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罗莎·卢森堡的政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2-04-13广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卢森堡政党民主

程 广 丽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她才华横溢,人格高尚,信仰坚定,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和“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中最富激情、最富理论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她的许多见解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卢森堡政党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而家庭和城邦的结合正是这类义理的结合。”[1](P8)亚氏用“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来说明一百多个雅典城邦的政体演变及其道德生活的变迁。人只有在城邦生活,其本性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前途与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应关心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及这个共同体的执政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时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83)坚持“为人类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认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3](P88)列宁认为:“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的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4](P626)同时,党的文学也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现象,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P103)道德是物质利益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切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P82)马克思的道德观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其政党伦理就是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统一,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与革命道义论的统一。人民大众的功利论含有革命道义论的元素,而革命道义论又含有人民大众功利论的成分。革命道义精神归根到底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资产阶级“不是靠把政权经常保存在同样一些人手中而使自己永存下去的,而是采用这样一些办法:它轮流地使政权从一只手中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7](P399)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都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8](P335)列宁认为:“美国和英国推行的这个所谓‘两党制’,是阻止独立的工人政党即真正的社会主义政党产生的最强大的工具之一。”[9](P398)

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卢森堡,根据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创造性地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她指出,民主与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需要借助民主的方式才能确立起来,同样,民主也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卢森堡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批评了列宁所主张的党的集中制,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一个“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中央委员会的托管”;反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议会的政策,认为没有民主将造成公共生活的沉寂。

卢森堡是列宁的战友,她坚决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也反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她支持十月革命,对资产阶级民主持否定态度。列宁深知社会主义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在经历了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斗争后,列宁竭力与他深恶痛绝的官僚化和特权现象进行斗争,试图扩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但终未战胜已体制化的官僚主义倾向。卢森堡在《新时代》上撰写文章,对列宁1905年以前提出的集中制持反对意见,倡导群众自主的革命精神,主张让群众在自觉的革命斗争和自主性的革命行动中获取对党的领导作用的真实认识,加强自身的政治教育,提高自己的组织意识。

在对列宁的民主思想既肯定也有所保留的基础上,卢森堡对列宁的那种“极端的集中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抵制,主张要用社会主义集中制反对这种极端的集中主义,反对地方主义。

二、卢森堡政党伦理思想的内涵

(一)政党价值理念:无产阶级政党应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政党的价值理念是指政党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反映的是政党在执政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整体态度,是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根本问题。政党的任何一种执政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诉求,执政理念的价值诉求反映着政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目标是使人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以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状态。

卢森堡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精神,在其执着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中,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她从当时的形势出发,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视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视为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代言人”。具体来说,社会民主党应该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而奋斗。正是认为社会民主党应该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卢森堡才断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大多数劳动群众不再是被统治的群众,而是自己的全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人,并且在有意识的、自由的自决中领导着这全部生活。”[10](P113)虽然广大工人群众的成熟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艰难过程,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过领导来代替他们,否则对广大工人来说,只能是摆脱一个深渊又陷入另一个深渊。“从国家最高领导到最小的市镇,无产阶级必须用自己的阶级机关即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去代替接收过来的资产阶级的统治机构:联邦会议、国会、市镇议会,必须占领一切部门,监督所有机构,用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社会主义的任务来衡量所有的国家需要。”[10](P113-114)也就是说,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当家做主,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社会。

(二)政党制度伦理:无产阶级政党应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并抵制党内官僚主义作风的泛滥

民主是一种制度,民主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卢森堡阐述了自己的论断:“首先,民主制是必要的,因为它创立了各种政治形式(自治、选举权等等),在无产阶级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时可以给它充当跳板和支撑点。其次,民主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民主制中,在为民主制而斗争中,在运用民主权利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和自己的历史使命。”[11](P134)卢森堡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民主的保证,人民的积极性就会缺乏,无产阶级政党也就有蜕变的可能。工人阶级是有觉悟的群众组成的,有觉悟的群众必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首创精神。

卢森堡认为,“如果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它应当制造社会主义民主制去代替资产阶级民主制,而不是取消一切民主制,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2](P91-92)为了充分发扬党的民主精神,党内就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发扬党内民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她说:“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发展的关键,即社会主义民主党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在于,党员群众的政治思想和意愿要始终保持生动活泼的状态,它们能够日益使党发挥主动性。”[12](P97)而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是必不可少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公开的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绝对公开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腐化不可避免”。[13](P502)

(三)政党党员伦理:无产阶级党员特别是领袖应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

要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在全党实行民主集中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和支撑点就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党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尤其是政党领袖道德品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政党本身执政能力的强弱和执政效果的好坏。

为了实现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的愿望,卢森堡强调:“群众需要明确的领导和果敢的领袖。”“‘领袖’的惟一作用在于启发群众认识他们的历史任务”,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使群众成为领袖,使自己成为群众自觉行动的执行人和工具”。[11](P490-491)在卢森堡看来,社会主义的前提应该是无产阶级党员的自觉意志和自觉行动,无产阶级政党党员自身必须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和足够英明的领导能力,在全党内部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使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的意愿更加强烈。因为在这样具有优良道德品行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员的领导之下,我们的广大工人群众才可能生活在“没有厂主的皮鞭,却很勤劳;没有资本家的监工,却有极高的效率;没有奴役却守纪律;没有统治却有秩序”的幸福生活里。[12](P114)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党员如果失去了最高尚的理想与最严格的自我约束感,整个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就会丧失,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就无法体现。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党员自身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卢森堡政党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重视新时期政党执政理念的建设

一个成熟的政党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科学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从深层上影响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史记》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鄴,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勿庸置疑,政党的执政理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理想信念,更是一种精神支撑,一种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的最本质的表达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中认识到人民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在党的七大中他使用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概念,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把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指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具体价值目标上,他把如何赢得人民的“拥护”、“赞成”和“高兴”作为执政党在制定一切政策、考虑一切问题的首要出发点。江泽民则紧紧抓住“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认为执政党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调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新时期执政党价值观的充分展现和诠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在中国新时期的又一理论成果,它坚持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在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证明自己: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社会发展的成果理应让人民充分享受。因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目的,把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执政党赢得其执政合法性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坚持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内化为一种力量和一种信仰,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取向贯穿于党的执政始终,贯穿于党的日常生活实践。

(二)加强新时期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

众所周知,政党制度是政党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只寄希望于人们的道德自律,而没有相应的政治道德制度建设,没有制度的约束作保证,政党道德的作用就难以发挥。20世纪初,卢森堡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的批评,代表了处于西方工人运动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左派对民主的深入思考。列宁在晚年强调,如果“共产党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有什么毁掉我们的话,那就是这个东西”。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是由它的基本政治意义决定的。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民主的基本内涵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政党必须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确认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国家意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非常重视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及建设实践中,党制定了各种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具体制度。毛泽东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该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武器。”但在现实的民主生活中,我们确实出现过权力过度集中的极端现象:一味地强调集中和统一及盲目服从,漠视人民群众的自发精神和自主意识;一度造成了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处于瘫痪状态,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权力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些领导人身上,中国“文革”的十年浩劫就是这一非正常政治生活的典型表现。邓小平对此说:“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14](P144)

纵观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共产国际曾经武断地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使得一些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思想陷入僵局,这对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今天,当我们在各种理论思潮的激荡和碰撞中再度正视卢森堡的民主理论,研究她对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民主思考,在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境遇里发掘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和价值。

(三)培养和塑造优良的政党党员的道德品行

卢森堡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执政者必须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党员是国家权力的体现者,人民的公仆,其道德义务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捍卫国家利益。孙中山指出,只有政党本身的道德是高尚的,作风是正派的,政党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和指挥力量,才能广得民心。他把政党本身是否具备高尚的品德与能否建立群众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强调“政党自身之道德,尤当首先注重,以坚社会之信仰心。”[15](P1)革命政党有了“一生一世”、“为公”的精神,革命政党就能“以德服人”。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员的道德品行与修养操守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构架和道德走向。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对党员的道德约束一直没有停止。我党在革命斗争年代的历次整风运动,无一例外都触及到党员的个人品德,对党员的道德约束和要求进行规整和强调。建国后,毛泽东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人格的塑造,他提出向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等同志学习,提出德才兼备、“红”又“专”的干部选拔思想,从多方位教育党员干部要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

德,才之资也。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才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才干。邓小平告诫我们:“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作为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党员干部肩负着治国安民的历史重任,他们的道德素质、理想信念及品行修养决不是小事,它事关我党的生死存亡。因而,党员干部自身道德品行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期的复杂背景下,执政党面临着执政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自身执着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拓精神,积极创新的进取意识,无比忠诚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党员干部必须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行,廉洁从政,秉公执法,才能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诱惑,才能坚决地和贪污腐败现象作彻底的斗争,才能把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引向成功。失去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坚实的操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就会在其内心滋生,就会向贪污犯罪、腐化堕落走近一步。陈希同、陈良宇、郑筱萸之流给我们的教训极为深刻。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正气占据我们每一个党员的内心,保持共产党员忠贞的革命气节,刚正不阿,勇往直前,守得清贫,耐得寂寞,挡得诱惑,在“灯红酒绿”和“糖衣炮弹”面前始终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气概。像一身清廉的孔繁森和“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那样,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在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卢森堡及其所处的时代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

政党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在大力提高党的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今天,重温卢森堡那句“只有当组织核心和人民群众之间有血液循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脉搏跳动”之真挚而坚定的话语,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党的自身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 [德]罗莎·卢森堡.斯巴达克同盟想要什么?[A].[德]罗莎·卢森堡.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Z].周 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 [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 [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A].[德]罗莎·卢森堡.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Z].周 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 [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孙中山全集(第3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卢森堡政党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戚彧陶瓷作品个展卢森堡举行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