语教育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Chaoelle C A. Comput er Applicat 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 ion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明兰、张学立.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毕节试验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1)

〔责任编辑:李锦雯〕

猜你喜欢

彝族双语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