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窥镜观察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1 例

2012-04-15田楠叶永铭汪玉娇

环球中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鼻甲合谷鼻塞

田楠 叶永铭 汪玉娇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30 岁,于2012 年9 月11 日以“间断鼻塞流涕6 年,加重1 月”来诊。患者6 年前因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减少间断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未予重视。每于秋季症状明显加重,2007 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变应原检测对“尘螨、花粉”过敏,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未规律应用药物控制。自2012 年立秋后,患者鼻塞、流涕症状再次加重,欲求针灸治疗来诊。首诊症见:间断或交替鼻塞,清水样涕、每日擤鼻次数多于10 次,打喷嚏、每次可达6 ~10 个,发作时伴鼻痒、眼痒,鼻涕倒流,平时常感头痛昏重,四肢困倦,纳食欠佳,二便调,舌淡胖润,苔薄白,脉沉。鼻窥镜检查见:左侧下鼻甲II°肿大,左侧下鼻甲与鼻中隔紧靠,但尚有小缝隙,右侧下鼻甲I°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双侧下鼻甲黏膜颜色苍白。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肺脾气虚型。针灸治疗取穴:大椎、迎香、列缺、合谷。操作:患者坐位稍低头,大椎:用0.3×40 mm 毫针直刺30 mm,针下出现胀感后将直径25 mm、厚5 mm 的新鲜姜片置于穴周,并在姜片上刺十余个小孔以透热,将15 mm 长小艾柱点燃后挂于针尾,距穴周皮肤约30 mm,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避免造成烫伤;迎香:用0.3×25 mm 毫针直刺3 mm,捻转至患者出现酸痛欲哭感;列缺:用0.3×25 mm 毫针向手指方向平刺8 ~12 mm;合谷:用0.3×25 mm 毫针直刺10 ~15 mm,至针下出现胀感。留针20 分钟,每周治疗3 次,共治疗12 次。针灸12 次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每日擤鼻次数在4 次以内,仅晨起偶有打喷嚏,且少于3 个/次,鼻塞、鼻痒、眼痒及头痛症状消失,偶有鼻涕倒流。鼻窥镜下见:左侧下鼻甲II°肿大,下甲与鼻中隔紧靠,但尚有小缝隙,右侧下鼻甲I°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双侧下鼻甲黏膜颜色淡红。

图1 针灸治疗前后鼻内窥镜下所见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甲情况

2 讨论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中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11.1%,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2]。当机体接触变应原后,变应原经抗原呈递细胞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 抗体结合,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反应介质,患者即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的典型症状。在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状态下,鼻黏膜水肿,腺细胞增生,鼻黏膜呈现苍白色及处于高敏反应状态。中医将变应性鼻炎归属于“鼻鼽”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鼽者,鼻出清涕也。”《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 鼻病诸侯》曰:“夫津液涕唾得热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风寒侵袭,上犯鼻窍。此病人鼻流清水样涕,四肢困倦,舌淡胖润,脉沉,符合中医“变应性鼻炎 肺脾气虚证型”。迎香为手阳明经穴,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循行过鼻旁。《针灸聚英》:“迎香,主鼻塞不闻香臭……鼻塞多涕。”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为肺经络穴,列缺配迎香以宣肺通窍、调畅气机,列缺与合谷原络相配以通窍固表。大椎为督脉穴,乃诸阳之会,艾叶性温热,具纯阳之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生姜味辛性温,大椎穴隔姜灸以激发阳气,扶助正气以驱邪。本患者在治疗12次后,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仅晨起偶有打喷嚏、流清涕症状,鼻窥镜下黏膜颜色由苍白变为淡红色,可能与鼻黏膜炎性细胞浸润的减少、黏膜水肿程度的减轻有关,笔者认为针灸能减轻鼻黏膜高敏反应状态,但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1]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6):67-68.

[2] 韩德民,张罗,黄丹,等.我国11 个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5):378-384.

猜你喜欢

鼻甲合谷鼻塞
鼻塞不通食辛夷花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
中鼻甲的处理在鼻内窦镜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