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2-04-13

化学教与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氨气试管

鞠 霞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23)

陶行知先生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观点鲜明地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说:“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 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 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他又旁征博引地论述了《墨辩》中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 他认为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 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正是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的体现。 然而,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久而久之,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几乎都是浅白的,死记硬背的,不长久的,于是,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上课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何为创新?我们常说的创新就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在充分开发潜能的基础上,去掌握一些新知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来继承和发扬创新教育思想的理念?

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氨气的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谈谈我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解。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实录]小魔术:“空瓶生烟”。 将装有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两个集气瓶口对口,观察现象。 设疑:通过预习和观察,你知道两个集气瓶中盛装的分别是什么气体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种气体:氨气。 大家知道吗,氨气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丰收和喜悦,也因此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在氨的研究领域曾经诞生了三位诺贝尔获得者,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地感兴趣? 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氨气,更多地了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氨气。

[设计意图]通过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亲自动手,眼见为实

[课堂实录]观察小试管中的气体,感受氨气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动手完成实验1(氨气溶于水):将充满氨气的大试管倒置于水槽中, 拔下橡皮塞后,不断摇动大试管直至现象不再变化,塞上橡皮塞,观察现象并解释。 学生汇报实验1 的实验现象①……②……③……(学生可能的实验现象有“水充满整个试管、水基本充满试管、水充满一半、没有明显现象……”)。

[设计意图]氨气的物理性质,尤其是氨气的溶解性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学生通过自己近距离的观察,并亲自动手实验,体会探究新知的乐趣,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轻松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再次引起了学生探究真相的求知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3.动态生成,激活思维

[课堂实录]设疑:为什么水会充满整个试管(可能的解释有“氨极易溶于水,氨溶于水后,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水充满整个试管……”)为什么有的同学水没有充满整个试管,甚至一点都没有进入试管? 要使水充满整个试管,实验中有哪些注意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的结果(讨论的结论有:装置气密性要好、氨气要纯净、试管要干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实验时动作要快……)。

[设计意图]学生完成实验后,不可能所有人都会看到相同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由于种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出现不是预期的实验结果,为什么其他人能成功? 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去探究失败的原因,这时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

4.精彩呈现,自然过渡

[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有句俗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下面这个实验很好地阐释了这句话的涵义。 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烧瓶中产生了红色的喷泉,源源不断直至充满整个烧瓶。 同学们都很仔细地观察,有的发出惊叹声和会心的微笑。

教师设疑:为什么滴有酚酞的水会变红? 学生立即小声地议论:氨水显碱性。

教师接着追问: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到原因。

[设计意图] 教师先通过一个众所周知的俗语自然引出“喷泉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紧接着由实验现象提出两个疑问,一浅一深,自然地过渡到氨气化学性质的学习。

5.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课堂实录]教师设疑:从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氨气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学生稍作思考很快得出氨气具有还原性,因此能被氧气等氧化剂氧化。 播放视频:硝酸的工业制法,学生很仔细地观看。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氨气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接着通过一个视频了解氨气在工业中的重要应用,首尾呼应,同时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6.思维拓展,知之形成

[课堂实录]教师设疑:学习了氨的性质,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氨气? 如果发生液氨泄漏时, 消防队员如何消除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厂内人员怎样做才能避免受伤?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并通过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对讨论结果进行验证,汇报总结可行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氨气的性质, 然而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知之”的程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设计了两个疑问,帮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实验和讨论分析的方法来完成教学,课堂上的实验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效果,现象很精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能积极地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学生之间积极地讨论并能小结现象和可能的科学原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对知识的组织应用能力。 整个课堂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所学知识,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 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学习效率高,获得知识更轻松,更牢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只有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动手又动脑,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氨气试管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试管难题
《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堂实录及评析
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降低养鸡场氨气排放的试验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纽约公立小学音乐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