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

2012-04-18曾祥宏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意美译诗许渊冲

■曾祥宏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其英译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作用。国内学者在中国古诗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丰硕,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北京大学的许渊冲教授,他提出了诗歌翻译标准的“三美原则”。这一译诗观因其直观、明晰、具体而颇受译界好评。而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原则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实现译文与原文间百分之百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翻译但求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也就是使译文能在意义、风格和形式上达到与原文最大的效果对等。若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欣赏程度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欣赏程度达到一致,那这种译文就可称之为实现了“功能对等”。笔者认为,许渊冲的“三美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1]它们在理论实质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注意考虑受众的阅读反应,因此具有联合考虑的可能性。换言之,译者为实现“三美”,就要尽力追求译诗与原诗在意,音,形三方面的美学功能对等,尽力让译诗读者读译诗能感受到原诗读者读原诗所获得的美学效果。由此,笔者试将两位中外翻译名家的核心思想加以分析、探讨,并提出“三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以期深入其中,找出两者切合点,更好地发掘翻译理论指导诗歌翻译实践的实际意义,从而为汉诗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献出绵薄之力。

二、“三美对等”视角

在深入阐释“三美对等”视角前,有必要先厘清这一视角中的两个核心词汇——“三美”和“对等”的各自理论渊源和具体内涵。“三美”源自许渊冲的译诗“三美论”,即古诗翻译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2]“趋美”是诗歌语言的特性,中英两种诗歌语言的美学内涵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导致“诗歌不可译”的观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较之一般文本翻译,其难度系数及复杂性都是显而易见、毋庸赘述的。如何才是完美的古诗翻译,对此,译界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其实真正的标准在于原文与译文之间美的传达与再现。一篇好的诗歌译文要使英文读者在读译诗时能够获得像中国读者读原诗一样美的感受,即要使译诗读者与原诗所营造的“意、音、形”三美产生共鸣,从而在心灵、听觉和视觉上获得最高程度的审美享受。“对等”取自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奈达细致深入地讨论了“功能对等”,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3];因此,实现语言对等只是一个终极的理想目标,它的基本特点是力求译语表达自然,将翻译痕迹降至最低,强调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欣赏的比较之上的,它强调译者应首先满足“最低层次对等”的基本要求,再尽量向“最高层次对等”的目标努力。在此,传递原诗语义信息可算作是“最低层次对等”的要求,而再现或创造那些能够打动读者心灵、关照读者审美享受的美学信息则可归为“最高层次对等”的目标。但是,“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功能”无疑地显现出它更适用于以传达信息为主的文体,它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易懂性,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果应用于文学翻译,有可能导致风格的失落和文学性的衰弱。[4]因此,像在处理中国古典诗歌这类蕴含丰富美学信息的特殊文体翻译时,若能将其与许渊冲的译诗“三美论”加以灵活嫁接并衍生出“三美对等”,将为中国古诗的英译研究方法与思路提供新视角。

笔者认为,“三美对等”就是在关注读者审美情趣和阅读反应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向译语读者传达与再现原文给予源语读者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享受,即尽可能地朝意美对等,音美对等和形美对等的理想境界迈近。“三美”是“对等”的内容和对象,可整体地理解为古典诗歌语言的审美功能;“对等”是目标,是在考虑译文读者接受与反应情况的前提下,以保留原文特征为中心,追求译文与原文在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最大程度的相似,使译语读者读译诗也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读原诗所产生的那种审美效应。每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因此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但基于人类情感表达的相似性,某种语言所言之物也必定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述,翻译古诗亦是如此。具体来说,译者所要达到的“对等”目标实则是阅读效应的对等。而“三美对等”正是这样一种基于阅读审美效应对等的翻译视角,这可谓是诗歌翻译的极高境界,虽然难以企及,但只要重视中国古诗突出的美学特征,而又不忽视古诗英译的科学性,以原诗为根本,并贯彻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译诗方法,必定会无限接近此种境界。此可谓,译道难,仍能上青天!下文笔者将结合许渊冲的一些经典古诗英译作品来探讨这一视角用于指导古诗英译的实践意义。

三、许渊冲古诗译作中践行的“三美对等”原则

许渊冲堪称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韵文的为数不多的大家。他用他那只传神之笔完美地展现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令读者乃至译者叹为观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要实现“三美对等”实属不易,而许渊冲却迎难而上,不懈地追求译诗与原诗最大程度的相似,追求古诗英译的最高境界——美的追求。

(一)意美对等

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实现“意美对等”是首要问题,能否实现这一方面的对等,关乎整个译诗与原诗对等效果的实现。“意”乃诗之精华精髓,乃译诗再现原诗且重获新生之本源,正可谓“意境为本也,气质,格律一末也”,故重视意美乃古诗英译之要害。许渊冲认为:再现原文意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翻译要注重读者的阅读效果,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像读原文一般所获得的美感。意美指诗歌语言中传达的意思、意象和意境。因此译者不但要正确传递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更要传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言外之情,即再现原诗的意境和感情,令译诗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原诗读者感受到的那种意美情趣。实现原诗与译诗的“意美对等”是达到两个文本最大层次功能对等的关键所在。中国古典诗歌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常常运用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意象词汇来营造特定的意境。诗歌翻译是否忠实并非取决其语言符号上的对等,或是仅传递语言表层结构的意义。译者的目的在于对诗歌深层结构的意义也就是对诗歌的精神和灵魂进行发掘、传递。且看许渊冲如何践行“意美对等”。

原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许译:Li Bai: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5]赏析:译文大体上采用了译气不译字的译笔,通过灵活增减词语,巧妙变换句式,使译作饱含诗情与画意。尤其是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谓中国古典诗歌的名句精粹,该句寥寥几字却尽显阳春三月的生机与明媚,仅凭“扬州”二字就能激起读者无限想象,因为在中国的阴历三月,扬州应该称得上是最富春意的城市。在此,许渊冲将“扬州”这一能激起汉语读者关于美丽景色联想的城市名泛化意译为“River Town”(水乡),可见许渊冲作为译者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观,能站在读者的视角创造出符合读者意美审美旨趣的译文。另外,他通过构设对称整齐的句式,用“green with willows”和“red with flowers”来意译原诗的“烟花”,若直译为“smoke-flower”则属误译,就无法将满目春色惹人醉的情境灵活地译出,无法再现原诗所呈现出的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的扬州美景,更无法使译诗读者身临原诗所绘之境并产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美联想。译诗第三句中“blue”一词直译“蓝”,可谓一语双关、成功地再现了在晴空万里的美好春日,却不得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境。译诗末句采用直译“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临摹了一幅意味深长的友人相送图:诗人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只渐行渐远,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望得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似是描景却是抒情,勾画出了诗人目送行舟,江边怅惘的心情。许译采用精巧含蓄的译笔再现了原诗含蓄蕴藉的意美。品读原诗能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再品译诗亦能获得含蓄蕴藉的意美享受。

由此可见,译者为实现“意美对等”,首先必须对原诗传递意美的方式及内容进行深入鉴赏,再综合考虑中西文化背景合理采用相关的翻译策略,或直译、或意译,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手法,翻译都应首先考虑如何传递原诗意美,如何向读者完美呈现诗中所绘意境。

(二)音美对等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性艺术。欣赏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欣赏其音韵之美。许渊冲认为,翻译古诗时,即便原诗之“意美”得以完整传递,倘若译诗舍弃韵律,则原诗风格意趣尽失。因此,诗歌翻译也要传递出原诗音韵之美,而音美的审美价值在于能够给读者以听觉上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古诗最明显的特性就是具有严格的平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常见的两种音美形式。原诗音美感耳,译诗亦当再现原诗音美,有时甚至创造新的音美形式。实现音美对等是保存诗味,传达意美的重要帮手。能否顺利传递或创造音美是古诗翻译成败与否的必要条件,因为具有音美的译诗有助于调动译诗读者的听觉想象,产生和原诗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听觉效果。许渊冲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他善于把中诗讲究平仄和押韵的音韵特征淋漓尽致地用英文音韵体现,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用他翻译的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来看他是如何朝“音美对等”努力的。

原诗: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许译:Meng Haoran:A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5]

赏析:原诗韵律和谐,以“ao”韵为主,分别是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和“少”,许渊冲运用英语语言的两种韵律之一——尾韵再现原诗的音美,“lying”和“crying”押韵,“showers”和“flowers”押韵,使全诗保持“aabb”的韵律规则,可谓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aaba”的韵律,虽然译诗与原诗在韵律、节奏上有所偏差,但译诗倒也符合英诗的音韵规律,纵使西方读者读后,也能感受原诗的音美效果。就乐感而言,原诗有着很强的听觉上的美感,显性的有鸟啼声和风雨声,隐性的有花瓣随风飘落的声音。许译通过直描的译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原诗给予读者的听觉审美效果延伸到视觉审美效果。尽管原诗和译诗在展现音美的方式上是不同的,但是许渊冲保留了原诗带给读者的音美效果,译诗听之亦悦耳自然,于译语读者来说也算作是一种美的享受。从受众的审美反应来看,音美对等在此得到完美体现。

由以上译例可见,英汉诗歌不同的音韵节奏规律使得翻译中难以实现原文诗歌韵律的复制和再现,要使译文读者实现对音的审美和感悟,就要求译者把文本转化为读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6],在遵循英汉诗歌在节奏上和音韵上各自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译者创造性,让译语读者即便不能欣赏也能领略基本对等的韵脚安排。当然,中诗所用的平仄规律是无法移植的,但英诗常见的抑扬格或扬抑格和押尾韵的做法应当是可以考虑的[7]。可见,实现音美对等是可能的。

(三)形美对等

此处之“形”,意指古诗的对仗形式,诗句的行数和长短排列。诗歌的形美就是指诗歌的外在形式给读者在视觉上带来的享受和美感。古诗的“意”与“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是“意寓于形”,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形式对于意义的表达与传递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古诗的视觉效果呈现必须纳入译者的考虑之内。功能语言学者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改变了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所以译者应尽量追求与原文对应的形式美。要实现形美对等,就应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段方面与原文一致。在实现形美对等方面,许渊冲也独具匠心,诗句的长短、对仗、重复,在他的译笔下完美地呈现。下文试举他翻译的《江雪》为例来看他是如何践行形美对等的。

原诗: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诗:Liu Zongyuan: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5]

赏析:原诗是五言绝句,形式对仗工整,上下联词义相对,如“千”对“万”,“绝”对“灭”,“孤”对“独”,许译亦通过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将每句诗行的音节数严格地控制在了八个之内,且译诗和原诗一样也采用了四行结构,这些都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形式上的简洁之美。同时他还尽量采用相对应的英语结构,如“From hill to hill”对“From path to path”,“flight”对“sight”,“afloat”对“boat”,这些都保持了原诗韵律整齐的形式特征,使译诗读者知晓原诗的基本形式,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也领悟到原诗读者所能体会到的原诗在格律形式上的特色。并且,许译采用这样简洁的用词,也再现了原诗含蓄幽远的意境。

由以上译例可见,要力求形美对等,就应当考虑古典诗歌的结构组织形式所产生的美感,诗歌形式是诗歌传神达意之所需,因此注重形美对等有利于意美对等的实现,有利于形成在审美效果和读者接受性上与原文诗体一致的译文。

四、结语

任何理论和原则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将中外翻译理论有机结合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三美对等”的译诗视角分析了许渊冲的三首古诗英译作品,探讨他是如何朝此境界努力的。“三美对等”就是要达到“意美对等”,“音美对等”和“形美对等”的有机统一,然而三者关系却不是等量齐观的,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三美对等”之中,“意美对等”最为重要,“音美对等”次之,“形美对等”则处于从属地位。要创作出理想的译诗作品,译者应有意培养读者意识观,更加关注译文受者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对此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求,方能真正达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方面最大限度的审美效应对等。

[1]Li Xiangna,On Xu Yuanchong’s English Version of Mao Zedong’s Poe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Wu Ha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9.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4]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张和.诗歌翻译中“三美”的功能对等与译者的读者意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5).

[7]李正栓.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意美译诗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英语课堂中的美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去车站听乡音(駅へ行ってお国なまりを闻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