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时代教学的价值审视

2012-04-13刘景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技术化技术理性理性

刘景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一路高歌猛进,现代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自主逻辑性的决定性力量,深入渗透到人类自身世界和对象世界的方方面面,技术化的教育思维也已融入到日常的具体教学活动之中。

在追求教学科学化的过程中,现代教学在利用技术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沿用了无所不能的技术理性和技术化逻辑,陷入到对法规般通则的机械化寻找中,对教学的组织行为不厌其烦地肢解与细化当中。工具性的需要遮蔽了教学对“应该追求什么”这一价值问题的本真探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学的一些原初意义或本真功能,使得现代教学表现出技术化的倾向。

首先,技术化教学注重实用和效率,导致教学的工具化和功能化。知识的爆炸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是技术时代的鲜明特征,面对这一时代特征,人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更多系统的实用性知识。现代技术所具备的价值强势——强大的现实功利性,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满足这一需求的巨大经济效益期盼。于是技术化的教学表现出强调科学,追求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教学效率最大化的倾向。它关注于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使受教育者高效快速地获取知识,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即是满足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提高受教育者个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有用性”、“价值量”以及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工具理性价值的引领下,教学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知识获取、能力发展、技能提高等方面的外在特性的塑造,更多地关注现代技术对教学“效率”、学习“效果”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学当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习者内在心灵和人格的完善、充实与提高。这种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技术化教学价值取向,不仅使教学目标成了工具的化身,教学所造就的也是工具化的人,它忽视人的本来意义,成为了一种与人自身相疏离的“文化生产”,是一种去人化的教学。

其次,技术化教学注重标准化与数量化,导致单向度和趋同化。技术理性讲求标准、规范与数量,这种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往往试图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化、数量化的教学原则,通过安排统一的课程,使用统一的教育技术以及经过统一的教学流程,高效地生产出标准化的教育“商品”,以服务于现代社会的物质化发展。在技术理性思维的控制下,教学目标注重具体、精确与统一,注重对学生提出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由于对教学进行技术化的操作,造成了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忽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发展在技术化的教学当中被遗忘,其个性、自由、责任,以及意愿、兴趣、希望、情感和态度等被轻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因此退化乃至丧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也缺乏怀疑精神及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技术思维对教学的过度渗入,使得教学忽视了对教学的主体——人的关照,忽视了教学应有的完整人文意蕴。教学中技术理性过度扩张,使现代教学处于一种价值理性被遮蔽的危机当中。

在技术时代,教学技术化倾向的出现是教学难以自主、为技术牵引着发展的一种表现,是技术理性凸显并强行渗透到教学领域的一种表现。“技术理性”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的。他根据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将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即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他的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现代教学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技术理性以工具崇拜为其生存目标,强调效率,讲求效益,它重视目的,保证手段的正确与高效,而不对手段和目的的价值、意义和合理性进行反省与批判。技术理性的片面发展本质上就是技术与道德、技术与人文关系的失调问题。价值理性又称为规范理性或伦理理性,它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意义是其价值判断的核心,它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计算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而是关于“应当怎样”的一种智慧,追求为纯粹客观的技术操作理性注入主观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它导向人自身的本质,给人以终极关怀。价值理性通过对意义与精神的叩问来衡量技术的发展,是对过度技术化的批判。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范围,同时又构成一个紧密相联、互相作用的整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价值理性为体,技术理性为用;价值理性是道,技术理性是器。面对现代教学中技术理性越位、价值理性被“遮蔽”的现实,我们对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关系进行反思,最终目的就是要探寻如何让二者在现代教学中同构共生,并形成恰当的内在张力。教学应该是一个最具人性色彩的活动场所,人性张扬既是这一活动场所的永恒的主题,更是教学内在发展的必然逻辑选择。在这个活动场所中,应该时刻洋溢着以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理想、道德、信念,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为追求的人文精神。一旦教学场所的价值理性尺度让位于技术所追求的高效率,教学的本真含义就会丧失,师生都会在技术逻辑与思维的控制下成为“单向度的人”,教学将会越来越远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造成对教学生活中的主体——人的最大戕害。因此,教学一定不能受控于技术理性,而应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进行关照与审视,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鼓励师生不满足于现存的生活世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理想,并追求精神上的愉悦。

超越技术理性并非是对技术理性的彻底摒弃,而是要基于技术理性,以价值理性来引领技术理性,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也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科学技术,而是在科学技术以外,从生命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关照与审视教学,不是将师生视作为技术性的存在,而要看作一种指向人的意义的存在,一种本真的存在,视师生为具有生命的、不断成长中的个体。教学的目的即是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满和个性的彰显,而绝不是追求趋同与限制。因而,在价值理性关照下,现代技术下的教学理应具有如下取向:

第一,以培养生命完满的人来超越工具人的价值取向。人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的目的是“育人”而非造器。人不同于器,器是没有灵魂的物,而人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不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道德的感化,审美情趣的养成,情感的培养,人格的锻造,那教学也就没有了灵魂,不成为教学了。知识和精神都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实现知识与精神二者的整合,才能培养完整的人,培养生命完满的人。技术化的教学把教学当作服务社会的工具,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使得个人生命的健全发展、完满发展被工具化理性所遮蔽。教学指向的是培养工具化的人。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个体,培养完整的、生命完满的个体乃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教学就是要启迪人性、成就人,使人在教学中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完善的人格气质、强大的精神力量,并能经常反思与决断自己人生的人。培养完整的、生命完满的人,是对技术主义教学倾向超越的首要路径,因为技术理性所关注的乃是无生命、无精神的物。教学应该是面向人的,它理当从技术理性迈向价值理性,实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融合。

第二,以对个体人性卓越性的追求来超越单向度、趋同化的价值取向。以价值理性来审视与观照教学,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学是为了人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人性品质的卓越发展的。在教学当中,学生的想法应该得到尊重,学生需要有畅所欲言的权利,需要有自我意识,他们的思维也需要开拓。每个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化的发展只有在每个人追求个体人性的卓越过程中得以实现。追求个体人性的卓越是教学价值取向的基础,也是超越教学的技术化倾向的要点所在。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教学,易将学生置于相同的背景下,以科学、规范的流程来进行塑造,追求教学的数量化和标准化,这实际是将学生视作了物。但是人不是物,人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要超越教学中的技术化思维,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考虑他们的思维、灵感和创见,他们个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将学生视为向未来开放的实践主体。学生是人而不是物,他们不像物品一样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个体存在的独特价值。因而教学应该关注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聆听学生独特的、有创见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才算赋予了人生命的关怀,而不是追求标准化与数量化,追求塑造趋同化、单向度的人。技术时代的到来是无法避免的,教学所要做的并不是取缔技术化的教学,而是在技术化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越来越多地受控于技术理性目标时,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创造性等个体人性的卓越发展,使教学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而不至于因为技术的冲击而偏离其原本的轨道。

现代教学要摆脱技术理性所设置的“铁笼”,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技术理性,而是要立足于技术时代的制高点,运用价值理性,用人文的视角去完整地观照与审视教学,超越技术思维的控制,实现价值理性对技术理性的有意义引领,实现体用结合,“道”“器”相辅,从而真正把握住教学的终极目标,实现教学活动的本真价值,彰显其促进个体生命提升与成长的功能。

猜你喜欢

技术化技术理性理性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浅谈对中国特色绿色法院的认识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小学音乐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及其矫正——以童谣吟唱为教学路径
现代生存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图像化:消费文化与技术化双重语境下的解读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